文/聂小凤
1963年,瑞典隆德大学教授阿恩·达尔奎斯特发现了人类乳糖不耐受现象,秉着解决该问题的初心,他的学生里卡德在20世纪90年代研发出了全球第一款“燕麦奶”,用作牛奶的替代品。
最初,里卡德打算卖掉这项技术,但并没有成功,于是只能自己做,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OATLY的创办人。或许是因为纯技术团队创业的局限性,OATLY在创立后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只是瑞典燕麦奶产品货架上默默无名的品牌之一。直到2012年,善于营销的托尼·彼得森接任公司CEO后,OATLY才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最基本的改革思路,就是巩固产品的“基础价值”,努力打造“附加价值”。在对欧洲本土市场研究分析后,OATLY管理层提出的核心打法是“牛奶替代”,即所谓的“后牛奶一代”概念,旨在将购买燕麦奶的消费行为打造成一种时髦的生活态度。后来,这种营销方式被业内称为“碰瓷式”营销,他们将燕麦奶与牛奶之间形成一种形而上的“对立”,通过制造矛盾、对立和热点话题,来获得巨大的流量。于是,OATLY所传递的环保主义、动物保护和反叛精神等信息,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一代消费者。
同时,在欧洲市场,燕麦奶的定价和传统牛奶相比相差无几,因此也无需树立所谓的高端形象,销售渠道也集中在相对传统的线下零售商超等。
正所谓,渠道和场景决定了产品形态以及品牌调性。2017年,OATLY进军美国市场时,非常聪明地调整了策略——主打“咖啡新伴侣”的品牌定位。
为此,OATLY派出咖啡专业人士进行地推,通过免费试用的方式,拿下了众多精品咖啡店的合作机会。同时,咖啡师本身也需要更多的素材来提升产品竞争力,OATLY很快在美国精品咖啡圈火了,而这些精品咖啡师也很自然地成为OATLY的产品代言人。
就这样,燕麦奶从纯粹的功能性饮料,上升到咖啡伴侣,完成了整个品牌的定位升级。而在完成品牌影响力的初步构建后,OATLY开始做广告以及在传统线下渠道等大肆铺货。
据《OATLY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美国、英国、德国分别有32%、26%和28%的消费者减少了牛奶消费,同时有56%、65%和53%的消费者愿意转向植物奶市场。可见,整个欧美市场对燕麦奶的消费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作为新一代消费品牌,必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2021年,OATLY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引入的股东中有多位热衷于环保事业的好莱坞超级明星,这也是OATLY有意识地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
2018年OATLY进入中国市场时,总部管理层一开始想复制欧洲模式,直接走零售渠道,但因为没有品牌影响力,加上国人对燕麦奶比较陌生,因此定价高于普通牛奶2倍~3倍左右的OATLY,面临惨淡的销售困境。
对此,OATLY经过复盘分析后发现,中国市场有着特殊的环境因素。第一,中国消费者会把燕麦和低脂、瘦身、健康、低卡等关键词关联;第二,以豆浆为代表的植物奶,在中国人眼中的价值感不高;第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人还没有实现牛奶满足。于是,OATLY在中国市场被定位为“新奶”,即所谓的“草之奶”,承认奶而非抨击奶。
调整后,效果很不错,据OATLY中国市场负责人统计,在咖啡门店,加价的燕麦拿铁卖得更好,不加价的反而销量平平。因为加价会引起用户好奇心,一旦消费者开口询价和追问原因,咖啡师便能更恰到好处地介绍燕麦奶,比如产品来自北欧、更好地保留了燕麦里的膳食纤维、更加环保等卖点。
于是,OATLY在精品咖啡圈顺利打造出品牌价值后,随即依靠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品牌巨头开始扩大销售量。在实现一定量的用户群体积累后,OATLY开始布局电商渠道。比起线下零售,线上电商能触达更广阔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