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
摘 要:“宁波帮”精神是宁波商人在长期的经营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家国情怀和奉献社会是“宁波帮”精神的鲜明特征。将“宁波帮”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引导价值,有利于解决传统的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知识与育人协同支撑不强、思政素材缺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建立健全地探索“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多角度發力探索。
关键词:“宁波帮”精神 课程思政 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213-0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其中,课程思政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课程思政融合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于一体,这意味着各专业、各课程都应充分发掘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提升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富有特色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元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课程思政教育的“生、硬、冷”问题,有效地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两张皮”问题。其中,地方特色文化是应该是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地方特色文化是特定区域独特的、形态多样的地域文化,极具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地域色彩,是当地民族的发展、奋斗的精神符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哲学思想等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
一、“宁波帮”精神内涵及其思政教育意义
“宁波帮”指近现代旅居各地经商、创业的宁波商人团体。“宁波帮”是中国传统商帮的后起之秀,但是对近现代工商业、金融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浙东文化的影响,“宁波帮”商人在经商活动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商帮文化及其奋斗精神。“宁波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宁波帮”商人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并发扬光大,成为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根基。多数“宁波帮”商人背后都有一部“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成长史。许多早期的“宁波帮”商人都是底层穷苦人出身,为了生计而外出谋生,他们背井离乡,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宁波帮”早期的商人叶澄衷出生于贫民家庭,年少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7岁到上海谋生,初在杂货铺当伙计,后来自己创业,摇着一条租来的小船往返于黄浦江面,向外轮兜售杂货,凭借着自己辛苦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五金大王”。这种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3]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认可度总体上较高,能深刻认识到奋斗精神的本质、作用、内涵及重要作用,但是对奋斗精神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如夹杂功利主义、奋斗的主观意愿不强及行动不够务实等。[4][5]因此,有必要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从而培养出能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时代新人。
(二)勇于创新
“宁波帮”虽然在中国传统商帮中起步较晚,但却是传统商帮中唯一实现转型的商帮,这种转型靠的是“宁波帮”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不断开拓新领域的观念。“宁波帮”商人从来不会抱守残缺,而是不断地勇于尝试新事物、锐意开拓新领域。航运业是早期宁波商人主要的经营行业之一。在近代上海崛起时,他们顺势而上以沙船业起家;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外商的蒸汽船,传统的沙船逐渐失去优势,这时“宁波帮”商人最先开始了沙船向轮船航运的积极转型,永安商轮局、宁绍商轮公司和三北航业集团等航运企业相继成立,直到近代以来,许多“宁波帮”商人一直在航运业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先后出现了董云浩、包玉刚这样的世界船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新事物、新行业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既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能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还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6]
(三)爱国意识
家国情怀本质上指向个体对于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与维护,表现为对家国共同体的深情热爱与担当责任。[7]“宁波帮”商人虽然一贯自诩“在商言商”,但是在面对外来压迫、关乎民族存亡的重大时刻,他们总以“舍我其谁”的英勇姿态挺身而出,彰显出强烈的民族尊严。19世纪末,面对法国殖民者欲强征“四明公所”地产的无理行为,旅沪宁波商人停工罢市,坚持斗争,直至法租界当局做出妥协。“四明公所”事件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自发反抗殖民暴行的斗争”[8],表现了“宁波帮”商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殖民者强盗行径的英勇气概。抗日战争期间,“宁波帮”商人发起抗日救亡组织呼吁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发起募捐支援前线、救助难民和伤兵、抵制日货。许多“宁波帮”商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如项松茂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战组织、腾出产能以生产军需药品,并在厂内组织义勇军,他的行为最终招致日军的痛恨从而将他和十一名员工杀害。“宁波帮”商人困顿未敢忘忧国,表现出了极度的家国情怀。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着同样深刻的调整。在这充满变数的百年时刻,家国情怀对于引导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意识,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强化家国认同,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家国天下的重要性,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家国情怀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精神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四)回报社会
所有“宁波帮”商人历来所为人称道的就是“慈善”精神,特别乐于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宁波帮”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宁波帮”商人,自幼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艰难险阻,在各个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功之后,他们依旧爱国爱乡,造福故里,或者为社会捐赠物资、或者在家乡投资实业、兴办教育。1984年 “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没有综合性大學,就毅然决定捐资2000万美元建设一所大学。2022年12月,由宁波商人虞仁荣捐资兴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开始动工。这种“树高不忘根”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宁波帮”商人中代代流传。据统计,海外“宁波帮”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捐赠各类公益事业超过75亿元,1984年以来,海内外“宁波帮”共向宁波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超过17亿元。[9]“宁波帮”的这种回报社会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怀,从而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宁波帮”精神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
“宁波帮”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 地方高校将“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师生、学校多方共同努力。
(一)学校积极搭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注入思想“营养剂”的最佳育人途径。[10]校园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校园文化的熏陶,能够有效形成隐性教育。学校要认识到将“宁波帮”精神和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注重充分挖掘、利用“宁波帮”素材,在校园环文化中融入“宁波帮”元素,以此打造富有“宁波帮”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在走廊、图书馆及学生宿舍楼等公共场合利用图像、雕塑等展示“宁波帮”相关人物及其事迹介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接受“宁波帮”精神。除了物质文化建设之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加重要,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学校还应该注意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邀请校外相关专家、“宁波帮”后裔等到学校组织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宁波现在有一座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名人故居30余处,同时宁波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藏有大量关于宁波帮的文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研学。
(二)教师正确引导
教师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半径、打破学科壁垒,深入研究、学习思政领域,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课程思政并自觉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挖掘富有当地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从而使得思政更加具有亲和力。现有关于“宁波帮”的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档案、报刊、家谱与方志、口述史料、文集与手稿等,教师应该寻找各个学科中可以运用“宁波帮”素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依托教材进行教学,创造性地将“宁波帮”素材融合到教学中,从而形成与课程知识内容和教学要点一致的特色教学素材,这样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地域特色,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提高思政效果。
(三)大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要从思想上认可“宁波帮”精神,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各种形式学习“宁波帮”精神并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第一要主动从各种形式的资料中学习“宁波帮”精神,广泛阅读各种“宁波帮”相关的书籍、报刊及地方志等资料,了解“宁波帮”背后的故事、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宁波帮”精神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内涵特征。第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学习、理解“宁波帮”精神。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宁波帮”文化就在身边这种地缘优势,把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学习实践效果。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名人故居,到现代“宁波帮”企业走访、实习,亲身感受、体会“宁波帮”精神的继承发展的脉络。
三、结论
“宁波帮”精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集中体现了宁波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将“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也是继承和弘扬“宁波帮”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方面,地方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宁波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思政模式,将“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立“宁波帮”精神认同与思政育人的联动机制,实现耦合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02).
[4] 李洪华,戴树根,张紫君.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12):160-164.
[5] 韩璐璐,金昕.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与培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32-34.
[6] 薛倩.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第35卷(6):124-125,129.
[7] 郭文良,姚琴.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基于共同体的视角[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6(02):70-78.
[8] 李瑊.上海的宁波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04-205.
[9] 宁波市委统战部.依托“宁波帮”优势资源激活港澳台海外联谊工作[J].中国统一战线,2015(05):42-43.
[10] 曲建武,谭丽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三维构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