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2023-09-25 00:46段淇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书籍装帧书籍

段淇伟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常指西学思想在明末清初期流入中国[1]。到了“五四”时期,中国人从最初对西学的排斥和抵抗,到渐渐的接受。在西学渐渐向中国传入的过程里,以留洋归来的华人、在华的洋人带来的新式教育和各种书籍、报刊传媒为媒介,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因西方的文化思想的传入受到了严重冲击。

一、中西两种文化源流对书籍装帧的不同影响

(一)比较——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凸显。

1.写实与传神。西方重写实,中国重传神。西方的艺术以忠实和逼真为基准,人与现实世界构成了摹仿理论核心,忠实与逼真构成了摹仿起点。西方美学研究美和真,真是美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在西方的书籍封面上可以看到真实照片形象,简洁且逼真写实。

中华民族的人物品藻,人被分成形和神。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人物品藻”是中国美学的起源,对人内在的非凡精神和人外在的气度风采的崇尚正是人物品藻的特点。顾恺之指出了“传神”是艺术的本质,对人精神世界的把握是其价值,从而确定了艺术价值和审美性、艺术性。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在于“传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式。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中国近代的装帧艺术家们把中国元素融入到在书籍的封面之中。陶元庆的《回家》(如图1)运用中国书法的形式,把石头的花草加以变形,最终形成富有中国神韵之美的封面,通过借物传神的方式,在内心得到升华,所以,人们对书籍内容达到“神”的领悟是源于其内心得到了无限的释放。的体验。感官上的刺激是西方艺术作品的基本前提,认为在感官上没有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艺术,是不被欣赏的。“审美情感源于有感而发,它是客观外界刺激的反映,大脑通过神经系统进行接收,是传递信息加工的产物。”[2]

图1

中国艺术精神内在感受美的感觉是“虚静”,它是内在感受“内游”的基础。儒家和道家带来了以虚静为核心的中国的宇宙精神,艺术充分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虚静是保证内心情感能顺利进行的基准。对书籍装帧设计者而言都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和想法,能体现出创作者创造美的素质,表现出其他韵味“美”。所以,中国艺术讲求“味”之美,它能带给人追求生命美感的动力。“味”这种生理学范畴的味觉,以它为逻辑起点,与生命的高度,打开了人类审美的心灵的大门,是从感官到意识,再到内心体验的升华。内心体验之美是中国的审美方式,

2.感官刺激与内心体验。西方重视感官上的刺激,中国重视内心上追求品位之美是西方的审美方式,两者的审美形式各有特点和不同。中华传统的韵味美早已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艺术中展现。我国早期由文人设计的书籍封面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在美感。例如陶元庆的《朝花夕拾》(如图2)。

图2

3.实体表现与“气韵”的感悟。西方重实体,中国重“气韵”。西方艺术以“有”即实体为基础。西方文化是“天人二分”,实体模式的宇宙世纪,所以,强烈的表现物体可以感觉到的体积感,以及深度的空间感和光影色彩的规律性,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重形式感,重理性感和注重明晰感的艺术方式。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宇宙模式为“气”的世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中蕴含着气韵生动的内心感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气”蕴藏在形神之间。

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为首要,成为了后世评定中国绘画的标准[2]。在内心体验升华的过程中展现了宇宙生命的审美情趣。虚灵之气也蕴藏在了中国古籍中。“在中国文化的‘气韵生动’的艺术理论中,由‘气韵’演化出了‘书卷气’。‘气’贯穿于虚空之中,游走在自然之内,同时也在书籍装帧作品中凸显。”中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近现代同样可以看到蕴涵“气韵”的书籍装帧。例如卞之琳的《窄门》(如图3),虽然在其封面上没有任何的装点和修饰,但书的中下方有个近似印章效果的红色田字格,同样能够体现出“气韵”。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艺术映射出了我国装帧艺术的浓郁文化,凸显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方式。

图3

4.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的社会功能。西方艺术通常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强调其科学性,注重控制把握自然和认识自然,其出发点是人与自然的对立。

我国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感在其中,道德行为中潜藏着“善”;唯美的艺术作品与善行的道德行交织在一起,称之为“美善相乐”。所以,西方的书籍封面注重显现出求实、求知的科学精神,一般都会采用逼真的照片或科技图解直接作为封面。近现代中国的的书籍封面多为表现“善”,以自然景象作为图案,形成美与善相统一,这种意识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中4。

5.原欲与积累。西方的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最初的本能欲望,人作为一种生物其本能就是追寻快乐,而意识则是追寻现实原则。无意识注重自己的快乐,意识则按照现实来实现,在人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无意识与意识相斗争的状态。

我国的艺术在进行创作时,设计者必须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素质,这样的人都能创造出优秀作品。中国艺术围绕着“文如其人”这一观点进行创作,儒、道、释的主旨是修身养性。

(二)吸收——“形而下”的承袭与“形而上”的融合。

1.“形而下”的承袭。“形而下”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近代早期的艺术设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西方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张扬的创意,以及对观赏性和娱乐性的重视,使我的传统文化的气韵和意境受到冲击。突如其来的外来文化,让我们的艺术家还没来得及加以研究,所以导致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停留在外在形式的美。

曾有一些设计家或是画家都有过崇拜西方艺术而忘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一度的照搬照抄西方的一些设计作品或是绘画艺术,而在这过程中,国内还没有人尝试过这种外来的所谓“新鲜”的新风格,就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思想比其设计者更为创新,更为具有现代感,这种错误的思想给我国在设计的道路上带来了阻碍,也一并影响了我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发展。“画家刘国松,他曾说‘模仿了西洋现有的,而国内无人尝试过的新风格.就自认为自己思想比别人新,比别人具有现代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意识到‘一味地模仿西洋的新运动,并不是条正确的路’。”使得一些作品一味地模仿外来设计,照搬、照抄西方的装帧设计,而这些被设计出来的所谓“现代感”“创新”的书籍封面并没有真正地带有时代感和新鲜感,反而更加显现出不成熟和不伦不类。而后很多的艺术家都在西方的艺术世界中懂得了自己国家艺术的价值所在,就要以我们现在固有的文化作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

2.“形而上”的融合。“形而上”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代表无形的东西。在中国,“形”即为“器”,超乎器物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为形而上,即精神。在西方,它是哲学的另外一种叫法。到了黑格尔赋予形而上一个新的定论,即把过去僵化的方法论称为形而上。虽然中西方均有各自的理念,但终究会相互融会贯通在一起,也就推动了我国艺术精神和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迈向新的征程。

我国的书籍装帧在形式上的借鉴也有很多,我们不应把借鉴和吸收单一的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照抄,而是深入挖掘内在的涵义和文化内容并与之相融汇。我们需要外来文化中的热情奔放与我国的“天人相合”的柔情之美相结合[4]。我们传统艺术精神中的模糊情感方式,需要融合西方真实的科学性艺术精神,我们既要重视书籍装帧设计中对学识和道德修养的积累,又要融入感性的情感。

无论怎样,我们更加强调和重视的是在精神上的融合与纳入,要想实现中西方审美认识上的融会贯通,就要建在哲学精神上的汇通。

想要摆脱“拿来主义”的照搬照抄模式,就要在精神上做到融汇,最终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的装帧风格,达到设计的多元化。既要吸收营养,又要注重自我民族的内在气质。陶元庆的《无妻之累》就是中西艺术很好的融合。(如图4)在这基础之上还应注重书籍整体形式的设计,多方面的对书籍进行视觉形象的设计,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形式也在我国的一些书装作品中有所体现。设计出来的书装作品更富有高雅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也同时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外国对比强烈的色调的融入。这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创造力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图4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书籍设计者,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善于探索新事物并接受,使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融会贯通,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力,设计出创意独特并且文化精神浓郁的书籍。

二、西学东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装帧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受到来自西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尤为突出。20世纪初,装饰图案成为了我国艺术设计的重点形式。书籍装帧艺术形式同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玄妙细微。无论是在封面上的设计还是其他形式上的设计均映射着风格流派的影子。尤其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一些从事书装设计的文人设计者,都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这些设计师开始探索中西方设计相结合的道路,寻找相融汇的契合点。西方的艺术流派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现代装帧艺术。首先,是受立体主义影响。“传统的视点和焦点透视被立体主义所摒弃,视角被不断的变换,与此同时,在对对象进行描绘时,物象的统一感被破坏,各个物体以各种几何形态来解析,因此也被称作‘立方主义’。”设计家们因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画面中把同一事物图像按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其次,是受未来主义的影响。来源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流派,其绘画代表作是《下楼的女人》,以马里奈蒂的艺术为出发点而创造出来的。“物象在时序中的运动是未来主义的重点强调对象,并力求以静态的形式表现的画面上。”我国书籍装帧艺术有很多受到了未来主义冲撞。

再次,是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达达主义引申出来了超现实主义,曾这样讲:‘新的心灵世界被探索出来,用形状表现出疯狂、梦幻、错觉、偶然灵感和无意识本能等所提供的下意识主题’。”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拼合是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形态。

最后,是受构成主义的影响。早在20 世纪30 年代我国的各类报刊封面就有了构成主义的影子。在20世纪初期的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中,一边吸收这些西方不同艺术流派和形式的同时又保持了本土的民族风格,充分反映了设计师们对外来文化和艺术观念的消化和融汇达到一定高度。随着传统思想和新思潮的冲击,中西文化碰撞出强烈的火花,这期间,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历经了萌芽期、开拓创新期和发展成长期,不断吸取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繁荣的艺术形式,渐渐脱离传统式样,演变成了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形式。随着各类书籍与日俱增,装帧艺术家逐渐向现代书籍装帧方向前行。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推进作用

中国现代装帧艺术的产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以往的一些过时的思想被新文化所打破,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服务于新文化,有着深厚的现代创新意识,此时的书籍设计艺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局面[5]。这一时期的书籍设计者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对一切新鲜事物都要拿来一试,但也不是单纯的抄袭,在借鉴的同时会把本土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进行文化在加工。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先锋者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他为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他不断的把西方的书籍艺术引入到中国,提倡新兴技术。鲁迅曾亲手设计了很多书籍的封面,如《华盖集续编》(如图5)、《呐喊》(如图6)等许多优秀作品。他既重视书籍封面的设计,也不忘对版式及书籍的整体设计的重视,他的这些作品对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依旧发挥着重大的意义。鲁迅在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创作时也时刻注重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让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相结合[6]。在封面的设计中,他尤为注重画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和内心表现,不提倡图解式的方法。他认为书籍的装饰作用不必配合书籍的内容来设计并追求中国绘画中的疏密关系和留白之美,反对书籍内容的版式过于满,没有空间感。在他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文化素养深厚,学贯中西的书籍艺术设计者,如陶元庆、钱君匋、丰子恺、陈之佛等。

图5

图6

这一时期,除了一些画家为书籍装帧艺术做出了贡献外,还有一些现代文人也积极的为书籍装帧艺术做出了尝试。大批的文人志士纷纷参与到了书籍的设计中,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大特色。如巴金、萧红、闻一多等都参与过对书籍封面的设计,他们利用书法艺术和印章来作为书籍的封面,即便他们都没有学过绘画美术,但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极高的文化素养,为书籍带来了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在实践中装饰书籍,解析了他们对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民族精神美,使中国的书画艺术之美充分体现在了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

“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后,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开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样式,还处在萌芽期,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进。我国当代装帧艺术史就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直到现在装帧艺术稳稳向前发展,不断赢得国际上的好评。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推动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书籍装帧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