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云
摘 要:“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经济产业重新布局规划,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普遍“校热企冷”,企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利益保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力不足,吸引企业参与优势不明显。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激发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从“内生动力因素和外生动力因素”的角度出发,探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实证模型,实现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获取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在市场中开拓创新,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三高四新” 企业 校企合作动力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78-03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需要大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践型复合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共同培养。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政策条文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提升合作水平。
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校热企冷”问题。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投入人力资源和物质成本,产出甚微,投资回报率不成正比,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联合办学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停留在浅层次办学,进入实质性办学层次的凤毛麟角。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述评
相对于国外,我国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外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我们可以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学校行为三方面借鉴。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内职业培训是以双元制为核心。德国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承担职业培训的企业在政府政策法规的激励保障下和学校的高效配合下,主动评估监测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和特点,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和师资素养提升,保障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澳大利亚的经验借鉴为:在澳大利亚政府有效调控统筹下,通过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澳大利亚企业和行业协会利用市场法则主导,确保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的各项权益,致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长效运行。
虽然我国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获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角度归纳为三方面: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部动力因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外部动力因素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陈丽君等(2021)认为参与感知行为控制微弱,双方合作阻碍大、态度消极及规范压力小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周雪等(2021)认为企业师傅有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但动力不足,参与行为有待规范和深化。提出了政府、企业、学校应共同完善企业师傅资质标准,建立常态化的培训制度,实施激励机制,以激发参与意愿,保障参与效果。冯仰生(2019)需要认为要从法律、利益、信息共享和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吴儒练(2019)认为人才需求与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第一动力,学校资源与企业共享也至关重要。关于企业参与办学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分为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保障结合机制三大类。动力机制有效运行在于发挥政府保障作用、企业参与作用、行业引导作用以及职业院校配合作用。
尽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相关研究已十分丰富,但实际上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仍然不足。政府保障激励作用不明显,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激发企业合作办学的内在驱动力,更没有意识到利用外在资源进行合作办学。
二、“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对企业及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新要求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的运作规范性、整体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推动区内企业上市并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上市公司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特点开展产业整合,与配套企业联动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引导上市公司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技术优势。
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复杂性以及技术升级需求,自身研发能力有限,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技术升级难度太大,花费成本过高,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要借助外部力量完成升级,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科教融合,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通过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改造更新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产品,获得技术优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合作,要求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合作发展。促使企业能够完成科技创新,形成难以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大批企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
(一)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
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政府具有战略意识,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校企合作。操作层面出台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通过政策法规制定形成校企合作制度,用制度稳定持续激励校企合作。目前,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没有系统化,且有些政策指令性较强,正向激励不够,有些只是方向性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操作細节。即使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但有些措施没有实施到位。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动力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需要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积极参与,企业则要激发其参与动力。从社会实际状况来看,企业缺乏内在驱动力参与合作办学,有些企业领导有参与意识但企业师傅没有主动性。企业内在驱动力没有形成,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来看企业没有主动参与,有些虽然有校内企内的联合实训,订单班学徒制等合作方式,但合作的岗位技能单一,在培育高技能人才合作方面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的认识有偏差。企业认为人才培养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高校的职责,自己没有必要参与。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招聘或者猎头公司等途径获取。没有意识到为了获得所需的人才,自己有责任在其学生阶段参与培育。意识没有到位,更谈不上长远的校企合作远景规划,合作办学进程止步不前。
其次是缺乏利益驱动。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投入,投入人力成本和物质资本,但利益缺乏保障,联合培养的学生培育后就业是双向选择,人才流失,企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挫伤了企业合作的热情,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力不足,难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高校积极参与合作办学取得成效迫切需要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不改变,工作评价体系不合理,高校主体高层虽有意愿参与,但操作层面并没有形成内在驱动力持续深入参与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没有完全立足于企业发展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很难满足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服务能力弱,很难在企业新产品的技术研发中发挥作用,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四、构建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
(一)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的内在驱动力分析
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中,最内在的动力来自于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预测。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办学成本大于等于投资收益,企业没有动力参与合作办学。但如果投资回报率很高,则企业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追逐利益是推动企业行为的根本动力。利益增长影响企业合作态度,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企业经济利益实现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人才保障内在驱动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办学。企业获取人才的方式主要通过社招校招,招聘之后培訓新人的成本高、时间长。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深入人才培养,将合作中培育的优秀学生吸纳到企业,可以降低招聘成本,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可以迅速投入工作,节约了培训时间,也降低了培训成本。
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上树立正面的声誉和形象,企业发展进入可持续稳定阶段。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和学校共同培育人才,由此获得社会效益并得到社会认可,知名度和美誉度促使企业进入高层次良性发展。基于此,承担社会责任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企业参与深度校企合作的因素。在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借助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利用高等院校优势进行技术研发、转让等完成技术升级,科教融合成为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外在驱动力分析
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或使企业得到额外补贴作为专项发展资金。政策激励变成了企业的实际福利,成为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推手,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对企业参与合作的推动体现在师资和学生留任。高校的教师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依靠高校教师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技术风险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水平。合作培训的学生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根本保障。院校的师资和学生资源使企业产生与高校合作的强烈动机。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支配着企业的决策行为。市场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同行企业行为、需求状况和行业氛围等。例如,当下众多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者都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其决策行为和市场氛围会直接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引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更低,无疑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信心。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内部要素是企业参与的源动力,处于核心位置。主体内在驱动力包括利益增长、人才保障、技术升级、成本减负与社会荣誉四个方面。外部驱动力要素层对模型结构起支撑作用,包括政府政策、职业院校、市场及科技发展四个方面要素。内在驱动力层与环境外部驱动力层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参与动力。同时外部动力层通过内部动力层的中介作用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政府的各项法规及政策正面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给积极参与合作企业送荣誉树标杆,从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企业优惠,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节省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学生职业培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励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市场是企业利益实现和增长的源泉,企业通过市场获取利润实现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后回馈社会,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就业等各方面做出贡献。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企业获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人才,必须通过自己参与培训达到要求。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企业的产品升级,产品升级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使企业科教融合,高新成果技术转化,深化产教融合,使得企业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研发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服务社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和社会形象,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企业升级。大批企业的升级使得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五、结语
“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因素和外生动力因素,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模型,揭示动力机制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和校企合作新路径,进一步扩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曾雯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2] 冯仰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现实困境与保障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84-87.
[3] 陈丽君,曾雯珍.计划行为理论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07):43-48.
[4] 王华云.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4-22(004)
[5] 周雪,冉云芳.企业师傅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行为与收益的质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3):68-73.
[6] 吴儒练.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