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梦楠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21 年,辽宁省出台并发布了《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中指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模式加速向新科技革命驱动模式转型,面临更为激烈的产业竞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应加快调整步伐,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发展。进而通过五年计划,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等振兴发展新局面,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1]。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研究生院汇聚着“教育、科技、人才”要素,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经济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区域内经济振兴与发展的重要桥梁,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规模、人才培养直接影响着未来产业结构的构成情况。因此,不断优化辽宁省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对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振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形式的高等教育,探讨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情况,能够更好地发现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在开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各科类研究生教育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配度。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较为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但对于区域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协作过程中,参考了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王成瑞等人在研究中通过SPSS 分析四川省各学科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得出农学与第一产业呈现强相关,理学、工学与第二产业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等结论,并指出高校要以政府的统筹规划为导向,建立学科结构调整的动态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学科专业调整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相关性[3]。
在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中,袁本涛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协调性,产业发展会显著促进各科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4]。温晓亮在研究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学科结构,增设一些与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等相关的专业,使得研究生教育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真正对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5]。王顶明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无法很好地满足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学科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要问题[6]。在已有研究中,专门探讨硕士研究生教育各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较少,大部分是探讨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情况。且在已有研究中,大部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展开的调查,几乎没有学者专门开展对辽宁省内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情况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角度入手,对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策略。这样进一步提升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应性,促进辽宁省的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反映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现状有多个指标,有各科类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综合来看,各科类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各科类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各科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市场,直接影响各产业结构的规模及发展。通过查阅辽宁省2011—2020 年统计年鉴中发布的相关数据(见附表1),了解辽宁省2011—2020 年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各科类的发展情况。
附表1 辽宁省2011—2020 年各科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生规模(人)
辽宁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2011—2020 年10 年间,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齐全,10 年间,各科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总数由2011 年的17542 人增至2020年的29768 人,增加了12226 人。辽宁省与其他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比,增长幅度不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大,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各学科的发展速度来看,教育学、医学、管理学学科毕业生数十年内涨幅最大,发展速度较快。工学十年来一直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毕业生数最多的一门学科,在学科结构中占比最大。可以看出,工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学科是近年来区域内较为热门的学科。农学学科、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十年内增长不多,尤其是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10 年内仅增长24 人,涨幅较小,学科规模发展较慢。哲学、历史学十年内毕业生数基本没有较大变化,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趋势,是区域内发展最慢的学科。
通过附表2 可以看出辽宁省2011—2020 年10 年间三产业产值及各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情况。2011年,第一产业产值为1468.9 亿元,占比为10.6%,2020年,第一产业产值为2177.8 亿元,占比8.7%,第一产业产值从2011 年开始缓慢增长,10 年间增长了708.9 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从2011 年开始呈现出了缓慢下降的趋势,10 年间下降了1.9%。2011 年,第二产业产值为7181.8 亿元,占比51.7%,2020 年,第二产业产值为9531.2 亿元,占比38.3%,10 年间增长了2349.4 亿元,比重在10 年间也不断下降,下降了13.4%。2011 年,第三产业产值为5245.5 亿元,占比37.7%,2020 年,第三产业产值为13200.4 亿元,占比53%,第三产业产值在十年内增长了7954.9 亿元。综合来看,10 年间,三产业产值都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从2011 年到2020 年,其产值增长了两倍多,在三产业产值中已经占比过半,增长幅度最大,速度最快。10 年间,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2016 年,第三产业产值及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政策影响着区域内的经济产业结构构成。辽宁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重中之重。这也促进了辽宁省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为辽宁省的经济振兴带来新的生机和动力。
附表2 2011—2010 年辽宁省三产业产值及各产业比重
通过图1 可以看出2011—2020 年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占比情况变化不大,相较于2011 年,第一产业10 年内占比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情况没有较大的变化;10 年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不断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在10 年内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且在2016 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并开始不断发展,成为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成为近年来发展态势最好的产业形式,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也在做着积极的调整。随着经济振兴政策的进一步推进,辽宁省的经济产业结构也由原来的以发展工业及相关产业为先,不断向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领域推进,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做出卓越的贡献。经济产业结构从2016 年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二、三、一”变化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在区域内生产总值的占比越来越大,从2017 年开始,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的占比已经高达一半以上。
图1 辽宁省2011—2020 年三产业占比情况及变化趋势
本文主要针对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数据选取方面,已有研究者有选取在校生数、招生数,本研究选取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在2011—2020 年各科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作为参考。由于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影响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选取各科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作为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指标数据。在产业结构方面,选取2011—2020 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指标,并运用SPSS 21.0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情况。
由表1 可知,农学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分别为0.481,0.278,0.759,农学与第三产业呈强相关,与第一产业呈中等程度相关,与第二产业呈弱相关。辽宁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农产品的天然产地,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农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为基础、根本的产业,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农学学科仍需发挥地域优势,扩大招生,培养更多具备促进辽宁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级优秀人才,同时,加快构建与农学相关的新兴学科的创建,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实现科技兴农打好基础,农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致力于辽宁省的乡村振兴。
表1 农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产值相关性
由表2 可知,工学与三大产业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0.718、0.769,工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差异性检验均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工学与第一、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的差异性检验在0.05 的水平上显著。工学与第一产业呈现极强相关,与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强相关;理学与三大产业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0.695,0.579,工学与第一产业呈现强相关,与第二产业呈现强相关,与第三产业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工学、理学与第二产业相对应,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理学、工学学科还需不断做出优化调整,不断增强区域内两大学科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协调适应性。辽宁省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新时代,随着“振兴东北”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和落实,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优秀人才,并致力于振兴辽宁、振兴东北的队伍中来。
表2 工学、理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产值相关性
哲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0.560、0.641,可以看出哲学与三产业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经济学毕业生数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别为0.903、0.589、0.926,经济学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呈强相关,与第二产业呈中等程度相关,且经济学与第一、第三产业的差异性检验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法学与三产业的相关性分别为0.747、0.736、0.449,法学与第一、第二产业高度相关,与第三产业呈强相关,法学与第三产业相关性最强,且法学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差异性检验在0.05 的水平上显著;教育学与三产业的相关性分别为0.778、0.452、0.982,且教育学与第一、三产业产值的差异性检验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文学与三产业的相关值分别为-0.245、0.065、-0.301,文学与第一、三产业呈负相关;医学与三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别为0.892、0.665、0.832,且医学与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差异性检验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与第二产业产值的差异性检验在0.05 的水平上显著,这也说明医学与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理学与三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别为0.942、0.792、0.858,管理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都较高,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强,其次是第三产业(见附表3)。
附表3 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产值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具体来说,与第一产业对应的农学学科,与第二产业对应的理学、工学学科,与第三产业对应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管理学中,农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与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较低,这也从侧面反映辽宁省硕士研究生农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以很好地支撑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对应的理学、工学学科与区域内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还有很大差距,二者发展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历史学、文学毕业生数与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历史学、文学这两个学科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他学科均与三产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例如,经济学、医学、管理学、工学等学科的毕业生数都与三产业产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也足以说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不断致力于辽宁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总体来讲,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未能根据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及时地预测、调整、升级,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内经济发展缺少动态调整机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调整与优化滞后于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未能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合理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及时对内部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之间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第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学科结构失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发展不平衡。现如今,受实用价值理念的影响,高校在学科建设时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具有理论价值的基础性学科,使得区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各科类结构规模差异较大,具有实用性价值的学科规模较大,理论性较高的学科规模较小,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
政府对教育、经济、民生等社会领域统筹规划与安排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政府推动建立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2 年,辽宁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全方位振兴新突破,指出全力打造数字辽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进智造强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此外,优先发展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服务业质量升级,这为辽宁省经济产业进一步转型与发展指明了道路。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区域内人才培养的重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支撑。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要主动适应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依据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适当对内部学科结构进行调整。主要是增加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专业,扩大此类学科的招生比例;此外,适当调整历史学、文学学科的比例,调整这类学科的招生比重。此外,不断加强理学、工学学科与第二产业的深层次联系,学科结构是否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来检验,应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各企业间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使得硕士研究生能够深入企业中,将所学理论不断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升华理论知识,在校企合作中科类结构发展的不足,促进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不断完善。
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规模、学科结构比例等问题上很大程度的受到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所用。近年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适当增加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学科比重,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的招生数应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适当增加。加大创新型学科的比例,助力“数字辽宁”的建设。同时,辽宁省作为许多制造企业的工业重地,同样需要增加与第二产业对应的理学、工学学科的规模,与此同时,应侧重经济发展重点,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增加创新性研究,促进工业发展的创新升级。在注重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学科调整的同时,农业学科的调整不容忽视,农业是基础性产业,通过研究发展,农学学科与第一产业的相关性不是特别高,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农学学科的基础性、重要性作用,就目前来看,辽宁省内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多大的差距,不断加大农学学科的比例,重视对高级、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致力于辽宁省农业振兴、乡村振兴工程。此外,在各学科的课程设置中,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重点开设与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同时更要积极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就目前来看,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不断增加与第三产业、新兴数字化技术相关的新兴交叉课程内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在注重个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更要强调科研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研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评价能力,使得优秀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为社会发展所用。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这就要求作为高层次形式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交叉学科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现如今,高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实用主义价值的大力影响,应用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基础学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诸如历史学、文学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招生数较少,近年来的增长幅度不大,这些学科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实用性比应用型学科低,应用型学科能够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基础学科为应用学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是应用学科开展研究的基础,应用学科的发展也会不断丰富基础学科的理论价值,两种学科类型相互依赖,密不可分。辽宁省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协调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关系,提升基础学科在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注重基础性学科对应用学科的理论指导作用,并结合高校的科研目标,在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加大基础性学科的权重。同时,注重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促进两种学科类型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