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飞燕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高职教育”不仅要体现“高等性”,更要体现“职业性”,这也是区别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因此,要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首先需实现高职课程的职业化的整合。项目化课程改革,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系统化和项目化设计理念,有助于实现高职课程职业化整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念和项目教学法为众多高职院校所推崇,相关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层见迭出。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陆续引进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德国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自主创新,并于2003 年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1]。我国自查德博士于2001 年在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以来,迅速得到国内教育者与学者广泛关注,纷纷开始探索项目化课程改革。国内以知名专家李宇飞、戴士弘、赵鹏飞、姜大源、赵志群等为代表,主要从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内涵、概念辨析、基本误区、原则、核心内容、结构逻辑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随着项目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项目化课程在各自学科领域的适用方式,改革更为具体化和实践化。但是任何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都需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新概念,它在传统商科基础上进行学科交叉重组,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3]。而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有赖于科学、系统、精准的课程设计。
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商科仍沿用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流程不成体系,存在市场调研不充分、课岗信息不对称、工作任务不明确、学习情境不具体、教材资源不先进等结症。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新商科如何针对存在问题,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信息化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中,构建一套“德技双馨”的系统化、项目化课程设计流程体系,是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传统商科课程设计对课程所对应行业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主要是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和毕业生实习单位进行抽样调查,难以实现教育精准化。有些教师在调研过程中只关注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却忽略了隐含在工作流程中的工具、技能、方法、职业要求以及课程与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等。
传统商科课程设计对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要求分析不到位,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吻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从而导致“课岗脱节”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各种招聘平台有关岗位职责要求信息,对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课岗对接”[4]。
不少高职院校传统商科在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时,对“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界定,存在概念不清、任务不明等症结,未能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深入分析,更有甚者把传统教材章节体系简单转换为项目任务体系,实则“换汤不换药”。
项目化课程的学习情境是由工作情境转换而来的,不仅需从真实的工作情境出发,还需让学生按照一定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但是不少教师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存在设计碎片化、虚拟化和抽象化等结症。例如,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不同情境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有些甚至采用虚拟的、抽象的案例代替情境设计,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真实的、具体化的学习情境链。
目前市面上不少高职教材还是按照传统学科章节知识体系编制教材,“多局限在知识范畴之内,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5]。虽然有些教材将“章”“节”字眼修改为了“模块”“项目”和“任务”之类的字眼,但是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难以适应项目化课程的改革需求。此外,传统教材资源存在教材载体静态性、教学媒介纸质性、教材内容滞后性等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读者随身携带,也不利于读者了解更多与时俱进的信息。
传统商科课程设计主要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多数基于以往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化项目化课程设计流程体系。为了进一步细化和序化课程设计流程,我们将新商科项目化课程设计流程分解为行业市场调研→职业岗位定位→工作任务分解→学习情境设计→新型教材开发等5 个环节,每个环节分2 个步骤进行实施,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化、项目化课程设计流程体系(见图1)。
行业市场调研是项目化课程精准设计的前提,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等信息。因此,在课程设计前,首先需做好充分市场调研分析。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外贸行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现状大数据;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外贸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进行充分行业市场调研后,需要对有关职业岗位进行定位,了解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后期项目化课程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对外贸职业岗位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外贸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进行分析。从外贸岗位交易方式来看,跨境电商专员主要以线上交易为主;而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主要以线下交易为主;从外贸岗位业务范围来看,跨境电商专员和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业务面的工作,外贸跟单员主要负责业务线的工作,外贸单证员负责若干个业务点工作,报关报检员和国际货代员负责某个业务点工作(见图2)。
图2 外贸岗位群体与职责分析图
工作任务反映了职业活动内容,是项目化课程设计关键环节。为了开发符合职业岗位需求“课岗对接”项目化课程,首先,需联合外贸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具备什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然后,基于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进行序化重组,将其转化为项目化课程中的“工作项目”,并对其进行分解和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形成一系列能体现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系统化项目群,每个项目和任务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按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排序,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最后,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做出详细描述,从而完成“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设置。以新商科中的“外贸跟单操作”课程为例,其所对接的岗位是外贸跟单员,根据跟单员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见附表1)。
附表1 “外贸跟单操作”工作任务分解
学习情境设计,即要将学习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是对客观存在具体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后形成的一个与其他学习情境存在逻辑关系的独立、完整的工作过程[6]。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先明确本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工作情境,这个工作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需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和真实的工作情境,将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学习情境串联起来,设计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真实化、具体化的学习情境链。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姜大源研究员指出,学习情境设计具体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该课程所对应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工作过程具体步骤;第二步,对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选择该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比较的参照系;第三步,依据该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原则设计学习情境。在确定学习情境后,还须设计相应的载体,将抽象的学习对象或学习内容具体化[6]。
传统落后的纸质版教材已经难以适应新商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为了开发与时俱进的符合项目化课程改革需求的新型教材,我们可以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在内容上,基于工作过程,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提炼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术与经验,并将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渗透到教材体系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技兼修”。在形式上,一方面,可以开发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将二维码、AR 技术嵌入教材知识链接中,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操作了解有关课程最新资讯和行业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数字化电子教材,读者通过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从而最终实现教材的项目化、动态化、数字化和时代化变革。
项目化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特性,能有效解决“课岗脱节”等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因此,高职院校新商科在信息化时代和大思政背景下,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市场调研、职业岗位定位、工作任务分解、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情境设计、新型教材开发等一系列项目化课程设计,将先进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引进课程,促进课程和岗位精准对接,实现课程项目化、精准化和数字化;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对学生“三观”进行正确引导,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培养符合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新商科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