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创构探析

2023-09-23 03:29李珂
艺术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物纪录片中的形象创构彰显了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如快节奏的叙事方式、平民化的话语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构以及时代价值观的传递。各大传播平台涌现了许多以平凡百姓故事、个体命运起落为题材的人物纪录片,在朴实叙事中表现出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见微知著地展现了新时期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引起了大众与质朴平凡人的强烈共情,达到了相应的传播目的。以在b站、旅游网视等新媒体平台上均有破百万浏览量的人物纪录片《中国喜事》与《风华正“贸”》为例,其中,《中国喜事》涉及六大主题“良缘、新生、传家、成长、收获、团聚”,镜头聚焦一群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普通人;《风华正“贸”》涉及八大主题“后浪、选择、奔跑、家乡、朋友、并肩、弄潮、筑梦”,记录了24名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奋斗者的故事。两部作品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在创作理念、画面构图以及影像中产生了美学意义。基于此,文章从上述两部纪录片的拍摄对象生活化形象建构策略、平民化的叙事策略、艺术化的影像创构策略、具有新媒体特质的影像表达策略这四个方面,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创构的策略。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纪录片;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0 引言

人物纪录片是采用非虚构的记录方法,在还原记录对象生活原本面目的基础上,展现该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质,其核心关注点在于“人”。在新媒体环境下,人物纪录片中的形象创构被打上了信息化时代的烙印,如快节奏的叙事方式、平民化的话语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构以及时代价值观的传递等。由海南卫视制作的人物纪录片《中国喜事》《风华正“贸”》立意于此,践行平凡却不平庸的情感表达原则,实现了人物纪录片创新的形象创构。两部作品扣紧时代主题,迎合新媒体用户的需求,凸显人物个性魅力,在b站、旅游网视等新媒体平台上均有破百万的浏览量,在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创构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1 新媒体语境中人物纪录片的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显示出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一方面,注重高水平的制作,使用新颖的创作手法,以快节奏的叙事方式抓住受众眼球,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主题;另一方面,题材倾向大众,以受众平凡生活中的典型故事为核心,并使用平民化的话语塑造日常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这样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不断强化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效果。同时,要注意传递时代价值观,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小故事讲述大情怀,在个体性故事中讲好中国故事。

2 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创构策略

在创作过程中,人物是人物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人物形象塑造则影响着人物纪录片的品质气质与艺术生命力,决定了成片效果。因此,精准选择有代表性的记录对象尤为关键。黑格尔曾指出,“人物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是纪录片制作团队选取主题人物的首要原则。

2.1 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构策略

艺术创作往往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约翰·格里尔逊曾指出,“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2]。在新媒体语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成为人物纪录片的关注对象,只有深挖这类不懈奋斗的个体的生活,才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接地气,最终达到升华主题思想,并在社交网络引起热度及反响的目的。因此,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人物成为该类纪录片主角形象建构的重要策略。

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典型人物,即性格特点鲜明,在平凡生活中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光,在人间烟火气中仍具有某种独特的闪光点或是能够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能力,这类典型人物能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在选定典型目标人物后,创作者要与记录对象多次深入交谈,通过观察、了解其生活,明确人物特性及个性。随后在脚本策划中,采用不同的摄制手法刻画人物细节、合理规划拍摄时间,以及选取人物生活中关键的时间节点等,如实记录人物真实的情感流露,深刻展现人物的性格魅力。

比如,纪录片《中国喜事》选取了16个当代普通中国人,有为自己操办婚礼的婚庆策划师、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验的高考考生、不断突破自己上限的滑板女孩、时隔30年又重组霹雳舞组合的中年霹雳舞爱好者等,通过记录和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切片,在一个个与生活“斗智斗勇、愈挫愈勇”的故事中,使记录对象的个性形象构造也逐渐变得清晰。在容易令人共情的高考、婚礼等生活化故事中,展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每个主人公身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相互呼应、相互印证。

2.2 平民化的叙事策略

作为人物纪录片,最考究的是能够打动受众的故事讲述方式。人物纪录片多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最终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通过记录平凡人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實现主旋律式的表达,从而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根据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提出的观点,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包括诗意型、阐释型、观察型、参与型、反射型和表述行为型这六大类型,而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融合的叙事模式则包含几个不同的方面[3]。纪录片《风华正“贸”》在叙事策略上主要呈现三种表现形态,即生活或者工作场景的如实记录、探寻者(主持人)现场的各种体验和交流、记录对象的自我言说,从而使人物能够立体而具象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其中,记录对象的第一人称的平民化叙事,既包括其作为被采访对象的叙事视角,又包括以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方为讲述者的叙事视角。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使用第一人称的平民化叙事是具有“网感”的视听表达。《风华正“贸”》受到了“网感”与“亲近感”视听表达手法的启发,采用了第一人称平民化叙事为主的方式来构建整部纪录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在社交媒体上,第一人称叙事广受欢迎,它在网络直播、短视频、Vlog 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能让观众对故事情节产生切实体会,引发共鸣。通过平实口语化的叙述,受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每个主角都有不同的特点,但观众总能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与主角构建起亲密

关系。

“一开始我被问得最多的就是:‘你行不行?而我一直都告诉自己,我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位女性“金手指”刘巾杰在纪录片《风华正“贸”》第一集《后浪》中深情讲述了自己为了按下“点火”按钮的那一秒,花费了整整7年时间。7年间,刘巾杰从“半路出家干航天”到把控制系统每一个岗位几乎都轮了一遍,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刘巾杰说,文昌发射场共计执行了20次发射任务,她参与保障19次,唯一错过的那次发射,是因为进了产房。该纪录片以温暖的细节、饱含深情的话语,向受众呈现了以刘巾杰为代表的一代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受众通过刘巾杰的故事也对航天工作者不再感到陌生,这正是第一人称叙述带来的效果。同样,《风华正“贸”》第四集《家乡》走进新时代的海南乡村,寻找“兴农人”的诗与远方。山里特产“走出去”、山外客人“请进来”,五指山市毛纳村返乡创业村民黄芳德在片中说道:“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避大山,而是要走出心中的大山,我要带着我的眼界回来。”把“山海经”转换为“致富经”,纪录片以朴实的语言描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普通人在奋斗中不断增强的信心。

平民化的叙事视角能够将其中个体的一部分认知与理解融入叙事体系中,由此,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激发受众对叙事内容的思考与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受众与个体奋斗故事叙事内容之间的距离,只有以受众为主体展开叙事,才能保证叙事内容被更多人接受和理解,增强叙事效果。

而《中国喜事》采用轻剪辑的方式,在慢叙事中更加逼真地呈现真实的故事,使整部电影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比如,分集《新生:心中的山》,父亲即将带着因腿部受伤只能长期靠轮椅出行的儿子周艺一同登上泰山山顶,在登山前一晚睡前与儿子夜聊,带点忐忑、有点自嘲但又坚定,平实的话语中展现出了父子俩极大的勇气与对彼此的信任。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在同期声的平铺直叙中,展现出了人间烟火中的质朴真情。

用恰当的纪实搭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符合受众的情怀诉求。在熟悉的讲述之外,将艺术格调与平民化的叙事场景相结合并运用到人物纪录片中,生动构建出人物形象,能够有效表达个体抒情及社会映射。

2.3 艺术化的美学影像创构策略

人物纪录片与人文历史类或自然题材等纪录片不同,不仅要体现鲜明的人物个性形象,还要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也须融入制作团队独特的创作思路。因此,该类型纪录片的画面构图、创作理念以及影像所产生的美学意义显得极为重要。

合理并巧妙运用富有美学价值的视听语言可以丰富作品的情绪传递。丰富的音乐、音效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生动、客观的细节描写,可使故事内容更加鲜活;变换叙述视角,可以丰富故事的空间层次和效果。把审美性作为纪实性的重要补充,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拍摄风格,能够提升纪录片的艺术美感,提高受众对纪录片的认可度。同时,在后期剪辑与视觉包装中应巧妙运用平行、交叉、隐喻等新颖的手法,形成节奏明快、创意生动的叙事表达;利用空镜头渲染情绪氛围。如在《风华正“贸”》第八集《弄潮》的开篇,以航拍下在浪尖飞舞的冲浪者、各式各样的冲浪咖啡店等空镜头,将受众代入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冲浪小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魅力,也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让受众对人物形成更加立体的了解。

此外,在拍摄纪录片之前,要预设困难点及突发状况,提前规划镜头运用手法。长镜头是较理想的选择,既可以表现出真实性、纪实性,又可以及时记录不确定性事件。例如,在《中国喜事》中,受众通过长镜头可以获取同期声之外的细节,还能在事态发展的连续性和叙事的时间延展性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进而与纪录片的主人公产生共鸣。

2.4 具有新媒体特质的影像表达策略

为创作出更加贴合新媒体语境的人物纪录片,影片创作应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根据不同的题材及想要呈现的叙事效果,选择恰当的拍摄方式和技巧。

《风华正“贸”》以快节奏式的拍摄手法、造境式的影像语言,来记录人物特性。其采用2.4∶1的电影质感画幅,将主人公与奋斗所带来的生命韧性和理想的光芒通过艺术化的构图设计与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融合无人机航拍、微观近距离拍摄、超长焦远摄、水下拍摄等创新技术,海陆空全景式呈现人物所处环境。这种拍摄模式既符合新媒体受众快节奏、个性化、多元化的观看喜好,又兼顾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喜事》则选择了轻剪辑的影像表达,以更贴近原生态的纪实表达构成了整部影片。其以“真

实+未知”为制作特点,多运用长镜头作为诗意的修饰语言,同时利用超长焦设备,采用“偷窥式”视角,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在符合新媒体猎奇性特征的同时,利用平铺直叙的同期声,展现出人间烟火中的质朴真情。

上述两部纪录片融合了传统电视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互相借力中实现了用轻体量做出大声量的传播效果。在主流媒体平台制作保证了纪录片的品质的基础之上,两部纪录片的传播重点都聚焦新媒体平台。迄今为止,《风华正“贸”》在旅游网视网站、学习强国APP中的播放量超150万次;《中国喜事》在b站获评9.8分,播放量已超186万次,5.5万受众同时在线追剧,作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豆瓣等新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舆论发酵,已经成功吸引众多知名的公众号,如“新京報”“广东共青团”“新浪娱乐”自发评论,其中多篇文章的阅读量也突破10万次。此外,通过b站的弹幕、投币、点赞转发以及其他社交活动,《中国喜事》的传播效果显著增强,从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并且有效提升了其在新媒体中的影响力。在评论和弹幕中,受众对片中人物、故事的共情与现实生活的延展等一系列的好评、口碑,成为纪录片的传播利器。

3 结语

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建构需要在创作前开展大量而充分的调研工作,摄制团队要挖掘人物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人际关系并进行影像塑造。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将平实的叙事语言与具有美学价值的视听手法相结合,才能创构出更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此外,还要利用信息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传播效果。如此一来,才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人物纪录片。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0-307.

[2]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56.

[3] 杨舒婷.关于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139-141.

作者简介:李珂(1990—),女,广东佛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