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静 许春丽 卢龙华 童海英 吴姗姗 熊 慧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眼表与角膜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3)
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在糖尿病患者数量中2型糖尿病占比约为95%[1]。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血糖并防治相关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归属于微血管病变,其发生率约为30%。若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则有90%的概率发生视网膜病变[2]。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引起视网膜脱离与玻璃体积血等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等。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难度较低,在出院后依从性与生活习惯均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基于此,我院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目的在于将院内护理服务延伸至院外,促使患者主观能动性被激发,提高对院外各项治疗护理操作的依从性,以改善预后[3]。现选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98例,将98例样本开展分组讨论,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为35~76岁,平均年龄为(52.50±7.40)岁;病程为6~17年,平均病程为(10.50±2.50)年。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为37~74岁,平均年龄为(53.60±7.20)岁;病程为5.5~16年,平均病程为(10.90±2.80)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P>0.05)。纳入标准:①与临床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相符。②初次入院接受治疗。③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②存在黄斑水肿合并症者。③存在其他眼病合并症者。④表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者。⑤精神异常者。⑥随访不规律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在住院期间专科医护人员遵医嘱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在出院时留下联系方式,叮嘱遵医嘱用药并宣教其必要性,禁止擅自更换药物或增减药物剂量,告知按时复查;期间若视力明显降低或眼睛不舒服需及时就诊,每周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基于此加用延续性护理,时间为6个月,内容如下。①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在上岗前所有小组成员均要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各项事务与工作的协调由护理人员长负责,同时还要监督与落实工作进展情况。②建立护理管理档案:在出院前2 d护理人员要收集整理患者的基础资料,留下微信号与联系电话与家庭住址,对延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予以宣教,使患者与家属认识到其优势,提高配合度,便于后期对档案内容予以更新。③个体化健康宣教:宣教内容要涵盖运动指导、主要护理措施、科学用药方案等,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与分期的认知,同时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于负性情绪明显者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适当使用语言暗示法,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指导患者自我监测的方法,包括监测视力水平变化与血糖测量方法等,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血糖控制,结合血糖与视力变化情况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改善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增强临床疗效[4]。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意识到正确用眼的必要性,防止熬夜或用药时间过长,多进行户外活动,欣赏绿色植物,减轻眼部疲劳度;一旦由急性视网膜出血现象发生要保持绝对卧床状态,减少眼部活动[5]。④院外延续性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后患者需出院回归家庭,护理人员要开展院外延续性护理。首先可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将患者拉进微信健康交流群中,让患者定时汇报院外饮食、血糖及血压等情况,便于小组成员对患者院外康复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微信群内定期发布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程度,促进护患、医患与患者间的交流,对视力、血糖等病情改善心得予以交流[6]。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可邀请家属进群以转告患者。同时还要开展电话随访,因部分年龄较大患者不会使用微信,或子女工作忙或独居导致无法监护患者,医护人员要每周开展电话随访,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并将错误的生活习惯或观念及时纠正。此外,小组成员还要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及患者家庭情况予以了解,检查是否定期服用药物,检查血糖登记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若发现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欠佳则要及时帮助患者找出原因,适当对运动、饮食等方案予以调整,并检查眼底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要入院复诊或调整治疗计划等。让患者意识到饮食与运动对改善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作用,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行为,注重营养搭配,清淡饮食,避免摄取过多油腻食物,防止血管压力增加后引起出血。多食新鲜蔬果,补充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减少脂肪摄入量,禁烟禁酒,以维持合理的血糖水平。每日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跑或骑自行车等,结合自身体质与耐受度及兴趣爱好自行选择锻炼方式,但避免运动量过大导致疲劳。外出时可随身携带糖果,避免低血糖情况的发生;禁止空腹运动,一旦出现不舒适感要即刻停止。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 h血糖水平(2hPG)。②生活质量:采取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生活质量,无困难计5分,中等困难计2~4分,重度困难计1分,125分为总分,总评分在60分以下提示生活质量差,60~79分提示生活质量良,≥80分提示生活质量好。③护理满意度:于干预后采取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其中SAS分界值是50分,SDS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上述数据,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 22.0,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干预前比较两组血糖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指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mmol/L,)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评估生活质量(P>0.05),干预之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显著提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19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10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9.59%;观察组28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0例不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7.96%。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5,P<0.05)。
2.4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组间SAS、SDS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比较分(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比较分(分,)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微动脉瘤,同时将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组织间隙有血液成分渗漏后导致视网膜渗出或出血,病情严重者还会表现为玻璃体积血、血管新生及视网膜脱落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视力影响较大。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诱因[7-8]。控制血糖可将视网膜血管在高血糖状态下受到的损伤减轻,进而将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等症状减轻,有效提高视力水平,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血糖控制要长期干预,患者需接受终身治疗,多数患者虽然在医院治疗期间可获取有效的监管,且治疗依从性较高,但出院后部分患者的依从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低,导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甚至引起诸多并发症,因此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的可行性高[9]。
延续护理即延伸院内服务至出院后的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操作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延续性护理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临床认为,饮食治疗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前提与基础,坚持长期的正确饮食可将患者胰岛负担减轻,为胰岛功能提供长期保护并保证血糖处于平稳状态,因此小组成员要宣教饮食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配合度[10]。同时还需嘱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户外活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亦有利于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便于控制血糖。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个体化健康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疏导不良情绪,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指导正确用眼,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与减轻视网膜病变症状。在出院后组建微信群,定期发布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其生活质量。这种护理模式还有利于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提升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指标明显更低(P<0.05)。干预前评估生活质量(P>0.05),干预之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显著提升(P<0.05)。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9.59%;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96%,比较(P>0.05)。干预前组间SAS、SDS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更低(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相近[11-12]。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