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震培
2022年10月,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协承办的“第八届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展演”启动仪式暨首演中,由杜竹敏、沈之骅、吴新伯创作,时唯、陆锦花演唱的曲艺联唱《追光人》“横空出世”,让人耳目一新,业界好评如云。笔者试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其特色:
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事迹的曲艺作品是典型的曲艺主题创作,即“命题作文”,但要使人物在舞台上得到艺术化立体化呈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自从新曲艺诞生以来,此种创作有不少的经验教训。如何协调“先进事迹”与“形象塑造”的关系,解决“英模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进而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也是讲好一个故事所要解决的问题。
北大考古毕业后的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十大人物”,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以樊锦诗为原型,上海沪剧院创作了沪剧《敦煌女儿》并拍摄了同名戏曲片,双双获奖。这无疑说明,樊锦诗事迹是一个优秀的题材,但是进行曲艺创作仍然有两大难点。首先主人公是北大才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其事迹属于曲艺中最不接地气的知识分子题材,如何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采取小切口、平视化、口语化来表现,用短短十几分钟呈现主人公形象及精神的闪光,无疑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其次,敦煌千佛洞是世界级佛教艺术殿堂,无论怎样写也不能绕开佛教这个宗教文化背景,但这样的题材在曲艺创作中很少反映,对创作者来说也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
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可以说是过去曲艺创作的“准盲区”,有的曲艺演员反映,不愿意说唱这样的题材,因为对他们的生活不熟悉,或误认为知识分子清高,其思想感情与大众有隔阂等。过去传统曲艺中有不少讽刺读书人的桥段等,在人们头脑中也留下了刻板的印象。但是笔者觉得不该把这个问题看得绝对化,传统曲艺中也有对文人形象的正面塑造,比如鼓曲中的李太白醉写吓蛮书、刘伶醉酒,还有像三国段中表现诸葛亮的一些曲目等。新中国成立后,新曲艺表现“工农兵”的题材最多,但是也有文人题材,比如唱陆游诗词故事的梅花大鼓《钗头凤》,讴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单弦《山河泪》等,这样的曲目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度。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爱国报国情怀的现代高知形象在主题创作中也不断增多,如钱学森、邓稼先、林徽因、黄旭华、顾方舟等,人物题材的突破更加凸显了曲艺的时代风貌,因此樊锦诗进入曲艺人物画廊正当其时。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瑰宝,佛教石窟、壁画、塑像全方位的敦煌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①的集大成者。樊锦诗院长贡献聪明才智,坚守敦煌一生,堪称“大国工匠”的模范人物。对于塑造英模人物,曲艺作者要做到“沉下去,升上来”,即既要从普通人视角观察英模的一言一行,从生活细节中发现英模的思想感情,还要提炼、概括、提升,把握人物思想精神实质。曲艺联唱《追光人》作者深悟优秀曲艺创作之壸奥,找准时空坐标点:空间上,“我心归处是敦煌”,把光圈对准敦煌石窟,它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人物行走与情思的全部,是主人公魂牵梦绕、呼吸与共的所有;时间上,选择了主人公卸任离职、告老还乡的那一刻,以告别为触机,以回忆为倒叙结构,抒发主人公献身敦煌的情怀。
作品聚焦守护敦煌50多年的樊锦诗与洞窟“老朋友”们依依惜别而浮想联翩的场景,评弹演员“起”樊锦诗的角色,其余像飞天、降魔壁画、禅定塑像等皆由北方鼓曲演员担承。首先,在樊锦诗眼里,这些洞窟、壁画、雕像并不是一般死寂之“古物”,而是仿佛有生命之文物,反映了敦煌人与敦煌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回忆和彼此相知相偕的灵魂观复。其次,曲艺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曲艺的叙事接通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致力于营造富有诗歌意象的“画面感”。笔者总结《追光人》的场景与人物,情感与情境,在以下4帧动态的画面中展开,“跳进跳出”着,樊锦诗战胜艰难困苦、砥砺奋斗的光辉岁月如在目前。
第一帧:飞天壁画前
飞天一声“小姑娘”,把观众带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樊锦诗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敦煌,那是她“梦中的敦煌,艺术的敦煌”,但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黄沙蔽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喝的是咸井水,砂砾割破面庞,戈壁沙漠,狼奔狐蹿,但是这些都没有吓退樊锦诗,她为敦煌矢志不渝,在敦煌一呆就是50多年。
第二帧:降魔变石窟中
她来到降魔变洞窟中,降魔的一句“樊院长,你还记得20年前吗?”把我们带到21世纪初,旅游经济大潮袭来,游人无序参观对石窟和壁画造成了损坏,刚刚走马上任的樊锦诗院长忧心忡忡,她为保护文化遗产瑰宝提出限流管理、博物馆、数字化等方案,有效地保护了石窟文物。樊锦诗日常科研和工作背后的付出是巨大的,“曾记得 数载离家情不忘,曾记得 夫妻分离难成双,曾记得撇下娇儿狠心肠,曾记得一纸调令你暗暗藏。”如果说“曲中人”樊锦诗有什么豪言壮语的话,那就是她对降魔说的那句“万般付出我不悔”。她早已心中认定,守护敦煌是她的使命和担当。
第三幀:禅定塑像前
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最后她来到最爱的259窟,对神情恬静、和悦、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禅定塑像说:“谢谢你们,谢谢敦煌”,这声感谢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举重若轻,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处留白,我们可以想象,樊锦诗从廿岁来此而今耄耋返乡,临别时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她是在感恩敦煌给她个人带了什么吗?不是。佛家讲忘我利他,报国主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小我”要融入“大我”,当年她孤身一人来到这边陲大漠,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爱国奋斗中擦亮人生底色,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她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禅定塑像亦对她说:“谢谢你守护敦煌。”这声感谢是代表全敦煌,也不仅是感谢她一个人,更是感谢她背后站着的从第一代守护者常书鸿到现在的所有敦煌人,感谢滋养了敦煌艺术的祖国热土,感谢让敦煌获得新生和焕发神采的党和政府。仓央嘉措诗中吟道:“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如果说禅定佛像代表了1500多年前的人们对幸福的深深憧憬,那么樊锦诗与他的会心对视和相互致意,是看到祖国实现小康向着现代化迈进和正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比欣慰。
第四帧:万道金光
这时候“太阳突然跃出了三危山,洒下了万道金光”,千年前石窟创始人乐僔看到金光,刻下了第一尊佛像;而这一刻,那道金光仿佛穿越千年,又一次出现在樊锦诗面前。当然大漠金光出现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由于可遇而不可求而为世上珍稀,传说看到金光是上天给功德圆满的人的赏赐,那么还有比毕生呵护敦煌更为功盖千秋的事情吗?“那是文明闪耀的金光,那是初心孕育的金光”,这两句唱词升华了英雄的精神之光,唱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生生不息的赓续,唱出了先进共产党员们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唱出了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
《追光人》采用苏州评弹与北方鼓曲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对南北曲艺交流融合的突破。回顾曲艺联唱形式,最早由天津曲艺创新,采取不同曲种的鼓曲联唱,一经推出,大受欢迎。而异地曲种的联唱,最早的融合有陕北说书与苏州评弹联唱《看今朝》,演唱风格上粗犷与清丽相对;后来有四川清音与苏州评弹联唱《彭州牡丹苏州月》,可谓是俏丽与庄雅相遇;而这次《追光人》把代表北方鼓曲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与苏州评弹首次结合到一起,京韵大鼓的庄重深沉、梅花大鼓的婉转柔情与江南评弹的娇美俏丽、细腻缠绵碰撞,既体现出南北曲艺的不同风格,也是对涉及文化遗产保护题材的古雅厚重文化底蕴的一种艺术呈现。异地鼓曲联唱的优势是:形式更新鲜、更新颖、更有碰撞的火花,以飨观众顾曲欣赏之情趣。而难点在于要处理好相恰相谐与相异相斥的辩证关系,固然男声与女声,阳刚与阴柔,豪放与婉约等美质愈是对立愈会放大,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的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落入搞唯形式主义的窠臼,曲艺联唱要选择什么曲种,归根结底还要看内容的配适度,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從内容的需要,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总之,曲艺联唱《追光人》立意鲜明,形式新颖,唱腔悦耳动人,舞台背景绝美,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文本创作更是做到了提升有高度,故事有厚度,情感有温度,情怀有广度,开掘有深度。整个节目从始至终洋溢着东方艺境含蓄神秘的诗意美,是南北鼓曲精华荟萃的声音秀,如果说作品将来还有上升的空间,希望能在虚实结合、樊锦诗书卷气塑造、评弹配器方面还可再斟酌、再细腻、再进步,积累表演场次,逐渐成为曲艺舞台上有独特魅力、经久流传的曲目。
注释:
①2 0 14年3月2 7日新华社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gov.cn/ govweb/xinwen/2014-03/28/ content_2648480.htm。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