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3-09-25 20:13卜林刚江波李宇王璞
水产养殖 2023年8期
关键词:种养水产农户

卜林刚,江波,李宇,王璞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21599)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调节渔业生产结构,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绿色转型和撂荒地利用典型模式,每年省级财政投资2 000 万元以上,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2018 年的1 534.1 万m2,快速发展到2022 年的15 007.5 万m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稳粮增效作用明显,“增渔增收、节地节水、循环高效、绿色生态”的叠加效应充分释放。现对陕西2022 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2022 年,经陕西省渔业渔政局统计,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5 007.5 万m2,年产水产品近约2 万t,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450 余家。分地区看,汉中市稻渔产业发展最快,种养面积达到约5 602.8 万m2,新型经营主体365 家;紧随其后的渭南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为约3 068.2 万m2,新型经营主体11 家;榆林市排在第3 位,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2 868.1 万m2,新型经营主体为28 家;安康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 267.8 万m2,新型经营主体为29 家。宝鸡、延安、商洛、西安和咸阳等5 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基本均在667 万m2以下,产业发展规模较小,5 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合计约为1 200.6 万m2。初步形成汉中盆地稻渔产业集群,安康、商洛山区稻渔产业集群,榆林横山无定河流域滩涂稻渔产业带,延安富县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及关中岐山、眉县、周至、长安等地点线分布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基地。

1.2 多种经营模式

各地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完善多种产业融合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联结体,不仅有效解决小、散种养殖户缺苗种、缺技术、缺销路等实际困难,也有利于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汉中市目前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社+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结方式,142个村集体组织、90 个企业、93 家合作社、40 个家庭农场,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采取“务工带”“分红带”“分红+务工”“租金+股金+薪金带”等方式,因人设岗、因岗选人,带动养殖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安康市目前已建立稻渔产品加工企业4 家,大力扶持汉滨“五福鲜”、汉阴潜虾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稻渔鱼虾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延安市引进企业建成稻渔米加工厂2 个、以稻谷为原料的酿酒厂1 个。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延伸,以及产业内外的融合,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

1.3 种养模式及效益

从统计数据看,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现在已发展有稻鲫、稻虾(小龙虾、澳洲龙虾)、稻鳅、稻鳖、稻蟹、稻蛙等13 种,与传统水稻单作平均每667 m2纯收益200~300 元相比,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后,稻-蟹每667 m2均利润1 400~1 500 元,1 kg 稻米生态溢价1.0~1.5 元,合计每667 m2均纯收入可达到2 400 元以上。稻-虾每667 m2均纯利润1 700~2 500 元,加上稻米生态溢价,每667 m2均利润3 500 元以上。按照全省目前13 340 万m2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计算,每667 m2产水稻500 kg,出米325 kg,每年可稳产大米6.5 万t,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1.4 政策支持

各地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农村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设立渔业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汉中市认真落实稻渔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出台《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和《汉中市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等政策,落实财政资金1 亿元,支持产业发展,撬动金融保险发放“稻渔贷”24 笔1 743 万元,“稻渔险”承保面积1 987.66 万m2,提供风险保障3 246.52 万元(保费128.17 万元),已决赔款0.8 万元,惠及农户约2.8 万户8.6 万人,巩固脱贫农户1.2 万户2.4 万人。安康市先后统筹渔业绿色发展、高标农田建设、撂荒地治理、粮食直补等项目资金8 000 余万元,对当地龙头企业、重点园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奖补扶持,加快推动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榆林市横山区2022 年度落实财政资金400 万元,支持当地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打造稻渔品牌,形成区域优势。

1.5 全产业链建设

目前,分别在安康市旬阳县和榆林市横山区,创建稻渔综合种养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 个,推动产业集聚,积极打造包括苗种培育、养殖生产、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线上线下销售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目前,已在汉中的汉台、南郑、勉县,安康的汉滨区以及榆林市横山区等地,建立包括泥鳅、河蟹、黑斑蛙、鱼类苗种等在内稻渔综合种养水产苗种基地10 余个,大大缓解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对养殖苗种的需求,为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1.6 区域公用品牌培育

各地大力打造和培育出了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稻渔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渔米产品品牌。目前,汉中市已培育汉台“汉渔虾稻米”、南郑“华英稻鳅米”、勉县“稻鳅香米”、西乡“稻鸭米”“稻鱼米”等5 个稻渔米品牌;安康市注册稻渔品牌4 个,有7 家稻渔综合种养企业获准使用“安康汉水鱼”区域公用品牌。榆林市宏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 家企业被颁授了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延安市积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三品一标”认证,聚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优质绿色的品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效益。大力发展稻渔产品电子商务,拓展产品营销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做大做强该市稻渔、稻米、稻虾蟹品牌,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稻渔产品价值进一步提升。

1.7 三产融合发展

各地充分挖掘拓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多功能性,促进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实现产业多元价值。汉中市开展文化赋能、以文兴业的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结合农业生产时令,举办稻渔综合种养插秧节、美食节、捕捞节、丰收节等,刺激推进旅游、夜经济、地摊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在汉台区铺镇,当地依托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举办以“稳经济大盘,促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铺镇小龙虾啤酒节,开幕式当天扫码进场人数近4 万人。安康市通过举办渔业丰收节、插秧节、荷香旅游季、捕鱼钓虾比赛等系列活动,打造了硒莲小镇、汉阴永丰等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的休闲渔业基地。榆林市横山区将响水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与国家级3A 景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訚水山庄连为一体,通过举办“稻蟹捕捞节”“钓鱼比赛“等节日活动,积极建设响水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小镇,提升响水稻蟹品牌和口碑,成功将响水稻蟹打造成为该区重要的特色产业,成为继“横山羊肉”后又一个区域品牌。

1.8 技术服务体系建立

广泛吸引省内外水产专家,依托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机构、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安康)、高校(西农)、星创天地等组织省内外水产专家,积极为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创建的稻渔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较少,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小镇的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打造方面,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相关的大米、水产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等企业数量偏少,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欠佳。

2.2 技术服务支撑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部分区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被裁撤或合并,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弱化,难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既懂水稻种植技术,又熟稔水产养殖技术,对一般农户来说操作技术难度大。在实际生产中,极少数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偏离稻渔综合种养稳产增效的初衷,致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出现跑偏的现象。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技术指导、引导,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3 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挖掘平衡

与稻渔综合种养比较发达的兄弟省份相比,陕西省在产业规模、效益以及三产融合发展程度等方面欠缺,整体上仍以零散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种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占比较低,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动力和能力,难以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竞争力强的品牌和产业,未因地制宜地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文化等元素,拓展农渔休闲功能,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挖掘。

3 发展建议

3.1 深入指导,稳步推进

通过整合资源,组织专业人员按照“规范、扩面、提质”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种模式、一套标准、一批示范基地、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科学指导各地集中连片,推进稻渔产业。

3.2 开展繁育,保证种质

面对苗种紧缺、质量不一等问题,积极支持省内外水产原良种场在稻渔综合种养主产区,重点开展鲈、泥鳅、中华鳖、小龙虾等名优品种种苗繁育,及时为当地提供优质种苗,解决供苗不足的问题。

3.3 创新主体,带动群众

面对养殖主体较分散,规模化组织化不高,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等问题,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模式,鼓励零散农户将承包土地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返租倒包等方式,向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做大做强。

3.4 打造品牌,严把质量

稻渔产品属于有机食品,但由于品牌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品影响力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应积极组织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农展会等,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逐步提升稻渔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发挥品牌生态安全、优质健康、地域特色等独有特点。

3.5 把握机遇,激发热情

陕西“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渔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传统种养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既能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又能做到一田两收,增加农户收入。要进一步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丰富蛋白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种养水产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加油!水产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