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方山 赵 祥 朱慧森 毛培胜 秦立刚
1.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3.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为了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从2019 年起全面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通过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这为各高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课程是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成败。因此,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加快一流‘金课’课程建设,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
草地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从草地上获得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充足优质饲草,并使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乃至提高的综合性科学[2],是草业科学、动物科学、环境保护及风景园林等多个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近年来,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3]。因此,以《草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切入点,建设适应新形势的《草地学》一流课程,为草业科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草地学》的课程内容涵盖了草地生物学、草地生态学、土壤学、饲料学、动物营养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草类植物育种学、牧草种子学、饲草栽培学、草地管理学、草产品加工学、草地牧场管理学、草地法律法规等草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相关的知识体系,其知识面较广、知识点繁杂[3]。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以培养“宽口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门课程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普遍被严重缩减[2],《草地学》课程课时量由原来的48 学时先缩减为32 学时,再缩减到目前的24 学时,这已无法保障原有教材内容体系的正常课堂教学。相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素质草牧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宽广、新颖、实用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迫使《草地学》课程内容体系与结构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在原有《草地学》教材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体系与结构做了五个方面的调整(图1)。
图1 《草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与结构
1.将“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和“草地植物饲用价值”2 章合并为“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和饲用价值”,作为第1 章,将影响多年生牧草再生、化学成分、采食率及消化率的因素项类似的相关知识进行合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区别与异同比较,不仅缩短了课时数,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
2.将“草地资源”和“草地调查、监测与评价”2 章合并为“草地资源及其调查、监测与评价”,作为第3 章,将草地资源的分类、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凝练,形成了更加简练而富有逻辑的草地资源普查理论和技能体系。
3.将“草地放牧利用”和“草地牧场管理”2章合并为“草地放牧利用管理”,作为第4 章,将草地放牧利用制度方法、季节性利用、放牧系统及放牧家畜的组织管理等内容与牧场生产计划、运营管理及模式等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融合,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生态草牧业发展所需的草畜一体化理论和创新利用技能。
4.将“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和“牧草加工与利用”2 章合并为“人工草地建植管理与加工利用”,作为第5 章,形成了集人工草地的建植、田间管理、轮作模式、收获加工及利用于一体的牧草生产理论与技能,有利于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5.将“草地法律法规”1 章删除,但其相关内容则被保留,并结合上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的其他章节中,改善了该部分内容因晦涩难教难懂对广大师生长期以来的困扰。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及结构调整的同时,把国内外草地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最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案中,并指定学生阅读草业科学专业性期刊中关于草地学研究的最新或经典文献,弥补使用教材中所涉内容的有限性和陈旧性等缺陷,使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具先进性和吸引力,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兴趣。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这是教育部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4-5]。众所周知,草地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和传统草食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路线。因此,草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阵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战场,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通过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战线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及“三农”政策等思政元素,丰富了《草地学》课程内容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具有扎实专业知识、高超专业技能、正确价值观,并心怀远大理想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草地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密切关系,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6]。然而,传统的《草地学》课程实践教育受课时、经费、实验室条件及开放时间的限制,仍沿袭原有的单调实验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手段,致使实践教学成效低下[7]。
为改变传统《草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局限,彻底摈弃原来单纯以课堂实验为中心的传统实践育人模式,开创了以校内外科研平台及企业实训基地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并根据教学及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增补实验指导内容,创建了《草地学》课程综合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了以创新应用为核心的新型育人机制,形成了“3 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基础实验层次,改革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建立系统草地学基本知识体系,并进行扎实的基础技能实验训练,主要在校内各专业实验中心、专门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和部分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如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识别及标本制作等。
2.核心技能实践层次,改革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技能和科研素养,能够独立分析并解决相关的生产实践问题,主要在学院专门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如牧草营养成分分析及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等。
3.综合技能实习层次,改革的重点目标是通过多环节参与大型综合实习,增强综合判断意识与能力,增强工程与技术素养,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如草地生态学基础、草地调查及退化草地修复等。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草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从事草牧业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决心。
随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课程教学体系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时压缩与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日益凸显的矛盾问题,单纯依赖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满堂灌”或“互动式教学”方式均已无法满足《草地学》一流课程的建设需求,因而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体系,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精讲留白”的方式解决课时量不足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
(一)线上“留白”: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提前发布“留白”部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相关的草地学拓展知识,并在预置的资料中领悟相关内容知识深刻内涵。
(二)线下“精讲”:采用“雨课堂”的方式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进行“精讲”部分知识内容,探索“师讲生评”“生讲师评”及“生讲生评”等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和“微课”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草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草地学》课程教学质量。
(三)强化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不断反思,完善线上“留白”与线下“精讲”的有机结合路径,探索了适宜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草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模式。通过重塑《草地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前学生喜欢上网、玩手机的群体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草地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课程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科学评价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8]。长期以来,《草地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基本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辅以平时考勤成绩,往往以偏概全[9],不能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近年来,《草地学》课程教学改变了原来侧重期末考核的质量评价体系,降低期末考试占比,强化过程考核评测,丰富平时成绩内容,提高平时成绩权重,建立了“线上线下考核并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线上对“超星学习通”平台中考勤、作业、预置“留白”内容的学习、上传思维导图等进行考核,线下对“雨课堂”中穿插的分组讨论、随堂练习等进行考核,定期开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工作。目前,《草地学》课程的理论成绩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40%)、实践考核(占20%)和期末考核(占40%)3 个部分,已构建了持续改进的、适宜一流专业建设需求的《草地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经过对《草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发现针对一流专业建设需求进行《草地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自2020 年春季动物科学专业(2018 级)本科生开始尝试以来,2018、2019 和2020 级学生的课程学习满意度相较2016 和2017 级有了大幅度提升,其中2018 和2020 级学生的课程学习满意度分别为92.4%和97.6%,与2016 级学生相比,分别提高了19.5%和26.3%(图2);2018、2019 和2020 级学生的最终平均成绩也相较2016和2017 级有了较大的改善,其中2018 和2020 级学生的最终平均成绩分别达到了82.7 和90.1 分,与2016 级学生相比,分别提高了16.8和27.3%(图3)。因此,改革后的《草地学》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满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图2 2016-2020 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草地学》课程学习满意度
图3 2016-2020 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草地学》课程平均成绩
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必须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和担当,《草地学》课程改革不断凝练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与结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实践教学途径、重构教学实施模式、构建具有“评价—反馈—改进”循环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家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草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