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2023-09-25 20:05李昀珊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国共产党

李昀珊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融汇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多因素结合体。这条现代化道路既彰显出中国动态性演化的斐然成果,又是历时性发展和阶段性超越的总体过程。不仅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有力领导对现代化作出的卓越贡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露出中国的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亦为世界的接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209-0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落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孜孜不辍的奋斗硕果。一经诞生,就坚定地把为民谋幸福、为国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与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摸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是饱受磨难和守正创新的。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中国共产党携手人民描绘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给予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的曙光,为人类文明贡献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扫除政治阻碍。该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进犯了这个拥有5000年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领土领海控制权、司法关税制定权、政治交涉独立权和国际贸易自主权造成严重破坏,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们不忍看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于是开始奋勇抵抗。农民阶级领导的历时14年纵横江南18省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军事装备与科学技术,旨在拯救清王朝统治地位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维新派大力推行涉及农、工、商改良运动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先生发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首次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民主共和国主张的辛亥革命。以上种种探索虽均以失败告终,但却起到振聋发聩的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流传下现实经验,亦令国民意识到只有发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才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中的出路。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国迎来新理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加持为国民探寻新出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带领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暴力统治,使新中国矗立于世界东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实际情况,一方面对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和公私合营等方式进行和平赎买;另一方面对个体农业及手工业者,通过自愿互利、典型范例和国家帮扶等方式,实现从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的跨越。同时,抗美援朝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历练筑牢了新中国的根基。

毛泽东同志緊贴中国的实际情况于1953年12月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想摆脱贫乏和落后的局面就要靠自己加强国防建设,打造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并在发展中使其不断壮大起来。在此基础上195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至此,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构思基本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2012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定意义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敲定出发力方向。该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经济特区和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对内改革;通过加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逐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端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以此吸收人类一切积极先进的文明成果。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会晤英中文化协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也曾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中国要搞现代化建设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广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成果。江泽民同志在此期间指出文化建设绝不能够一举落成,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不断地培养有理想道德信念、有深厚文化底蕴且遵纪守法的新一代青年公民,他们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正向潮流更要符合构建现代化的种种标准,完善了“人的现代化”。胡锦涛同志在此期间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元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即把人看作发展的目的和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要满足现代化建设中不同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充满人文情怀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坚定体现,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定了价值取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自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不间断地探索而逐渐明晰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未来经济建设要秉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总态势、人民民主权利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准上进一步下放落实、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依靠自主创新而不断加强、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要协调跃升,在此基础上奋力打造完全意义上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呼吁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如期实现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为图景地伟大的中国梦。在面临疫情日趋常态化的重大挑战中快速认识、最大化适应与精准引领新机遇和新常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泛推进和加速升华。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思想与贡献

(一)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贯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共筑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从2012年11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敲定了稳中求进、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总基调;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全方位推行新型城镇化政策。再到2015年10月,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主要发力点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使中国的境外投资、贸易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技术、探月工程设计、量子通信研究和载人深潜等各类科技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在2020年顺利实现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可见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旗所指民心所向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贯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共筑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仍旧是倡导和平与共同发展的保卫者,他们坚决不搞强权政治及零和博弈,反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类世界时,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冲在防疫第一线,不放任疫情的发作与扩散,在第一时间拿出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最抚慰民心的生活补给,将疫情在国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卫千家万户的灯火通明与安居乐业。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体现了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可见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旗所指民心所向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贯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共筑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务必两手齐抓使其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改善全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提供源动力。新时代,在不愁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注重培养精神文明的必要性。老年大学、乐器舞蹈培训机构、成人本科等数量的增加,无不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高。可见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旗所指民心所向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进互促的现代化。

贯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共筑社会文明协调发展。截至2022年9月,全球238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898,236,143人,其中中国以1,447,301,400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众多但却没有出现饥荒、战乱频发等民不聊生的局面,因为我们开创并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各种基层组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使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走向深入,推动了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可见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旗所指民心所向中社会主义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贯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共筑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从2017年底,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精准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根本性全局性扭转。再到京津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观测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中国的生态环境优化明显、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可见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旗所指民心所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强调选择正确道路对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作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选择正确的道路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但这个道路绝不是盲目跟风,而要选择顺应时代发展脉络且适合自己国家的。从古至今,在不考察国情的条件下盲从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民族,无一不落下个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民众不满的结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阐述:“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3]。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多次强调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路告诫我们,中国的事情要如何办?是不盲目跟从,是要按照中国的实际特点来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会为人民创造富饶的物质基础和充实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对推进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具有非凡意义。这既是对过去国家建设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又是对美好未来的现实畅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精准扶贫”,脱贫之路上重在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高效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终是实现了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成效卓著、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健康正向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获得感跃升明显的关键成果。

(三)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现代化的巨大优势

凡勃伦说:“制度实质上是个人或社会对相关的某些关系或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述制度的至关重要性:“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5]明确指出制度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好制度的实施能够兴国兴民,而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能够促使全国人民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集中有生力量成就国家大事的重要法宝。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好,不仅是由于其坐拥着一个成熟为民的党组织所领导,还因为其是当代中国全领域多方位发展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思想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优势。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规划出下一阶段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发力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在精准领会宪法内容和涉猎领域的基础上明确好审判权、检查权、人权和司法权力的行使规则。司法案件审理中要坚持“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机制、“谁办案谁负责”机制;法制宣传教育中要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原则,通过点对点落实司法责任制以及面对不同的普法主体有针对性地展开宣讲等形式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结语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期间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受艰辛与磨难历经四个伟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感召下,各族人民奋勇向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四个伟大时期一一对应着四个伟大成就,这既是回望过去对中国百年历史的诠释,同时也是立足当下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地伟大奇迹的权威印证。未来中国共产党仍将斗志昂扬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推進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行稳致远。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前路不会平坦,但前景定会光明辽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496.

[3]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4]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8-13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6.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