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更新背景下小微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以重庆白马凼小区为例

2023-09-25 07:23李美凝
住宅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参与性公共性白马

■ 李美凝

许芗斌

许诗凯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由增量发展模式转入存量更新阶段。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2000 年底前建成的21.9 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宜居,更新方式也由原来的大拆大建转为精细化、细微的调整。社区作为城市结构中重要的组成单位,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1],老旧社区改造也成为城市更新行动的关注重点。目前,老旧社区更新多集中在环境整治和设施完善上,针对焕发老旧社区活力的改造也多从改造大面积的活动场地出发,但从实际的改造结果来看,社区的活力并没有被充分激发。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社区中产生了许多小尺度、破碎化、闲置和边缘化的小微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建设中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2]。实际上,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最小的公共空间类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于城市而言,小微公共空间能够完善已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缺少的服务功能;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小微公共空间是最贴近日常生活、最容易吸引人群活动和最易感知的小尺度空间[3],提升小微公共空间的活力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的老旧小区改造。

1 公共空间活力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1.1 从公共空间到公共空间活力

不同的学科范畴对公共空间有不同的定义,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来看,公共空间是社会交往的场所。在简·雅各布斯所著的《美国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公共空间被视为在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关键要素,能够促进良好的社会互动和恢复城市的活力;公共空间多样化、包容性的特征是形成社会相互理解、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或团体的交流与融合,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4]。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如何发挥作用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简·雅各布斯认为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活力;蒋涤非[5]则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而市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又影响公共空间的活力;王玉琢[6]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来自城市物质空间吸引并容纳多样性、持续性人类活动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公共空间活力的定义都基于人、活动和空间3 个核心对象展开,公共空间活力的本质是人在空间中发生活动产生活力。人是产生公共空间活力的主体,人群活动是公共空间活力的外在表现,而公共空间作为人群活动的物理环境,则通过自身的空间特征影响人群活动[7]。公共空间的活力受到人群、活动和空间的影响,空间是发生活动的前提,空间的属性是发生活动的条件,活动在人与空间、人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发生,人是发生活动的主体。因此,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需要依次从空间、活动和人群出发。

1.2 公共空间活力作用机制与主要影响要素

“人在空间中发生活动”作为公共空间活力的本质,空间、活动和人群构成了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3 个重要维度,对这3 个维度的研究成为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的重点。

首先,空间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吸引人群进入,并满足人群活动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性,才能为公共空间活力的产生创造基本条件。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活力的来源以及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评价标准,是空间活力产生的根本。作为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品质,“公共性”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第一要素[8]。

其次,作为空间活力的外在表现,日常性使空间中所产生的活动更贴近日常生活,日常性活动具备丰富性、持续性和重复性的特点,这使得公共空间具有持续的活力。“日常性”理解为承载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以交流交往为主的日常社会活动,以及人们在达成公共意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空间属性[9]。“日常性”的介入激发空间中公共活动的开展,创造出社会不同阶层都能参与的健康、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10]。作为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日常性”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第二个要素。

最后,作为产生活力的主体,人的“参与性”被积极调动,能够加强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强链接进而促使人在环境中不断发生活动。参与性表现为居民通过持续长期地参与社区集体活动,从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团队的建立使个人得到群体的认可,居民通过周围环境的反馈获得赞许和尊重[10]。“参与性”作为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第三要素,在强化居民与环境、居民与居民连接的同时,为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日常性和参与性成为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3 个重要要素。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能够使公共性、日常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包容性、可达性强、功能复合、活动多样、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且吸引居民充分参与的特点。从空间、活动和人群出发,通过优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完善空间活动的“日常性”,进而加强人群的“参与性”,来达到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的目的(图1)。

图1 公共空间活力作用机制

1.3 小微公共空间的活力与三要素

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缝合剂,在连接不同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还能补充城市公共空间缺失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往往由于尺度过大和功能单一的特点,丧失了和人亲密互动的功能,而小微公共空间尺度小、易接近和易感知的特点,拉近了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公共空间的活力也同样受到公共性、日常性和参与性的影响。正是因为小微公共空间尺度小易靠近的特点,其公共性、日常性和参与性更易得到提升完善,进而提高空间的活力。

小微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日常最易接近的空间,在社区更新中成为了改造重点。相比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程量大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小微公共空间的小尺度改造程度轻、收益大,“公共性”的改善更加轻松;贴近生活、容易进入的特点也让小微公共空间“日常性”的完善和“参与性”的加强成为提升活力的有效手段。

2 白马凼小区基本情况

白马凼小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属于红育坡改造片区,建成于1991 年。本研究选取白马凼小区西侧部分空间作为改造示范区(图2)。红育坡改造片区范围内总建筑面积约1.26×105m2,涉及改造户数3 746 户;白马凼改造示范区内总建筑面积为2.2×104m2,涉及改造栋数为6 栋,改造户数为224 户。改造片区内人口结构以“农转非”家庭为主,有固定收入人群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图2 白马凼小区区位图

改造示范区内的公共空间由位于白马凼支路左侧的中心广场及右侧的宅间场地组成(图3)。白马凼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示范区中活动空间十分匮乏,面积约2 000 m2的中心广场是居民日常活动使用最多的公共空间,成为了小区的社区花园。然而,中心广场中大面积草地和大型树池挤占了居民本就十分有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局限导致许多活动无法开展,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同时,广场中硬质场地、座椅等有限的设施也限制了居民活动类型,调研发现,广场中仅有休息、聊天、打牌和广场舞等活动发生,活动种类缺乏且活动时间段集中,是空间活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示范区内的宅间场地中,大面积的树池迫使居民的日常活动在边缘空间中进行,且限制了日常活动的种类。

图3 改造示范区公共空间

此外,由于白马凼小区住宅楼半开放布局的特殊性,小区作为连接西南侧石小路和北侧白马凼支路的通道,大量小区外部人群穿过,途经人群成为使用商业空间进行消费活动的主要人群。街边店铺外摆空间吸引外来人群,为小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这些空间难免挤占居民本来的活动空间,导致原本有限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加紧张。

3 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老旧社区中小微空间尺度小、数量多,时常分布于社区各个角落,其品质提升对社区更新具有重要价值。社区更新中通过设计策略干预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日常性与参与性,可以达到提升小微公共空间活力的目的(图4)。

图4 小微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3.1 公共性提升策略

公共性是空间能够吸引居民和具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优化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可以从小微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可达性和功能复合性3 个维度出发[11]。空间活化的必要条件是有进行活动的人,扩大公共空间包容性可吸引多样性的人群进入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可为人群进入空间提供便捷条件;加强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性可为人群进行丰富的活动提供保障。

3.1.1 扩大公共空间包容性

公共空间包容性体现在开放居民对空间的使用权,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不限制居民的性别、年龄、阶级、身份,在合乎法律、符合道德常识的前提下,允许不同人群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活动[11]。扩大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将空间的使用权还给居民,成为提升小微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有效手段。

在白马凼小区中心广场的更新中,大胆采用减法设计,整合原有的大片绿地,将场地空间还给居民,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老人们不用挤在通行道路上打牌,活动场地由之前的零散、小面积场地变为能够承载多种活动共同发生的、集中的大面积场地(图5)。

图5 扩大公共空间包容性比

在场地功能设计中,根据中心广场临街的特点,将党建、社区服务、社区会客厅等服务性功能分布在面向住宅楼的场地东侧;将开阔的活动空间、休息空间设置在场地南侧,同时服务社区居民和外来活动人群;在广场中央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场地,将只有老年人跳舞、打牌和休息的场地改造成为供全龄段居民活动的场所,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图6)。

图6 开放包容且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

3.1.2 提高公共空间可达性

公共空间可达性可以从交通可达性与视线可达性两方面进行提升(图7)。

图7 提高公共空间可达性

(1)通过设计合理的步行系统和完善的公共交通,提高居民到达公共空间的便捷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生活动上。在进入中心广场的道路上进行引导设计,增加中心广场出入口数量、加大出入口宽度,使中心广场成为到达社区的必经之路。

(2)在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基础上,进行视线引导的设计,增加场地的视线可达性,吸引居民进入空间活动。移栽对中心广场造成视线的遮挡的树木,打开围墙,打造开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在中心广场边界处设置停留空间和休憩设施,如观赏平台和休息座椅,使居民在休闲活动的同时可以观察到其他人的活动,以此来提高中心广场的可观性。

3.1.3 加强公共空间功能复合性

凯文·林奇认为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可以容纳丰富多元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因而促进各种城市活动的混合是城市空间设计的关键[12]。

加强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性,丰富小微公共空间中的设施种类,满足居民各种活动需求的复合性空间可以产生更多的活力。改造后的中心广场在增加活动空间的同时还增添了儿童设施、健身器材和休息等设施,并通过铺装和不同的设施种类对空间进行功能划分,不仅为原有的活动留下空间,还吸引了更多群体发生多样化的活动,为空间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图6)。

在中心广场空间功能划分上,主要分为东侧服务性空间、北侧儿童活动场地、中部老年活动场地和南侧公共活动空间。中心广场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东侧的党建宣传栏、售卖亭、等候区和北侧的社区会客厅等内容的设置上,居民可以在此满足日常对服务的需求;具有活动功能的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公共区由北向南分布,老年人在场地中进行锻炼、打牌、休息等活动的同时,可以照看在儿童活动场地中的孩子,周边的树池也为陪同孩子玩耍的家长提供休息聊天的空间;南侧开敞广场和林下休息区成为连接社区内外居民的友好空间,居民可以在此进行跳舞、打牌、散步、聊天等社交活动(图8)。

图8 中心广场平面图

3.2 日常性提升策略

小微公共空间的日常性由“日常生活”“日常公共空间”和“日常文化习俗”构成。日常生活活动的发生产生了日常生活空间,作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日常性的公共空间创造了健康且充满吸引力的社区生活[13]。根据地方习俗特征和历史文化积淀,不同的社区具有独特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社区本土文化和习俗使日常生活空间独具特点。白马凼小区的宅间场地时刻发生着“日常性”相关的活动(图9),通过对宅间场地中进行的日常生活的分析梳理,归纳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小微公共空间进行日常性提升改造。

图9 白马凼小区中日常生活空间

3.2.1 保障社区日常生活的发生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本质是由日常物质性生活中的衣服、家具、家庭、邻里与环境等构成的“真实的生活”[14]。把握日常生活的运行规律及其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将日常性反映到空间中[13],让小微公共空间为日常生活活动的发生提供条件。

在白马凼小区的宅间场地的改造中,为不同的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活动场地及活动设施,有利于日常生活在场地中正常发生,保障日常性在空间中良性运行(图10)。①缩小限制居民的日常活动的树池的面积,增加洗菜池、一米菜箱、台阶坐凳、停车棚等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日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②在住宅靠近道路一侧,设置风雨连廊,串联各楼栋,在宅间空间与道路空间之间形成隐形的分界,提高居民在宅间场地活动的安全感;③在宅间场地中预留部分空间,保留日常餐饮外摆活动的同时,为居民提供多种活动的可能;④ 增加户外固定座椅,为居民提供交流、棋牌、会客空间,同时占据一定空间,规避一些棋牌外摆现象;⑤在场地两侧增加大树,降低棋牌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并且在树下增加条凳,营造等候空间(图11)。

图10 宅间场地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对比

图11 宅间绿地平面图

3.2.2 允许日常公共空间的存在

日常生活活动具有琐碎性、瞬时性、重复性和随机性,但它们大多发生在某些固定的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像日常生活一样琐碎却又无处不在。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以个人或群体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占据和重新使用,呈现出新的公共空间——日常公共空间[13]。日常公共空间的结构由日常活动不断重复的运行规律决定,日常公共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为社区公共空间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调研发现,途经白马凼社区的人们会在街边店铺的外摆空间用餐、休息和聊天,时常还会进入宅间场地参与打牌等活动。正是店铺的外摆空间吸引外来人群与小区居民发生交集并产生日常性的生活活动,但与此同时,这些由商户自发创造的日常公共空间难免占据居民本来的活动空间。因此在允许日常公共空间存在的同时也要加以约束,根据已有的日常生活规律进行改造设计。

在更新改造中,尊重已有的商业化日常公共空间,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设置和环境优化,使日常公共空间得以延续(图12)。通过风雨廊和休息座椅的设置,无形中限制了商业外摆空间的无序扩张,既划分出了为小区外居民活动提供的空间,又保护了小区内居民使用空间的权力(图13)。

图12 日常公共空间的产生和管理

图13 风雨廊与座椅设置

3.2.3 保留日常文化与习俗

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区域风俗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挖掘、强调社区文化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共处的社区生活。日常性也具有区域特征,基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和社区背景,发掘社区文化中独特的活动及其发生条件,保留公共空间原有的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施的优化、卫生环境的改善,引导日常文化活动是提升空间活力的关键。保留原生文化,有助于地方性特色活动的展开,产生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力,创造独有的空间记忆点。

调研发现,大部分原小区居民已搬迁至新建小区,但他们仍然保留着每天回到白马凼活动的习惯,同时周边几个小区的居民也热衷于在白马凼活动,居民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休息,白马凼始终保留着包容、好客的文化特性。因此,在更新中打造白马睦邻会客厅,为社区内外的居民提供交流、休闲的场地,举办邻里交往活动增进居民的情感联系和归属感,提高社区凝聚力(图14)。

图14 白马睦邻会客厅中的社区交往活动

白马睦邻会客厅主要提供老幼室外活动场地和物业服务体验,并提供公共室内活动空间,满足居民调研中提到的老年活动室改造(45.16%)、文化设施增设(10.75%)以及爱心书屋(19.35%)的需求。会客厅架空的灰空间方便居民休息活动,二层设计上人屋面,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日常体验(图15)。

图15 白马睦邻会客厅设计效果图

3.3 参与性提升策略

提升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社区凝聚力,加强小微公共空间活力。居民参与性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推进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其次要倾听居民的声音,结合居民切身的利益,鼓励居民和设计师共同创造符合居民期待的社区公共空间;最后,在进行多元参与式的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老年群体实现积极老龄化。

3.3.1 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

社区更新持续不断的推进和优化需要合理的社区治理模式,多元参与式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符合我国当前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15]。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多元的主体、多元的组织形式和多元的参与方式。不同主体在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下不断建立与社区的联系,多方社会力量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资源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而综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拉近居民与社区关系的同时推进社区良性发展(图16)。

图16 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示意图

在多元参与式的社区治理中,综合多方诉求,倾听居民的声音,促使居民与社区建立强链接。“当家作主”使居民对社区有了更多的掌控权,对社区治理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产生深刻的情感归属和依赖,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而使社区未来的发展更具活力。

3.3.2 公众参与性设计

公众参与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各类社区建设的相关人员提供更多参与和决策的机会,从规划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构思、决定设计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到实施设计方案,参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16]。

在白马凼改造示范区设计前期,采取问卷调查、居民反馈的方式整理出296 户居民意见的需求清单,再由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结合居民需求展开调研设计,在协调各方需求制定改造设计方案后,召开居民议事会引导居民建言献策,参与设计(图17)。公众参与设计为居民提供全程参与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改造的机会,搭建居民与社区空间改造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激发居民自发维护社区环境的热情,并在创造中提高社区凝聚力,在参与中提高社区活力。

图17 居民参与社区设计的过程

3.3.3 社区参与中实现“积极老龄化”

当前老旧社区中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关注小区老年群体的生活体验成为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改造的重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积极老龄化”的定义为最大限度增加老年健康、参与、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机会的过程[17]。“参与”作为“积极老龄化”策略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主要途径。

在白马凼小区活动设施更新上采用更多的适老化设计,为老年群体参与公共空间活动提供更好的体验;设置白马凼老年社工站和白马凼社区养老服务站,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集体活动,增进与其他居民产生情感交流互动,增加参与感和归属感;在多元参与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倾听老年群体建议,鼓励老年人发挥个人价值并获得尊重。“积极老龄化”的更新策略有利于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重新获得认可,同时老年人的参与推动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全方位的提升。

4 结论

小微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空间更新中的最小单元,其品质改善与活力提升对社区更新起着重要意义。从公共空间活力作用机制来看,优化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可以使其提升社会性活动发生的机率;塑造小微公共空间的日常性则使活动持续发生成为可能;加强小微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则促使居民成为社区活力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就公共性与日常性而言,设计师可以通过制定空间优化和活动完善的措施加以引导;而参与性的提升则需要社区更新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多元参与社区治理、公众参与设计、积极老龄化等措施,形成其主要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参与性公共性白马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白马少年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论可参与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论报纸新闻的参与性报道方式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