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整座城市依山濒湖。
悬挂奥运五环标志的多为运动场馆,火车站似乎很少贴这样的标签。可是在瑞士洛桑火车站入口处上方,赫然可见一个奥运五环。位于市中心的这座火车站是洛桑的地标之一,出现在这里的奥运五环不是用来标记这座火车站的特殊功能,而是彰显这座城市的特殊身份。五环下方用法文镌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洛桑:奥林匹克之都。
洛桑位于日内瓦湖北岸中部,距离国际大都市日内瓦约60公里,是瑞士第四大城市。“洛桑”的原意为石头,加上地势从海拔400米到800米的高度差,洛桑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城”,整座城市依山濒湖,鳞次栉比的建筑沿着日内瓦湖向山腰延伸开去。
洛桑的历史极为悠久。凯尔特人最早在湖边聚居下来。罗马帝国时代,洛桑成为繁荣的军港。公元379年,罗马帝国逐渐衰落时,阿莱曼尼人入侵,迫使傍湖而生的当地人退到山丘之上生活,由此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从山丘一直伸展到湖边的城市格局。
公元590年,来自阿旺什的一位主教在洛桑建立教区,自此开始到中世纪,宗教势力一直掌控着洛桑。洛桑至今留存的几座中世纪历史建筑,都与教会有关。1536至1798年,洛桑被伯尔尼人占领。1803年,洛桑成为短暂的拿破仑海尔维蒂亚共和国新沃州的首府。此后,洛桑一直是瑞士联邦沃州的首府。
洛桑老城区依然保留着中世纪古城的风貌,泛着光亮的石板路曲径通幽,气势恢宏的建筑围起一个宽大的广场,教堂的尖顶高耸入云。圣母大教堂位于老城区最高处,是洛桑的地标,几乎在老城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高高的塔尖。通向大教堂的石阶很是特别,由于建有遮阳防雨的顶棚,看上去像一个曲折的长廊。
洛桑老城区圣母大教堂。
这座耗时80年建成的教堂规模宏大,被认为是瑞士最美、最华丽的哥特式建筑。放轻脚步,踏入庄严肃穆的教堂内部,高达9米的彩绘玻璃窗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绚丽的光斑,洒落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渲染出神秘的美感。登上教堂的塔顶可以俯瞰整个洛桑城,鳞次栉比的红顶老房拼凑出洛桑独有的格调,沧桑的楼房斑驳了时光,静静述说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悠悠往事。山脚下波光粼粼,日内瓦湖的湖光山色一览无遗。
帕吕广场的集市。(图片由任彦摄)
从圣母大教堂下来,很快便来到帕吕广场。这里是当地人聚集和活动的地方,每逢周三、周六都有集市。天剛蒙蒙亮,人们便开始布置各自的摊位,出售蔬菜、水果、盆栽花卉、奶酪、衣服饰品、二手商品等,热闹的气氛为灿烂的早晨奏出一首欢乐的交响乐,各种当地小吃摊位飘出的美味在空中弥漫,为这个宁静祥和的古城增添了一抹烟火气息。
帕吕广场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喷泉,池子中央开满了鲜花,手持天秤的正义女神雕像昂首矗立于高高的柱子上。喷泉后面的一座建筑外墙镶嵌着一个木偶报时钟,每到整点,伴着一队彩色木偶人依次亮相,报时钟会发出悦耳的音乐,令游客驻足观赏倾听。
老城街道两旁散落着许多咖啡馆和精品店,高低起伏、蜿蜒狭窄的街巷让我无法迈出奔波的步伐,索性就放慢脚步,放空心灵。徜徉于这古色古香的街巷里,看着三五成群的人们捧着啤酒杯悠闲地聊天,感觉自己不是游客,而像洛桑的市民一样度着极慢的周末时光。
由于地势高低落差达到400米,洛桑早在1877年就建成开通了瑞士境内最早的地铁,把老城区与日内瓦湖沿岸地区连接起来,极大地便利了当地民众的出行。
到目前为止,洛桑仍是整个瑞士唯一有地铁的城市。从洛桑火车站乘坐地铁很快就到了位于日内瓦湖畔的乌希地区。日内瓦湖是世界第一大高山堰塞湖,亨利·詹姆斯称它是“出奇的蓝色的湖”;拜伦将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巴尔扎克则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阳光明媚的日子,漫步乌希,白云在湛蓝的天幕上漫步,天鹅们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游弋,船只在日内瓦湖上漾开层层水波。这一刻,湖面就是船只的画纸,而我便是那个赏画的人。一座如月牙一样的白色雕塑矗立在湖中,柔美而静谧,这一段水域也被称作“月亮湾”。
一座城,两种风貌。山上的老城区散发着古老而怀旧的历史韵味,湖畔地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现代休闲气息。这里保留着源自瑞士的和谐与宁静,同时也渗透了来自法国的优雅和浪漫。也许是被她的迷人气质所吸引,许多欧洲文豪都到这里寻觅灵感,拜伦、卢梭、雨果和狄更斯等都先后在这里居住、生活、工作过,其中卢梭更说过:这是我见过的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的公民是我所知道的最幸福的人。
海明威曾偕妻子专程从巴黎来此度假,还写过一篇题为《向瑞士致敬》的文章。在本地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照顾下,T·S·艾略特于1922年写成了他《荒原》中的大部分诗作。因为诸多文化名人驻足,这里文化气息浓厚,被冠以“国际文化城”之美誉。
除了自然景观和文化名胜,人们还总是津津乐道于洛桑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解之缘。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成立于1894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确保珍贵史料和档案免遭战火洗劫,国际奥委会总部于1915年4月10日迁至洛桑。瑞士是中立国,洛桑是“国际文化城”,当时汇聚了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对宣扬推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非常有利。198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洛桑为“奥林匹克之城”,1993年12月5日国际奥委会又将洛桑“升格”为“奥林匹克之都”。
漫步于这座山城,处处都能感受到“奥林匹克之都”的气息:随处可见奥运五环标志、体育运动雕塑、永不熄灭的奥林匹克之火,还有一条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命名的大街。不过林林总总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奥林匹克博物馆。
奥林匹克博物馆坐落于日内瓦湖畔,毗邻国际奥委会总部,四周被奥林匹克公园环绕。博物馆整幢建筑通体雪白,线条简洁明快。博物馆正前方竖立着两排大理石圆柱,共八根。它们来自希腊的萨索斯岛,是希腊政府赠送的,据说是世界上纹理最少的大理石。这一片纯白,象征和平与公平竞技。其中两根圆柱分别镌刻着历届奥运会及冬奥会的举办年份及主办国城市的名字,“中国北京2008”“中国北京2022”的字样很容易找到。
在博物馆内,不仅可以看到公元前776年首届古代奥运会举办地奥林匹亚山的模型,还可以看到首届现代奥运会的纪念金币。博物馆里陈列着顾拜旦的生平照片、著作等珍贵历史资料,还收藏了1936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使用过的火炬。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记录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的博物馆,拥有最齐全的奥运资料。
博物館工作人员对我说,在奥运历史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了新的辉煌,因此博物馆对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做了特别展示,展出了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的模型等。我发现,这些模型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当地一名观众对我说:“北京的奥运场馆气势恢宏,设计新颖,在这里看到模型后,我去北京首先就跑到奥运村去。”一名来自荷兰的观众说,北京奥运会非常成功,生动地诠释了人类和平、团结与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北京是第一个举办了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显示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饱满的热情,也体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重要性和良好表现,“这是在书写历史”。北京为奥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永远心存感激”。
上图:夕阳余晖下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外景。(图片由任彦摄)左下图:在奥林匹克博物馆外终年燃烧从不熄灭的奥林匹克之火。(图片由任彦摄)右下图:奥林匹克公园内的运动雕塑。
漫步于奥运百年的历史画卷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对体能的不断超越,还有对和平的孜孜以求。古希腊人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届奥运会,比赛期间各城邦休战。根据顾拜旦的理想,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在于发展世界体育运动,增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与团结。“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洛桑这座名城得以永恒传递。
走出博物馆,已是黄昏时分。湖面吹来的微风拂过脸颊,湿润中带着些许凉意。沿着湖畔行走,一路上有一系列展示奥运精神的图片和雕塑。走到乌希码头,看着粉色夕阳洒满月亮湾,想到顾拜旦那句印在博物馆墙上的名言:“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战斗;关键不是要赢,而是要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