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优化备课工作为前提。教师在高中语文教材备课中可采取“明确课标要求,培育核心素养;参照助读系统,把握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内涵,挖掘教学价值;联系教学实际,创设任务情境”等策略,真正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备课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1-24-03
商娟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黄冈 438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利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属于新闻类文本,学生对此类文本接触不多。作为中学课本中的选文,此篇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体现得不是十分明显,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相对复杂,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备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从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文本内涵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教材备课思路。
一、明确课标要求,培育核心素养
在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在通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展开。“随着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知识仅是一种手段和凭借,素养提升是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这便构成了‘素养取向的语文知识教学。”[1]所以,语文教材的备课需要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挖掘课文中的语文要素,思考课文应该教哪些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哪些语文能力,以此来确立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要求
从教材编排来看,《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需要重点关注课程标准中对必修课程阅读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并且,本篇课文的文体为新闻评论,因此还应特别关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要“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厘清文章内容、梳理行文思路,对“工匠精神”“劳动的意义”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厘清文章思路,并结合实际正确地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劳动的意义。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因此在备课时需要考虑选文所属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本篇课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从单元的整体编排来看,本单元实用类文本居多,除了第6课的诗歌两首,其余几篇都是新闻类文章。从整体上看,本单元应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评论性的文章,行文的论述和架构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密切相关,且涉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因此,在进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备课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三个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指出新闻传媒类内容要“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重在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依据相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描述可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本文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素养。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备课时,要着重思考如何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备课时,需要仔细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需要依靠语言文字来实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全文,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点,思考如何通过文本的语言学习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所用到的“高精尖”“炫彩酷”“离群索居”“臻于至善”“正心诚意”“技进乎道”等词语,时代性很强,并且用得生动形象。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在自动化生产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被当今社会所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些问题是理解工匠精神所必须明确的问题,文章用词所体现的时代性,也是在呼應本文的论点(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积累。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直觉思维可以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解读中生成,逻辑思维可以在分析、归纳与概括中得到锻炼。《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虽然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兼具议论性文章的特质,行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值得反复推敲,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文本,提供了良好的逻辑示范。同时,学生在梳理行文思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支撑,这可以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提升。在备课时,教师要尝试设计相关环节,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去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指向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应大力倡导。《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着重介绍了工匠精神的美,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学习素材。但情感是主观的,只有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美,才会认同这种精神,进而才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因此,在教学此篇文章前,教师要着重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个方面,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劳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继承工匠精神需要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明确其精神内核,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同其当代价值,知晓其传承路径。在教学时,不仅需要唤醒学生工匠精神传承意识,而且还需要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指明其努力方向。例如工匠精神中的“求精”“专注”“创新”,可将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工匠精神。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积累文章好词佳句,习得语言运用能力,为写作增添色彩,使表达更具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阅读梳理行文思路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中所展现的美,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自觉接受正确劳动观、价值观的指引。
二、参照助读系统,把握教学重点
教材为了使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要点,在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写作主题等助读系统板块都给予了相应的提示,教师在备课时可结合助读系统来确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出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首先,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的人文性主题是“劳动”,重点在于激发学生传承、发展、充盈劳动精神;工具性主题是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其次,从单元学习任务来看,明确梳理、体会文章行文思路的要求,思考文章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并学以致用。这些任务提示文章的学习重点是要弄清楚文章是如何议论、如何论证的。最后,从单元写作主题来看,本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着重于写作时的材料选取与角度。由此,可以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了解文章观点的基础之上,厘清文章思路,掌握阐述观点的方法和角度;在明确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三、深入文本内涵,挖掘教学价值
熟悉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备课时的基本工作。《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新闻评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并呼吁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从新闻文本特质来看,其教学重点在于文章的时代性与舆论导向作用。从议论文本特质来看,重点在于文章的论证思路。如果教师只从工具性角度去把握,一般会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和论证的思路。但纵观本单元的选文,都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传承、发展劳动精神。因此,本单元的编排并非单纯着眼于学生议论文素养的培育,而是重在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劳动观的引导。《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四、联系教学实际,创设任务情境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恰当地创设情境,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主人公”意识,对课堂教学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在“乐学”中培养语文思维。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所在单元的前面三篇人物通讯分别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优秀劳动事迹,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后面两首古诗表达了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是对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赞叹和歌咏,由此可以看出单元选文内部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语文教学提倡大单元教学、专题教学,关注群文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与第4课人物通讯紧密关联,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三项进行整合学习,设计情境性任务:“假如你是一位导演,要以本单元的文本为素材,拍摄一部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你会选择谁成为主角?主要的情节内容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与时代品质关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工匠精神在袁隆平等三位优秀劳动者身上的体现,讨论如何选择角度对这三篇人物通讯进行评论。通过这样的任务整合,可以使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走向深化,提升媒介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应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新颖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语文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指导学生寻找“我身边的大国工匠”,并为他撰写颁奖词。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产生传承工匠精神的欲望,找到践行工匠精神的实际路径。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备课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周密考虑,只有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备课环节有所欠缺,提高教学质量也将无法实现,教师理应重视备课工作。在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备课时,可以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展开。要以课程标准要求为目标,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并依据学情,结合实际情况,创设相应情境任务,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管贤强.论素养取向的语文知识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