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挺,董家兵,刘康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1.输血科;2.急诊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建筑事业、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多发伤发生率随之升高,且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致残率高[1]。相关研究表明[2-3],60%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合并创伤性凝血病(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其能参与机体炎性反应,导致患者生理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引起患者酸中毒、低温、休克等,威胁患者生命。输血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维持机体血容量及正常血压,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是常用的输血方案[4]。输注比例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有研究显示[5],SRBC 比例过高会加剧凝血功能异常,而FFP 比例过高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分析等比例输注SRBC 与FFP 的临床优势。
研究对象78 例均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4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多发伤并发TIC 患者,根据SRBC 与FFP 输注比例不同分为两组,各39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24~57岁,平均(40.93±7.4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9~26.7 kg/m2,平均(22.84±1.72)kg/m2;致伤因素:交通伤19 例,坠落伤11例,刺伤9 例;损伤程度:轻度14 例,中度15例,重度10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20 例;年龄24~58 岁,平均(41.55±7.65)岁;BMI 19.3~26.9 kg/m2,平均(23.05±1.82)kg/m2;致伤因素:交通伤20 例,坠落伤12 例,刺伤7 例;损伤程度:轻度13 例,中度17 例,重度9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6]中TIC的相关诊断;明显创伤史者;输血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近期未接受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治疗者;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者;急性脑血管疾病史;输血治疗史;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
患者入院后密切监视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以损伤控制性复苏原则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488)维持血容量,并通过输液、吸氧改善患者机体血液浓缩情况。同时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并根据患者失血情况输注SRBC 与FFP。观察组为等比例输注,即1 U PRBC 对应100 mL FFP,输注速度:360~400 mL/h。对照组PRBC 与FFP 比例按照2∶1,即1 U PRBC 对应100 mL FFP,两组均以血红蛋白水平恢复为准。
①比较总输血量、血容量恢复时间、ICU 停留时间、休克纠正率。②比较凝血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厂家: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规格:ACL TOP 750 LAS,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72222347)测定输血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记录输血前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③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血流动力学分析仪(厂家:立可得有限责任公司,规格:HM 81-01,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62070824)监测输血前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④比较预后情况,采用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协会制定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量表(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7]评估预后,包括心血管循环、呼吸、肝脏凝血功能、肾脏、神经等6 个项目,单个项目0~4 分,共24 分,评分越低表示预后越好。⑤比较并发症情况,包括血管内凝血、体温升高。
采用SPSS 25.0 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K-S 正态分布且具备Bartlett 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容量恢复时间、ICU 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输血量、血容量恢复时间、ICU 停留时间、休克纠正率比较(n=39)
输血后两组APTT、PT、Fib 较输血前升高,INR 较输血前减小,且观察组APTT、PT、Fib 高于对照组,INR 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39,)
表2 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39,)
注:†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
输血后两组MAP、CVP、CO、CI 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输血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n=39,)
表3 两组输血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n=39,)
注:1 mmHg=0.133 kPa。†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
输血后两组SOFA 评分较输血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输血前后SOFA 评分比较(n=39,,分)
表4 两组输血前后SOFA 评分比较(n=39,,分)
观察组血管内凝血2 例,对照组血管内凝血1 例,体温升高3 例。两组并发症均经对症干预后恢复正常。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与对照组(10.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1)。
TIC 是因多发伤引起的失血过多所致,会激活凝血系统,增加体内出血风险。抑制原发性创伤、改善内环境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输血是治疗多发伤合并TIC 最有效的方案之一,能迅速补充流失血量,维持器官正常功能[8]。但有研究表明[9],大量输血会破坏机体渗透压,加剧凝血功能障碍程度,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创伤患者血液流失过多导致凝血因子大幅度减少,为达到止血会大幅度消耗凝血因子,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会诱发低灌注,加剧凝血因子消耗,增加凝血功能障碍风险;此外,新鲜血液多为低温储藏,大量输入新鲜血液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也是引起机体凝血障碍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进展,在患者大量输血同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徐倩等[10]研究表明,等比例SRBC 与FFP 输注能稳定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可改善预后。陈淑芬[11]研究显示,SRBC 与FFP 等比例输注能缩短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ICU 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容量恢复时间、ICU 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与蔡俊林等[12]研究基本一致,提示SRBC 与FFP 等比例输注在减少多发伤合并TIC 患者总输血量、促进血容量恢复及提高休克纠正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输血后观察组APTT、PT、Fib 高于对照组,INR、SOFA 评分小于对照组,提示SRBC 与FFP等比例输注能促进患者凝血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分析认为:多发伤合并TIC 患者流失的为全血,在输血治疗时输注SRBC 能维持血浆渗透压,适当输注FFP 则能补充流失的凝血因子,可加快内源和外源凝血,有助于血小板聚集,而FFP 中凝血因子Ⅷ能激活内源凝血系统。
多发伤合并TIC 患者血液大量流失,可引起血供不足,导致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变化。MAP在60~75 mmHg 时即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血流稳定。有报道显示[13],MAP 过高时,会加重出血,导致血液稀释,加剧凝血功能障碍;过低时则不利于维持机体内循环。CVP 是评估患者休克程度的敏感性指标,但有研究表明[14],受机械通气、咳嗽等因素的影响,CVP 极易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在采用CVP 评估休克的同时还结合CO、CI 进行评估。本研究显示,输血后两组MAP、CVP、CO、CI 均较数学前升高,提示大量输血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而观察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SRBC 与FFP 等比例输注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具优势,分析认为:等比例输注不仅能补充机体丢失血液,且能通过补充凝血因子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RBC 与FFP 等比例输注治疗多发伤合并TIC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SRBC 与FFP 等比例输注治疗多发伤合并TIC 具有较高安全性,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减少总输血量,缩短ICU 停留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