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
——以关中袁家村为例

2023-09-23 08:03刘心译冯可言朱云楷韩今朝
山西农经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家村融合农村

□刘心译,冯可言,朱云楷,韩今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肖卫东和杜志雄(2019)[1]认为,“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农业与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过相互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主体利益驱动、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推动[2]、农村市场化改革、新兴技术普及[3]、农业多功能性需求崛起、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以及农村非农产业集聚[4],为农村产业融合互动创造了条件。学界从不同角度划分产业融合的类型,从融合方向的维度分析,产业融合可分为纵向和横向2 个进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异的产业增值方式和现实实践[5-6]。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使原来上下游的市场化分工在农村场域内部实现组织化,提高农村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7],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来增加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效益;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则注重除单一农业经济功能外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性的发挥,主要通过盘活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多重功能、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的能力等方式,对村容村貌、村庄美誉度发挥提升作用。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发展中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利益机制尚未健全、融合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培育、农旅融合产业链条短、价值功能有待挖掘等普遍性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8-9],例如,加快建立“保底收益+后续分红”的利益机制,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平台,加快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和方式,加快推进人才培育和乡村文化传承等。

学界对于三产融合的研究主要围绕内涵界定、基本特点、发展类型、驱动因素、机制和路径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已较为详细且深入,形成了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目前学界多以三产融合这一宏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具体模式的发展思路、机制、动因等方面的深刻探讨较少。从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今,学界已有大量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对策建议,多为整体而论,缺乏地域关照性,在产业融合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效用。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袁家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地调查,分析其发展路径及驱动因素,形成对袁家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及动力的总结和反思。希冀从本土经验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实践启示,助力乡村振兴。

2 袁家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

2.1 袁家村概况

袁家村是礼泉县烟霞镇的一个小村庄,全村共69 户、集体成员282 人。2007 年以来,袁家村由单一农家乐逐步发展出小吃街、作坊街、书院街等多种业态。2017 年,袁家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5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 亿元。2020 年袁家村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过6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0 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 万元。近年来,袁家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村、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国家4A 级景区等。

2.2 文旅产业带动的三产融合逆向发展路径

从2007 年至今,袁家村的产业融合之路主要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从第三产业起步,逐步带动了第二、第一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三带二促一”的产业互通共融良性格局。

2.2.1 以乡村旅游为龙头,充分挖掘在地资源

2007 年,在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袁家村开始了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得益于支部书记对政府号召乡村旅游的敏锐感触以及对地域文化的精准把控,袁家村率先走上了发展旅游的道路。袁家村基于“关中民俗体验地”的定位,村干部广泛调动本村和周边村庄的人力、物力,带领村民购置老房子、老物件等,一方面,用于建设集关中食品作坊、关中民俗体验、关中小吃、关中杂耍于一体的康庄老街;另一方面,用于支持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农家乐。随着康庄老街经营成效日益明显,袁家村又逐步拓展,相继在康庄老街北侧建成了涵盖关中民宿、特色酒吧、咖啡馆的商业街道,还于2009 年开辟了小吃街,专门出售农民制作的关中传统小吃,与农家乐一同展现关中美食文化。

这一时期,袁家村成功以第三产业为龙头,在关中地区率先打造民俗体验式乡村旅游地,走上了文旅产业带动发展的道路。

2.2.2 灵活对接市场需求,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

伴随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游客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攀高。以农家乐、小吃街起步的袁家村在产业推进中逐渐形成“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为契机布局农副产品加工业,规范食品生产。2012 年袁家村建立起“前店后厂”的透明式作坊,设置多条生产线,加工面粉、菜籽油、食醋、豆腐、粉条等原生态、无添加剂的农副产品,为小吃街、农家乐直接提供原材料,满足餐饮业因巨大客流带来的原材料需求。前店负责展示乡村生活,满足了“关中民俗”的体验式消费;后厂负责加工制造,致力于确保食品从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安全原生态。

袁家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缔造价值,以价值布局产业,逆向推进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2.2.3 促进种养殖业发展,实现产业共融

2016 年,袁家村的“进城出省”规划接续落地,城市体验店项目为袁家村创造了巨大的农副产品需求量,使“八大作坊”的生产量供不应求。这不仅促使原景区内农副产品生产线的现代化与规模化拓展,更推动了袁家村人关注食品源头的品质安全提升。袁家村着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挑选农产品优质地段,采用订单式合作,带动上万亩土地生产,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挑选适宜区域投放良种,建成蔬菜、大豆、红薯、玉米、油菜籽等有机农产品基地14 个。袁家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将绿色安全从田间传递至餐桌,从关中村落辐射至全国。未来,袁家村还规划开辟社区门店,将袁家村品牌的优质农副产品和礼泉的新鲜瓜果蔬菜等绿色安全产品送达家门,带动更多地区、更多农民走向产业振兴、生活富裕。

袁家村以做大“农”字号品牌为目标,壮大食品加工,倒逼农产品种养殖业发展,实现了二产链接一产。

纵观袁家村产业融合之路,起于恢复关中传统民俗的乡村旅游发展,壮于食品安全需求推动的“八大作坊”农副产品自加工,盛于三产巨大客流量倒推的一产农业基地建设,呈现出以文旅产业为引领,第二、第一产业接续布局的逆向发展路径。如今,袁家村已经形成了集餐饮、住宿、食品加工、文创、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业集群,构建了“服务业—工业—农业”的产业融合链条。

袁家村兼顾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产业链横向拓展,既通过活化民俗文化、恢复乡野景观打造体验式旅游地,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又注重提升纵向协作,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条,见图1。在纵横并举的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活化资源创造新价值,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能,同时带来村容村貌改善、村庄美誉度提升、地域文化传承以及人力资本增强等多重优势。实现了三产间的衔接、渗透、融合,有效带动农业增值、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图1 袁家村产业融合路径

3 袁家村三产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3.1 产业链:整合在地资源,嵌入乡土社会

整合可利用的在地资源是推动农村业态转型升级、助力产业融合的基础。作为典型的欠发达村庄,袁家村在产业起步期的资源整合中表现出鲜明的乡土性和内生性,凭借乡土文化、地方社会网络、乡村精英等要素,确立了民俗旅游的发展方向,并集聚起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

首先,确定“关中民俗体验地”的产业定位。袁家村既无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无独特的自然景观,其产业发展得益于立足乡村实际,充分整合本土资源,因地制宜设定发展方向。村支书创造性地将乡村传统文化和村民日常生活作为旅游资源,锚定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乡愁市场,将乡土生活中的美食、风俗、建筑、工艺、服饰等作为可观赏、可体验的旅游资源,活化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

其次,扎根地方社会网络的资源动员。针对产业初期资源缺乏的问题,村支书凭借乡土社会内涵的信任机制,在他的多次号召、说服之下,有2 户人家率先开办农家乐,并在乡村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借助乡村熟人关系网络,宣传袁家村免租金、免水费、发放基本工资、免费提供原材料等优惠政策,通过村民的口耳相传吸引周围有技能特长的乡村能人加入袁家村发展,实现村庄人力动员;针对物质资金匮乏,一方面运用自身社会资本,自发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村庄现有资源,以建厂剩余的木材、砖瓦作为农家乐建材,而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则由村内的能工巧匠负责,解决了发展初期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

3.2 价值链:以农民为中心,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

人力资源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推动力[10]。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成熟,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接续布局,袁家村通过吸纳多元人才、提升村民发展能力、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多重举措,为乡村产业的价值创造注入了人才力量。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要素配置行为活动”,要求产业主体具备较高的现代人力资本[11]。随着旅游业客流量攀升,袁家村在农家乐这一基本业态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小吃街、酒吧街、祠堂街、文创街等多个街区,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面对村内仅有的69 户村民已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问题,袁家村以产业为依托,打造优质创业平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管理、经营、小吃制作、艺术创意、民宿设计等多元人才加盟袁家村。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村委会在实行减免店面租金、提供补贴、经营初期收入归经营者所有等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在村庄内修建了成本价住宅小区,解决住房难题,让前来创业的外来人口在村庄安居,为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奠定基础。

来自于村民主体的内生力量是三产稳定、有效融合的重要驱动因素。袁家村通过提升村民发展能力,推动村民参与产业建设发展,确立了村民的社会主体性。村集体以创办农民夜校、开展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文明知识,鼓励效益好的商户分享经验做法,提升农民专业化技能;通过带领村民前往德国、日本等地参观学习以及对“农民捍卫食品安全”共同话语的塑造、实践,逐渐更新村民思想观念,提升服务意识,使其掌握现代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从而获得内在的增收能力[12]。在主体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村民逐渐由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转变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在村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公共事务上发挥着中坚作用。同时,村民和外来商户还自发组成各街区协会,针对街区内部事务进行自我管理,使多元主体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袁家村以农民为中心,吸纳多元参与主体,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新型共同体,为产业价值创造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3.3 利益链:集体经济股份化,多次分配实现发展红利共享

将三产融合与产业振兴所获得的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使得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难点,也是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13]。构建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袁家村的做法是建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本村及外来人员“交叉入股”,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截至2012 年,袁家村成立小吃街合作社和八大作坊合作社,由村集体、农户以土地入股,外来商户、雇员以资本、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了村民、商户、雇员互相持有股份的交叉入股格局。在此基础上,袁家村还融合乡土“守望相助”的伦理规范,建立起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对于经营情况不太好的商户由村集体合作社进行补贴,平衡商户收入,确保游客文化品类体验的完整性;在配股份额上,让家庭有困难的村民优先入股分红,限定家境富裕村民的入股数量。同时,对于与外来资本合作开发的项目,村集体以土地形式入股分红并承担监管职责,既保证了村民对发展收益的持续享有,又促进产业样态的丰富化、多元化。

通过股份化经营,袁家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统合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充分调动村民、商户、雇员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积极性,将“共同富裕”思想融入集体经济实践,构建了团结一致、行动统一、利益共享的村社共同体,为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袁家村仅是中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例,其产业融合的发展实践具有基于自身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等要素的特殊性和在地性,能否作为一种模式推广还有待商榷,但是袁家村产业融合背后呈现出的对在地资源、发展主体以及利益联结等因素的重视和调动,可以为其他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见图2。

图2 袁家村产业融合驱动机制

4 结论与启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典型案例地考察乡村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对于探讨中国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的可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袁家村的三产融合以旅游为带动,呈现出纵横并举的鲜明特征,通过“以三带二促一”的融合方式实现了产业链纵向协作提升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凭借整合在地资源,将产业发展嵌入于乡土社会成功布局乡村旅游业,有效延长产业链;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赋能价值链增值能力提升;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化,通过多次分配实现利益共享,从而形成完善、稳定的利益链。

1)在产业链端,农村产业融合应注重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文化是乡村持久生命力的基础,地域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独特性,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特色地域文化为引擎,避免盲目跟风、效仿引致的文化仿制符号化、文化遗存利用模式化、旅游形象趋同化等危险倾向[14]。同时,乡土文化内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为各产业行为主体提供了联结点,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深化价值认同,保障产业稳定融合。

2)在价值链端,农村产业融合要尊重农民主体性。农民是产业融合中的价值创造者,应赋能于农民,注重提升农民发展能力,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培育农民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认知及技能。在此基础上,应适当引入外部主体。多元主体所拥有的多样化技术、资金积累、社会资本、先进经营理念,能够推动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引入多元主体后,如何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凝聚共识,避免“搭便车”行为以及“公地悲剧”现象,成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袁家村的做法为各村庄提供了参考,可赋权多元主体,通过参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公共事务,组成街区协会进行互相监督、自我管理,多元主体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产业认同感有效提升,由产业参与者转变为推动者与维护者。

3)在利益链端,农村产业融合应尽快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强产业融合的活力与稳定性,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通过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让各参与主体享受发展成果,是消弭多元主体利益分歧,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格局的前提。尤其要注重维护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是检验产业融合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应确保农民利益在产业发展中享受到切实的保障,避免农民利益边缘化问题。

4)消费市场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伴随消费转型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具体表现在市场对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提升,以及对于农村乡野景观、田园风光、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类型的消费呈现增长样态。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应结合消费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加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深层次、高质量融合,不断探索产业链条中新的价值增长点。

5)在产业发展中,各村庄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锚定发展方向。每个村庄拥有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应避免盲目模仿产业样态。近年来,效仿袁家村模式的村庄多以失败告终,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发展怪圈,其根源正在于这些村庄仅仅是对袁家村表层产业样态的复刻,希望通过建造若干小吃街、仿古建筑就可以发展文旅产业,而忽视了矗立于多元产业之下的社会支撑机制。如何凭借地方社会网络撬动地域资源投入产业发展、保证农民在产业融合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参与主体的产业共同体、以利益分享凝聚发展合力,才是各村庄制定产业发展路径需考虑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家村融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融合》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