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蓉
【摘要】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的普及,到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的转型更新,都在不断加快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文章结合学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旨在实现“1+1>2”的融合教学效果。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双线深度融合;构建教学新范式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有学者认为,“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面对这一大趋势,学校将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赋能师生学习的新范式,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实践探索。
一、学习研修更新观念,提升融合能力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但是如何把在线内容融入日常教学,避免线上线下不融合,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方式。为此我校开展“双线融合,赋能师生学习的新范式”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各类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重新思考教与学的方式。同时学校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如希沃授课助手的运用、晓黑板评价功能的使用、钉钉群的多人编辑功能的使用等。通过对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培训,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二、巧用“空中课堂”资源,提升教学质效
1.建立资源库,明确观课任务
学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空中课堂”资源库,分管教学的校长每天在教师工作群中温馨提示,发送“空中课堂”观看链接;教师提前观看“空中课堂”内容,认真记录教学流程与亮点,青年教师做好课堂实录,随时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导处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反馈、指导与改进。
2.指导观课,充分学习理解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深入研读“空中课堂”的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充分学习和理解“空中课堂”的单元整体设计方法和单课有效实施方法。如在文本资源中,可以指导教师关注“空中课堂”的单元整体设计,包括单元板块的划分、单元目标的撰写、单元作业的设计等。
3.有效研磨,优化教学过程
以备课组(同一办公室)为单位,开展每日一教研:结合学情,研讨如何利用“空中课堂”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研讨哪些环节是知识点可以进行截图、编辑并运用在自己的课件中。这样既可以把“空中课堂”重点教学精华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修改,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四阶段“人人一节课”课例研讨活动:骨干教师引领课—自我实践课—备课组同课循环跟进课—学科组展示课,在这四阶段的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4.提供资源,促进自主发展
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根据每课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空中课堂”的重点内容,通过录屏的方式上传至晓黑板或钉钉群,供学生预习和复习,把“空中课堂”资源充分利用到线下教学中,两者之间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融合,发挥线上资源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利用平台规范作业形式,提升作业效率
我校由于外来民工子女较多,很多家长因忙于生计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家庭作业的监督。而现在有了线上学习平台,老师可以利用晓黑板、钉钉群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有效地辅导、督促,及时跟进反馈,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
1.统筹作业量,减轻作业负担
加强作业科学规范布置可以提升学生作业效率。学校教导处在FTP建立各学科每日作业文件夹,语数英教师及时报备每日作业,班主任根据各学科的作业量进行统筹、平衡,要求做到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每天的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学校管理层随时抽查各班布置的作业情况,如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类型等,同时学校也利用问卷星,设计并完成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学校对作业的监管提供了参考,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精准作业辅导,助力辅优补差
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尝试运用“线下教学线上辅导”的模式,实现集体性课堂教学与个性化线上辅导的结合。由于在线辅导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无法顾及全体,特别是学困生的问题。因此教师继续沿用疫情期间的在线辅导方式,利用晓黑板、钉钉群等平台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辅导。同时也可利用微信等与家长共育,指导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做作业、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等,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实现家校合作。给予学生线下集体教学线上点对点的辅导跟进,充分地体现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全面关注、辅优补差的特点。
3.借力微课制作,突破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高频错点、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学习制作微视频并上传到钉钉群或晓黑板平台。微视频可以作为课前的导学索引,也可以作为课后辅导的巩固。这种个性化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作业反馈的效率。学校也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开展了微视频制作的培训,并进行了微视频制作的评比与分享交流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主题实践多元呈现,提升综合素養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能把抽象的学科内容转化成能真实再现生活的、有丰富意义的具体任务情景,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同时注重人文性,是一种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线下很难呈现整个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照片视频的拍摄、网络的投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等方面,有声有色地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2022年春节,学校组织开展了“红红火火过新年,明明竹竹探新知—家乡的特色美食”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利用寒假开展实践探究,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家乡特色美食,开展长周期探究,通过调查美食、制作美食、记录美食、分享美食等丰富的活动历程,积累了探究经验,构建了科学知识;在展板与视频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规划、设计、制作等过程,体验了美学创造,提升了综合能力。随后全校师生观摩展板,观看视频,师生共评选出20件优秀作品,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网络投票评选,最终产生了各类奖项,进行颁奖。
不难看出,正是线上学习平台的搭建,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分享、交流、展示的可能,立体多元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走向、学习轨迹、探究成果,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及时地给予点拨或提出建议,引领学生有序开展、有效实施拓展学习。
五、丰富课程评价形态,提升评价品质
“竹娃”是我校学生特别喜欢的评价标识,也是日常教学中教师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原有评价工具“竹之评”,即“竹娃贴”的评价奖励基础上,开发了数字化评价平台。将学生参与各项课程的各方面表现纳入评价管理系统,从“小竹笋”到“小竹娃”再到“青青竹”的评价层级,建立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成长评价档案数据库,全方位、多维度评价,清晰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置了特定二维码(手环+二维码贴)扫码进入数字化平台,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竹娃”档案记录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竹娃”评价采取“线下—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和“线上—终端设备延时评价”相结合的双线评价形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鼓励学生面对学习不惧艰难,发扬坚韧不拔、节节向上的明竹精神,增强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双线融合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教师应一如既往地上下而求索;同时双线融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线上线下教学的特点,更新思维,延续线上教学的优势继续辅助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运用新型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谢先成.“后疫情”时期教育变革迈入“双线”融合新常态[J].教师教育论坛,2020(06).
[2]王月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内涵、实施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21(06).
[3]袁振国.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N].中国教育报,20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