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兰,李媛媛,张帆,马腾,郑延璇
(1.乳山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大队,山东 乳山 264500;2.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山东 日照 276800;3.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山东 乳山 264500)
乳山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地处青岛、威海、烟台三市衔接的腹地,南濒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线西起乳山口,东至浪暖口,全长199 km,海域面积1 209 m2,拥有“天下第一滩”和“中国最美海岸线”的美誉,沿海有大小港湾12 个,岛屿22 个,-15 m 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66 700 万m2,潮间带面积6 670 万m2,盛产鱼、虾、贝等水产品100 多种,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咸淡水交汇,海洋基础生物繁殖旺盛,养殖海区全部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一类标准。近年来,乳山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牡蛎产业、推进海上风电建设、整合海洋文旅资源、修复优质自然岸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22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22.63 亿元,占威海市的9.8%。现简述山东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
加强规划谋划,出台《乳山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和《乳山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 年)》等指导性文件,明确未来几年海洋产业和蓝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乳山市海水增养殖业特色突出,以良种养殖、生态养殖、名优养殖为方向,集中培育牡蛎、海参、对虾、大菱鲆、圆斑星鲽等名贵优势产品,养殖育苗企业120 余家,工厂化养殖育苗水体约42 万m3,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2022 年,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5.80 万t,同比增长7.10%。其中海洋捕捞3.20 万t、海水养殖51.26 万t、淡水养殖0.74 万t;全年投产专业远洋渔船9 艘,远洋渔业产量0.60 万t。近年来,乳山市加快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推动龙汇海产、威海泰丰与鲁东大学合作培育三倍体牡蛎苗种,灯塔水母与中科院海洋所联合开展长牡蛎“海蛎1 号”,成果转化、推广及高抗牡蛎新品种选育工作,与中科院海洋所等联合培育的牡蛎新品种“前沿1 号”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2 年推广水产新品种,“海大1 号”“海大2 号”“海大3 号”“海蛎1 号”及三倍体长牡蛎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0%。制定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和《三倍体单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规范》,打造了3 处省级田园型海洋牧场示范区,每年在乳山湾、塔岛湾、白沙湾等近海增殖放流各类苗种4 亿单位以上,为海洋牧场建设奠定基础。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40 020 万m2,年产量约50 万t,有效带动2 万余名从业者,年均增收12 亿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的原则,结合传统牡蛎养殖实际和群众生产需求,科学规划建成海阳所镇南泓北村、南黄镇西浪暖村、乳山口镇南唐家村3 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对零散分布的牡蛎养殖户就近集中规范管理,统一建设清洗平台区、生产加工区、牡蛎养殖区、生产工具区等功能分区,实行牡蛎暂养、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规范了牡蛎养殖加工行为,实现了以规范化管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2020 年以来,还先后成立了渔船综合管控专班、海上涉渔安全工作专班,开展渔船综合管控、养殖渔船“双编管理”、摸排“三无”渔船等工作。建设了6 个沿海镇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确定68 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格,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设立了风电产业基地服务中心,规划了港口、创业二路、海湾新城、台湾路东段4 个功能片区,集中资源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海上风电产业聚集高地。梳理了近150 家上下游企业,加大招商力度,推动行业龙头项目落地,已开工总投资53 亿元的国家电投陆上集控中心、明阳智能、远景能源、豪迈科技和中车同力多个项目;签约总投资56 亿元的中天科技、山能重装、大金重工等多个项目,与金盘科技、洛阳新强联、上海起帆等10 余家重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活力,2020—2022 年,备案涉海类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 家增至30 家以上,获批7 家涉海类高新技术企业。紧抓乳山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契机,推进了投资5.8 亿元的5#、6#泊位工程建设(二期扩建工程),航道经过疏浚后,可满足2 万t 级船舶的通航要求,目前已实现国际船舶靠港装卸货物。
坚持修复与提升并举,助推海洋文旅高质量发展。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开展沿海养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拆除海岸带违建3.1 万m2,拆除围堰养殖池800 400 m2,清理禁养区养殖筏架933.8 万m2,清运海岸带垃圾约24 万t。建设以牡蛎为主导品种的“海上田园”“海上牧场”观光区,打造了台依湖、马石山等9 处省级休闲渔业公园,连续举办七届牡蛎文化节、两届牡蛎产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打造了乳山牡蛎文化园、乳山牡蛎博物馆,在杭州著名旅游区西溪湿地,新建乳山牡蛎文化馆,实现牡蛎文化旅游+高端品牌运营双赢。以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银滩旅游度假区、福如东海文化园、多福山、牡蛎文化园等滨海景区为节点,串联整个滨海旅游线,形成带状连接,建设一体化的乳山滨海蓝色旅游度假区。2020—2022 年共接待游客657 万人次,收入约11.2 亿元。
目前,乳山市海洋产业发展仍以中低端领域为主,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存在区域同质化问题。从第一、二、三产业占比看,2021 年乳山市三产产业结构比为25∶27∶48,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优质水产品竞争薄弱。同时,海洋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制约全市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水产良种培育起步晚、基础差,本地繁育能力不强。以牡蛎为例,品种虽有长牡蛎“海大1 号”“海大2 号”“海大3 号”“海蛎1 号”以及三倍体“前沿1 号”等新品种,但大部分苗种从青岛、烟台、辽宁等外地购买,且部分育苗企业缺乏新品种繁育技术和能力,例如企业较多参与水产良种应用,较少参与良种选育的基础研究,往往出现良种性状和市场需求相脱节,良种应用与现有的育苗养殖管理相脱节等现象。此外,由于一些水产苗种生产单位不重视亲本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种质替代不及时,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导致种质逐渐退化,所生产的水产苗种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生长速度缓慢,个体变小,病害频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乳山市涉渔企业小、散现象依然存在,离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工厂化循环水利用、热能循环利用、尾水治理、自动控制、疫病诊断、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设备等覆盖有限,许多企业生产条件未达到当前较高水平。近年来,乳山市不断提升海水养殖装备化水平,但推广力度不足,养殖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仍偏低。总体上看,海水养殖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规模大、劳动强度高,装备化水平低。比如,牡蛎养殖主体共600 余个,以家庭渔场(户)为主,占比约98%,正规化养殖企业仅10 余家,家庭渔场(户)模式之下亦不乏养殖大户,养殖面积在333 500 m2以上的大户170 余户,除养殖大户和正规化养殖企业外,养殖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玻璃钢养殖工船及新型滚动养殖网笼等先进养殖生产设施设备使用较少,产业聚集度较低,分布较散乱,养殖生产标准不高,影响了产业整体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依托海洋牧场建设,乳山市加大深水网箱、大型养殖工船、先进养殖网笼等海洋渔业设施设备的推广及应用力度,同时推行生态疏养、深远海养殖等模式以及牡蛎净化技术、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等先进技术,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但在海洋牧场建设上依旧存在差距,威海市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16 处,目前乳山市还处于空白;省级海洋牧场33 处,乳山市仅创建了3 处,约占威海市的9%,这与海洋强市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乳山市养殖用海服务保障不到位,在海洋牧场的建设上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建设。
乳山市水产品加工仍以传统生鲜、初粗加工为主。2022 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55.8 万t(含远洋),但水产品加工量仅为16.4 万t,占比为29.4%,加工比例不高。以牡蛎为例,乳山牡蛎品牌享誉全国,养殖面积40 020 万m2,销售主要以鲜活牡蛎为主,加工以生鲜或冷冻初级加工为主。牡蛎鲜品上岸后直接进入烟台、威海、城阳等地水产批发市场销售量约5 万t,经暂养净化工厂清洗暂养后通过快递物流销售量约38 万t,进入乳山、蓬莱、荣成等地加工厂进行加工冷冻半壳牡蛎、牡蛎罐头、牡蛎肽等加工品用量仅7 万t,且精深加工企业仅5 家,水产品附加值提升明显不足。
乳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监管区域大、养殖主体多、从业者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监管任务重、监管难度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职执法监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执法力量薄弱。特别是基层一线监管人员,多是由村干部或网格员兼任,流动性大、专业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乳山市水产品宣传重点集中在“乳山牡蛎”品牌,围绕其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报道,已成功打响“乳山牡蛎”这一金字招牌,但全市还拥有其他水产品地理标志9 个,包括乳山文蛤、乳山对虾、乳山刺参、乳山扇贝等,这些地理标志水产品申报成功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及乳山牡蛎,导致品牌无人知晓,有“牌”乏名,品牌知名度不够,价值较低,未能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乳山市要想突破发展,建议统筹海陆资源,向海图强,从海上、岸上、陆上3 方面着手,把握生态可持续发展主线,把三产融合作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以资源吸引产业项目,以科技提升产业层次,以创新优化海洋管理,统筹推进安全生产、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园区聚集、产业融合,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1.1 突出耕海牧渔,推进“海上粮仓”建设
开展牡蛎养殖海区承载力调查和蓝碳资源调查工作,加快省级田园型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实施海水养殖“深蓝行动”,科学规划海上养殖规模和空间布局,加强国企确权海区管控力度,严厉打击海上非法养殖行为,切实维护好海上生产秩序。同时要依托国有企业的海域资源及民营企业的资本、经营管理优势,加大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新型养殖工船、先进养殖作业平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施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力度,投放人工鱼礁,加快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养殖模式转变,逐步打造集海上生产、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3.1.2 突出海上风电,打造产业聚集高地
推动明阳、远景、豪迈、中车同力等已开工项目尽快达产增效,江苏海力、中天科技、大金重工、上玻院等已签约项目要尽早促开工,争取洛阳新强联、金盘科技等重点意向项目实现签约落地,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3.1.3 加强渔船管控,保障海上安全生产
加强出海渔船监管,严格落实养殖渔船“双编”管理和出海报备制度要求,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智能化登记检查持证上岗、救生衣穿着等情况。加强海上应急救援,建立县域海上突发事件报警求救机制,提升海上突发险情快速感知能力。加强海上恶劣天气防范,提前研判,及时指导海上作业渔船提前择港避风。加强“三无”船舶管理,推广使用全市统一制式船牌,压缩“三无”船舶生存空间。加强涉外渔船管控,密切监控朝韩敏感水域,严防越界捕捞事件发生。加强海洋执法力度,严格伏季休渔执法、海上安全执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等行动,深入开展违规渔具清理整治,持续保持打击“三无”渔船、“套号”渔船、越界捕捞渔船等高压态势。
3.1.4 突出资源整合,壮大海洋文旅产业
立足于扩大旅游市场消费,深入实施“滨海文旅+”战略和旅游要素提升计划,将滨海文旅与乡村振兴、精致城市、健康养生等有效衔接,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康养、娱乐等经济要素。按照“抓项目、育产业、重内涵、建精品”的要求,深入挖掘梳理海洋民俗、传统渔业、滨海旅游等资源,以海岸带沿线全域文旅产业规划为抓手,引进培育新兴项目,嫁接盘活低质项目,改造提升优势项目,培植多元化的滨海文旅产业。融合旅游、商贸、民俗文化等多种元素,举办火牡蛎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升牡蛎品牌价值,推进海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坚持整治与修复并重,筑起沿海绿色生态保护屏障。依托牡蛎示范区及产业聚集区建设,推动沿海零散养殖户集中安置。采取修复工程接续,生态效益递增的方式,坚持现有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建设和后续项目谋划两手抓,加快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生态文明海岸带。另一方面,坚持谋划与启动并重,推进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融合发展。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规划港口建设,推进实施5#、6#泊位二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港口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将乳山港打造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助推乳山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提升海洋种业。围绕威海市规划的“2+5+N”水产种业发展体系,从乳山实际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全方位要素和服务保障,推动更多种业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打造徐家镇现代水产种业园区。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快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同时积极开展“海大1号”“海大2 号”“海大3 号”、三倍体牡蛎、圆斑星鲽等水产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打造“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研发模式,构建生产工艺先进、品种选育创新、保种设施完善的现代水产种业发展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同步推进南泓北村示范区配套码头建设,打造牡蛎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产业园、徐家镇食品与生物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巩固水产品加工聚集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主攻牡蛎肽、牡蛎精华素、牡蛎壳为原料的饲料添加剂等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一批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深加工企业,逐步打造集海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海洋食品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