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文化在塑造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目前部分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文化渗透的缺失,阻碍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对语文课程文化的功能与课程文化价值实现缺失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有助于改变语文课程文化价值难以实现的困境。语文课程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视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理念;丰富课程形式,实现多种教法;增添教学资源,重视经典文化;扩大评价范围,制订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程文化 语文课程 困境 义务教育阶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1-27-04
龙少佩 /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宁夏 750021)
一、课程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郑金洲教授指出,课程文化是学生与教师以教学活動为中介而产生和建构的。“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1]狭义的课程文化是指教科书的文化,但是,如果把课程文化直接看作是教科书的文化,课程的文化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课程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性。王海燕教授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课程置于社会进程之中,“课程文化是课程在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的复合体”[2]。根据黄忠敬教授的观点,课程文化包含三个方面,即课程“的”文化、课程“与”文化、实践的课程文化。同时指出,课程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将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课程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联系也看作是一种课程文化。[3]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界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对课程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
总的来说,课程文化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一是课程文化具有价值观导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二是课程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以教学活动为中介,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建构产生的;三是课程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服务于学生文化素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语文课程文化的功能
首先,语文课程文化具有促进人文素养培育的功能。作为一种交流媒介,语言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传播手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文化是通过语文教材得以传承的,语文教材是课程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材的选文上必定要参考课程文化并以它为价值取向,选取那些大众的社会主流的作品,才能承担起民族文化创新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4]无论是废科举、兴学堂、宣传白话文,还是推广西方艺术文化,语文都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载体,它对促进社会的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出其在文化交流上的特殊优越性。因此,语文的课程文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使用言语的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文化具有建构当代汉语教学中的社会性言语的作用。在近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重点在于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与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近代社会的内外矛盾,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扬弃,而科技这一近代文明被追捧,形成了新的学术认识。在此进程中,语文课程文化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成分,它承担着重塑社会言语的职能,摒弃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取而代之的是以白话文为载体的现代汉语教学。当代语文课程文化的社会性语言功能,是指社会价值观体系必须以全新的语言表述,而以“新”的语言表达的价值体系,则是近代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因此,用准确的语言代替言约意丰,其本质是用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现代化思考代替了带有模棱两可特性的传统思考模式,即思想重构和文化重构。而语言的符号具有文化的承继作用,它的重构可以包容崭新的理念,从而实现当代思维和话语的系统性构成。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程承担起当代文化变迁中的社会语言重构作用。
最后,语文课程文化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传播,普通话逐渐变成了中国人的通用语言;而白话文,则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利器,它所携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对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课本中的科学、民主、自由、解放等言辞,在传递给人们信息的过程中,也建立了对于自身、对社会的全新认知,逐步形成了关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等的重大思想,完成了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重塑,形成了所应具备的新型文化修养。由此,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性得以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起到了文化创新的作用。
三、语文课程文化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思想是课程文化的统领,直接影响着课程方向、课程开展方式和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文化的开展和实践是最深层的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地区分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指导作用大打折扣,让课堂文化变得单调乏味,从而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文化产生厌倦消极的情绪。就中学的语文课而言,尽管目前的课程文化实施策略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仍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没有落实。由于课程文化必须对整体的课程知识进行扩展和探索才能有所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语文修养,要有较好的教学观念。然而,目前的教学对课程文化的关注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因此,当前尚无一种专业的教学观念,能够有效地引导中学语文课程文化的教学开展。具体而言,多数教师在课程文化的实际开展中,并未能够真正选择一种教学理念来贯穿始终,从而导致语文学科的课程文化落实效果一般。没有实际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让整个语文课程文化都显得苍白无力。
(二)教师的重视度不高
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文化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与课程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不考不学”的状态。这就可能导致整个课程文化教育不被重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化形成消极认知,从而产生了整体性的恶性循环。而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性忽视,也使得多种课程文化的开展措施难以实行。虽然政策明确指出需要落实不同学科的课程文化,并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因为受重视程度不高,使得语文学科的课程文化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课外阅读不足
语文作为文学类学科,展示其课程文化的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帮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形成对语文课程文化的辨析性理解和认知。在语文的课程文化展示中,课外阅读往往担负着“他山之石”的重任。然而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鲜有时间去阅读。即便学生有时间看书,也是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流行网文作为课余消遣,很少有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而流行网文、青春小说这类书籍对于初中学生的课程文化感知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总的来说,学生的整体阅读量较低,且阅读水平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情况下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文化认知困境。
(四)课程选文覆盖不全面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文化的展示教育往往是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教师在进行选文时,需要充分考虑文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通过不同文章、问题来展示语文的课程文化,促使学生对课程文化有全面细致的认知和感受。但是,在教师选讲的重点文章中,大多是重复性较高的经典作品,戏剧作品入选占比较低。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在选择重点文章进行讲解时,过分看重该文章的考试价值,可能会有意识地忽视课程文化的全面性,导致学生只能对较为常考的课文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四、语文课程文化价值实现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理念
语文的课程文化不只是单纯地从文字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是渗透到课堂活动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中,合理的课程计划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文化中的人文特色。首先,在中学语文课程设计上,教师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科文化中人文性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文化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悟课程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学习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体验课程文化。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独立、自由的思维空间,改变以往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情况,以学生为核心制订课程教学进程,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这也是语文课程文化中平等、自主思想的体现。
(二)丰富课程形式,实现多种教法
在实际教学中,应改变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不同的课程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阶段的人格发展关键时期,学生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平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性、多样化地设置课程体系,以确保能够促使学生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形成。首先,教师应设置以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学语文课程,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并转变以往单一的教法,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其次,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层出不穷,而语文学科存在局限于一些比较普遍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问题,缺乏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用学生的语文兴趣促使学生对该学科的课程文化进行系统性探索。同时,教师还可以持续丰富语文课程文化的展示方式: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向学生讲解古典文化的有关内容,并向他们介绍适合自己的读物,从而让他们通过古文欣赏的方式来感知语文的课程文化。第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找诗词的方式欣赏感悟课程文化。例如将所有涉及“酒”的字词进行分类,为学生讲述中国“酒文化”的故事,或是从课本上找到与“酒”相关的诗词。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辩论赛、演讲、读书分享会等综合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不仅可以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還可以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地将多种课程文化融会贯通。
(三)增添教学资源,重视经典文化
在课程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上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文化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尽可能收集各种语文学科信息,形成一个复合型的立体课程文化教育模式,实现多种课程文化的融合。其中,教师尤其需要重视经典作品的展示和教学。经典作品是语文学科中的瑰宝,是语文课程文化的集中性体现,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反复研读,从而加深对经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读物的阅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文献资料,让班级学生更容易地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要以大语文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5]在语文课堂上,也需要充分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电影和电视,通过影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贾家的富丽堂皇,并通过剧中角色的表情来推测角色的心理行为,剖析角色的个性特征。又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中,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朗诵,在朗诵时,可适当地加入符合诗词意境的乐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科的课程文化中,使学生朗诵时情绪更为丰富。
(四)扩大评价范围,制订评价标准
语文课程文化需要通过课程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文化产生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课程评价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文化的感知程度。以往语文课程评价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评价,评价范围小,对于学生的课程感受、课程认知等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无法进行评价。因此,教师需要扩大评价范围,把学生的课程感受、课程认知等都纳入评价范围,建立符合语文课程文化的评价标准。以对学生课程感知的评价为例,在给出客观评价之前,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教师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等方式,综合分析与理性判断该学生对课程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全面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多方面感知后,教师还要对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细微变化,进而对学生课程文化感知程度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
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文化和传播语言的重任,其课程文化更是具备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构建社会性语言、促进文化创新等多种功能。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扩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种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形成,从而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96.
[2]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31.
[3]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3.
[4]杨丽平.课程文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以戏剧类课文为例[J].青春岁月,2013(12):306.
[5]孙广平.新课标指引下学生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