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践行和应用

2023-09-23 11:15吴佳妮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情韵写作方法

吴佳妮

[摘 要]聚合教学理念,意在通过不同维度的资源、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层级的视角,增加教学的诸多可能,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做出判断,通过各种聚合策略,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常常将两到三首古诗编排在同一课中,这为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探寻古典诗歌的丰富情韵,洞察古典诗歌的写作方法,拓展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格,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聚合教学理念;统编版教材;情韵;写作方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4-000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积极倡导以单元主题为抓手进行大情境、大任务、大单元的教学,旨在将具有共同指向性的教学资源统整、聚合在共通的教学目标下,这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意在通过不同维度的资源、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层级的视角,增加教学的诸多可能,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做出判断,通过各种聚合策略,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常常将两到三首古诗编排在同一课中,这为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提供了条件。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编排方式为例,谈谈自己在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的尝试和思考。

一、聚合理解大意,探寻古典诗歌的丰富情韵

古典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凝练,具有极强的跳跃性,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要先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大体意思,以便从诗歌内容入手,以类群的方式体悟诗歌中所蕴藏的丰富情韵。

1.探寻彼此共性,在聚合中归为整体

以聚合思维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通过统整类群文本,促进学生内在认知的结构化和类型化。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编排方式来看,常常以统一的主题作为抓手,编选具有相同主题和情韵的诗歌作品。教师要避免陷入机械重复的泥潭,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统整联系、对比辨析古典诗歌,彰显资源聚合的教学价值。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以及雷震的《村晚》,这三首古诗都展现了孩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不仅有着共同的描写对象,更展现出鲜明的共性主题。教师不能将其视为三篇独立的教学文本,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相机设置“古诗中的孩童”这一聚合性主题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初步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大体内容,了解孩童在诗歌中的言行,建立其整体的形象特点;其次,基于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蔓延。孩童的形象特点虽然相同,但展现出来的言行却不一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孩童活动的场景。如《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傍桑阴学种瓜”,想象孩童煞有介事的搞笑场景;借助《稚子弄冰》中取冰、穿冰、敲冰、碎冰的過程,想象孩童嬉戏玩闹的场景;通过《村晚》中“横牛背”“信口吹”等关键性词语,想象牧童龇牙咧嘴的画面……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借助“急走追黄蝶”的画面,与三首诗中孩童的表现进行统整聚合,深化学生对古诗中孩童形象的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将具有共性主题的四首古诗进行统整教学,让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体悟诗歌的情感,而是形成有血有肉的感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找准逻辑关联,在聚合中互文印证

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古典诗歌相同主题的编排方式,不仅仅呈现出类群相同的特征,还有着逻辑上的关联,这为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资料的方式,以动态化的发展视角,设定统整性教学的着力点,帮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前两首诗为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这两首诗都以“靖康之耻”后王朝军队收复失地为背景,展现了两位诗人鲜明而真实的爱国情怀。通过资料不难发现,林升创作的《题临安邸》比陆游的《示儿》晚了近70年,陆游在《示儿》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家祭无忘告乃翁”能不能达成,完全可以在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找到答案。由此形成两者逻辑的对应点,成为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的重要支点。教师不妨以互文、碰撞等方式搭建聚合的平台,引导学生想象:“当林升将近70年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政府的所作所为如实地告知陆游时,陆游会有怎样的反应?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原本看似并不相关的两首古诗,通过教师拓展的资料,形成了逻辑上的关联、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利用两首古诗共通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教学,更创造性地以两位诗人隔空对话的方式,用同一种策略关联起了两首古诗。这样既丰富了聚合教学的方式,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在情感的体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聚合表达方式,洞察古典诗歌的写作方法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时,教师不能脱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更要基于诗人创作的表达维度,深化学生的表达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由点带面,在聚合中建立表达模型

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编排特点,入选同一课中的三首古诗在表达上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共同点。因此,教师不能以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而要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相同的表达策略上,形成借助一篇文本带动一类文本的教学方式。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编选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以及清代书画家郑燮的《竹石》。很显然,这三首诗都是典型的咏物诗,诗人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志向。虽然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志向也各异,但诗人在表达逻辑上却是相通的。教师可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依循咏物诗的创作规律展开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可以先从“物”的角度入手,紧扣诗歌的内容,了解石灰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初步感受“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情怀;再从“人”的角度,拓展补充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尤其关注“土墩堡”战役后于谦的经历和遭遇,找准人和物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帮助学生提炼咏物诗“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借物咏怀的表达结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教学时并没有对三首诗平均用力,而是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通过聚合策略帮助学生习得方法、积累经验,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2.探寻差异,在聚合中明晰各自特质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典诗歌都有相同的共性特点。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编排进行统一解读的话,就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独特之处,即同中有异。因此,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的教学,绝不是一成不变地探寻文本的共性特点,而是引导学生将阅读触角向文本的更深处蔓延。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此本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一组经典的边塞诗,有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相同的体裁类型决定了表达上存在着共性,但其中也蕴藏着不同之处。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两首古诗之后,采用统整聚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联系对比:“同样都是边塞诗,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将聚焦点放在两首诗的差异之处,学生最终发现:虽然都是边塞诗,但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不同思考。教师就此引导学生抓住《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诗句,感受战争的残酷、诗人对战争的控诉以及边塞诗沉郁的特质;同时,紧扣《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从另一个视角感受战争对百姓生命的戕害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统整古诗,将思维的认知点聚焦在细节之处,有效强化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三、聚合诗人,平生拓展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格

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围绕教材展开,而要以教材为基点,积极拓展相关资源,构建结构化的教学素材,这也是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的重要路径。由此来看,古典诗歌的教学需要从诗人这一维度入手,关注诗人的创作风格,以拓展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格。

1.梳理关联,在聚合中感知诗人的不同风格发展

万事万物都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诗人作为极具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展现出来的创作风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选编的文本上,需要拓展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会。

还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中的《古诗三首》,除了选编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还编选了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其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将李清照作为宋朝子民内心所蕴藏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學生只学习这一首诗,那他们对李清照的认知就会停留在表层,而对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其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的体悟更会受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李清照的一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并选择各个阶段最为典型的作品,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比如,青年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及老年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虽然这是两首古诗词,但对学生探寻诗人的创作风格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感受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题材选择,从青年的游乐,到中年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直至老年对人生的深度审视;其次,通过聚合思维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表达特点进行洞察,体悟作品中从快乐到愤慨,最后到绝望的变化轨迹。

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将三首诗对应诗人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这样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经验,还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的深度对话,让教学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2.拓展调整,在聚合中比照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统编版语文教材编选的古典诗歌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这些名家名篇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格鲜明而炽热,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践行语文聚合教学理念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谈及古典诗歌,李白作为诗仙,杜甫作为诗圣,各自以鲜明的风格,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五年级曾经选编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将李白作为诗仙的浪漫主义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也选编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这首诗后,教师不妨基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以教材所编选的这两首诗为代表,开展古诗学习的主题活动“我眼中的诗仙和诗圣”。如教师可以组织三年级学生重新回读二年级学习过的《望庐山瀑布》,开展游戏活动“找仙气儿”,以全新的视角感知“照香炉”“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等关键性词句,感受李白的创作风格;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教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首诗中“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愁何在”“白日放歌”等词句的理解,深刻感受杜甫作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以此促进鲜明且强烈的认知交融。在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体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收集李白和杜甫的其他诗篇,依循本次活动所形成的认知,将探究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课外空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既依托于教材,又没有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者的效能,通过拓展、调整等方式,将原本看似并不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统一起来。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对诗人的风格特征也有了深度体认,可谓是一举多得。

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既是语文聚合教学理念的拓展与延伸,更是对其理念建构的细化和践行。教师要秉承2022年版新课标理念,找准与语文聚合教学理念之间的连接点,在统整资源、聚合思维下,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翠娟.教育审美化背景下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101-104.

[2] 李耀伟.小学古典诗歌文本细读路径初探:以统编版《惠崇春江晚景》为例[J].语文建设,2023(6):51-54.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情韵写作方法
东方情韵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中国情韵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咏竹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