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 韩媛媛
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起编排了篇幅较长、体裁丰富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方法与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期待,带着学生蜻蜓点水,一“略”而过。其实,略读课文“略而不简”“教略学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为此,笔者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为例,多元化解读与重构略读之“略”,试图探索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出现在部编版教材的普通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共计55 篇,虽数量不及精读课文,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一直处在一个飘忽不定的位置。“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将更开放。”那么,略读课文怎么教?怎么定位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一线教师应该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在题材、体裁、结构写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准确把握略读课型的特点,可以明确教学方向,发挥独特价值。以自主阅读为主的课型,学生从精读教学中学习到的种种经验去读单篇短文或长篇巨著,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以批注学习为主的课型,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文本难点处、独特体验处、情感共鸣处、文本空白处等用适当的文字进行批注;以语言实践为主的课型,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特色语言举一反三,随文练笔、适当补白或创设情境拓展运用;以群文阅读为主的课型,学生将自己习得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拓展相同主题、相同体裁、相同作者、相同风格、相同表达方法的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 年版)》)在不同学段对略读课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见图1),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相距甚远,影响学生对课文中描述事件的理解。笔者参照高段要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鲁迅先生读书背景、碰壁背景、弃医从文背景等相关资料,在资料和文本语言之间建立连接,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既落实了学段目标,又落实了导读提示中的教学目标;既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又将学生浸润到具体的故事情境和文化语境中,加深对鲁迅形象的感悟与理解。
图1
部编版教材以单元为整体,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个单元人文主题相对聚焦,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内容编排。在94 个单元体系中,“走进鲁迅”专题阅读,是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站在大单元的角度,从单元整体出发,紧扣单元主题,细化单元要素,制订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图2)。尽管本单元有鲁迅自己的作品,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文章,有小说《少年闰土》、散文诗《好的故事》、回忆性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有现代诗歌《有的人》,体裁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指向“感知鲁迅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精神境界”这一教学重点。因此,以“致敬鲁迅先生”作为单元主题情境,开展贴近儿童生活和富有人文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建构精读得法、略读用法、课外阅读自动化的三位一体教学样态。
图2
略读课文在教学时往往要求教师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一节略读课上得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智慧地取舍。哪些内容(一般阅读)只需“走马观花”式的扫读、浏览,不作深究;哪些内容(重点阅读)则须逐字逐句地研读、品读,沉浸其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导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依据导读提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长文章短读。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课文,如浏览、跳读、有速度地默读。2.长文章读短。思考作家周晔回忆鲁迅生前的5 件事情,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出来。3.借助相关资料,感受鲁迅形象。以上教学目标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借助“导读提示”,教师可以精准地定位教学任务,有策略地开展略读教学。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学生交流“笑谈《水浒传》”的情节,教师顺势而导“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的2~3自然段,感受鲁迅的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慈爱和蔼。教师随即出示相关资料,阿累的《一面》、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体会鲁迅对青年人尤其对青年作家的教诲和鼓励,还原一个立体、丰满、鲜活的先生形象。《课标(2022 年版)》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上略读课时,不妨让学生自主选择,将交流“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语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本课应落实的写作要素为“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学生用小标题概括5个具体事例: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燃放爆竹、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交流事例时,学生圈画、批注描写鲁迅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这些句子就是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品悟、交流这些句子,概括、提炼鲁迅的品质,相机板书“意志坚定、有同情心、与人平等、受人爱戴、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多维构建鲁迅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课标(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注意言并举的内容或者表达独特、精妙的个性化语段,在言语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当然,这里的“自能”不是让学生自娱自乐,而是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得方法,养成习惯,再去举一反三,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构建自主阅读意义。
《课标(2022 年版)》从第一学段始提出“学习默读”。比起朗读,默读省去发音动作,直接用视觉扫视聚焦学习内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学生遇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或慢读,或回读,或反复读,或勾画、或批注,在思考、比较、推敲、揣摩中加深理解。因而,笔者认为学习略读课文应更多采用默读。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重点问题解决了,全篇文章就弄懂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围绕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潜入文本,静思默想。通过揣摩关键词句,细品慢析鲁迅品质;通过抓住关键事件,训练习作表达技巧;通过默读、潜心诵咏,体会对先生的怀念之情。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踏实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学生在主任务的总领下以点带面、把握重点、逐步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敬爱之情。总之,在略读教学时多进行默读训练,提高默读速度,培养默读习惯,鼓励学生将默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学以致用,博览群书,必将终身受用。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只有做到“各如其分”,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略读课上,教师借助导学单、读书卡等阅读支架,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同伴互助,激发阅读欲望,开阔阅读思路,增强阅读能力。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出示课前导学单(图3),完成预习回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出示课中导学单,梳理周晔回忆的几个画面,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出示课后作业单,走进鲁迅专题阅读,多维感知先生形象,巩固略读教学成果。本文是一篇经典的回忆录,教师给学生匀出时间探究回忆的起点,连接回忆的脉络,为接下来捕捉回忆的细节、拓展回忆的主题作铺垫,鲁迅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图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点燃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热情。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对鲁迅形象进行深入持续的项目化学习与探究。阅读先生的《朝花夕拾》《故乡》等作品,完成“鲁迅形象梳理单”(图4);搜集并阅读亲人、朋友、陌生人眼中的鲁迅,完成“鲁迅形象研究单”(图5);参观云端鲁迅纪念馆,绘制阅读地图;举行围读会,用深情地诵读言说先生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精神;开展“走进鲁迅”专题研讨会,交流汇报“走进以笔为枪的民主战士”“走进叱咤文坛的文学大师”“走进充满智慧的生活教育家”“走进神坛之下的鲁迅先生”……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完成学习单、文本批注、撰写研究报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走进鲁迅、亲近鲁迅、感知并体认一个完整的鲁迅。
图4
图5
总之,略读课文要在“略”字上下功夫,把握课型特点、厘清学段目标、紧扣单元主题,“略”而不杂;借助导读提示、聚焦语文要素、训练表达技巧,“略”而不简;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略”而不凡。最终实现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落实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