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3-09-23 10:13薛莹刘文祥
商展经济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薛莹 刘文祥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比较活跃和多变的部分,它是历史上的文化积淀和创造物,包括各种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节日庆典等[1]。这些文化现象是地域性的,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征。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02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其保护与传承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快速,旅游形态日益丰富,文化体验成为许多游客的需求所在。为了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2018年文化部、旅游局两部门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行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以体验乡村生活和文化为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乡村独有的重要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各异,形式多样,如民间歌舞、手工艺、节日庆典等[2],这些形式活泼而生动,与乡村旅游的主题高度吻合,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其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而且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诸如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不同形式,它们是各个地区、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通过参与和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满足其对深度旅游和文化体验的需求。这种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1.2 乡村旅游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业的参与可以带来资金和社会关注度。通过开发各种活动、项目和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达给更多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以为相关的文化传承人、场所和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和生存空间[3],支持他们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乡村旅游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的融合。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其更具吸引力。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保持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品和服务。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破坏的风险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而过度简化、商业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可能导致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丧失、扭曲变异,甚至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4]。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被滥用和破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业的结合模式

2.1 主题旅游模式

通过选择与重塑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主题,依托空间展示与互动体验,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系列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转化。

选择一个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主题,或者融合多个相关非遗项目形成主题组合。主题选择密切关系到区域非遗文化特征与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如茶马古道主题、客家建筑主题等。依托主题展开空间场景设计与布局。如模拟非遗环境搭建主题街区,展示非遗文化符号;或选址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修改造,融入主题元素,形成非遗主题酒店、主题民宿等。整合与主题相关的旅游资源,形成系列化旅游产品,如非遗体验之旅线路,连接多个体验项目,带领游客逐步深入;开发非遗文化主题的体验性套餐产品,提供住宿、餐饮、交通、体验活动等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内容丰富的导游解说、宣传手册等手段加深游客对主题的理解。

2.2 体验活动模式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构建多维体验环境,开发特色体验类旅游产品,让游客通过参与各种体验活动,深入理解与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体验活动中指导游客学习及体验非遗技艺,并讲解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旅游的手段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延续。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体验空间。如模拟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或古法作坊的体验馆,复原非遗环境搭建的乡村体验基地等。在空间场景、工具道具等方面追求高度模拟,让游客置身其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神韵。设计与开发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如学习非遗技艺并制作工艺品,观看或参加非遗传统表演,参与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体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种植、捕捞等。体验项目贴近真实的非遗文化,让游客亲身体验与探索。

2.3 文创产品模式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相结合,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中。这种富有创新精神的开发模式,既满足现代人追求刺激和新奇体验的需求,也使游客可从新的角度去认知、理解与欣赏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

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思维相融合,开发独具创意的非遗特色商品。如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选择高质量的材料,依托传统手工技艺精雕细琢,制作出外观精美内涵深远的非遗工艺品。通过跨界合作,将非遗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创意元素相融合,开发出新颖时尚的旅游产品。如将特色非遗美食与街头艺术结合,在传统小吃中融入街头文化的设计与装饰,提升其美感与潮流感;或与时尚品牌联手设计,推出融合传统手工细节与时尚元素的限量系列产品。

2.4 教育旅游模式

将教育理念和手段引入旅游开发与运营之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通过互动体验和专题学习等形式,既满足了游客认知与学习的需求,又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力。通过此模式,旅游不再是简单的休闲与消费,而是成为一种探索文化与学习知识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交流与弘扬中得以体现。

提供丰富的解说与资料,在景区设置解说牌,宣传非遗知识;编印解说手册与宣传册子;开发相关的文化数据库和互动系统。面向不同人群推出系列教育旅游产品,如为中小学生开发校外实地教学项目,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景区学习非遗知识;开发社会大众的系统学习项目,带领游客深入研学非遗文化;面向企业高管开发文化沉浸项目,从多个角度理解与体会非遗文化内涵。与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丰富教育旅游产品内涵。如与非遗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系统的研学课程,与高校合作开发创新性的非遗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到景区实地考察与研习。

2.5 数字展示模式

以数字技术手段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通过数字资源开发、数字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实现游客与非遗深度互动和理解,开发出富有当地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与产品。

首先,通过数字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将非遗表演录制成视频,将非遗工艺品彩照建成数据库,描绘非遗传承人知识结构的知识图谱等,这些都为后续数字旅游内容的开发提供素材基础和知识支撑。运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如开发基于现实和虚拟技术的非遗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展馆,实现非遗项目的多维度展示,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各种非遗项目;其次,开发各种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直接参与其中,实地体验各种非遗技艺,如学习非遗工艺品制作,观看或参加非遗表演,实现深度体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非遗目的地定向精准营销,通过新媒体手段推广非遗数字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2.6 社区参与模式

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或目的地时,充分动员和组织社区相关团体与个人参与,依托他们的支持与协作,共同完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营。有助于激发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激情,实现旅游业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发展。

社区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与实践者,熟知非遗项目的由来、演变与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他们可以为资源开发提供最真实和详尽的信息资料。吸引和组织社区内各非遗传承团体、文化机构、民间艺人等积极参与[5],在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资源开发设计、项目运营等方面可以提供专业支持与协助。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资源开发与运营。如招募有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村民成为展示场馆的讲解员,或参与特色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在社区中发掘文化人才,组建文化体验团,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民间文化体验;鼓励村民开设家庭旅社或农家乐,提供民俗特色民宿等服务。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脆弱性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一旦传承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面临失传的风险,这给旅游开发带来管理难度。如某些非遗技艺的传承难度大,产品开发周期长,不易实现规模化复制,面临较大的失传风险,这给旅游产品的长期开发带来隐患。

3.2 旅游开发可能对非遗资源产生不良影响

商业化开发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泛娱乐化和表面化,被剥离原有的文化内涵;或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导致非遗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损耗。这些不良影响会减损非遗文化的原真性,从而影响旅游体验质量。

3.3 非遗项目参与者利益难以兼顾

在运营过程中,如何在满足游客体验与创收的同时,保障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居民的利益,这成了一个难题。相关利益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非遗资源的生命价值难以转化。

3.4 专业人才匮乏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非遗研究与传播人才、旅游策划与开发人才及旅游接待与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短缺,限制了非遗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与丰富,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非遗旅游市场的需求,阻碍了我国非遗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非遗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通过构建统一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实行资源目录开放共享、推进数据开放交换、建立资源使用机制与创新平台等举措,实现非遗资源的有序整合与高效开发利用。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支持性政策,推进非遗资源标准化标引与分类,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在保护非遗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推进非遗数据资源的开放与交换,允许非遗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开展非遗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开放共享的非遗资源利用机制,能够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有效推动非遗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4.2 完善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产品开发应遵循的理念是突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区域文化特色,遵循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力求做到标准和规范。在产品设计、内容、解说、营销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要求产品开发单位符合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体验效果。鼓励开发融合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特色产品,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开发特色产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产品认证制度。定期评审认证产品,给予达标产品使用标识等奖励,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的培育。对中小企业提供设计、营销、培训帮助,提高企业开发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拓展乡村旅游产品推广渠道。发挥各级旅游组织的积极作用,整合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大对优秀产品的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促进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4.3 建设特色民俗村寨

遴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传统村寨,如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村寨更具开发价值。对选定的村寨进行旅游功能定位与规划,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避免过度商业化,合理定位为生态旅游村或文化体验村等,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方案。对村落内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游客中心、民俗体验场馆等旅游服务设施,提供解说和交流平台,但要保持乡村风貌。开发民居交流、工艺体验、美食品尝、节庆活动体验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与活动,展示本地特色文化,丰富游客体验。发挥村寨居民在资源开发和活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吸纳居民参与旅游产业,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之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和守护者。

4.4 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将当地的传统工艺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销售或体验项目,驻村工匠讲解手工艺制作过程,游客可以体验DIY,这样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护传统工艺;发展传统乡村美食加工产业,以当地特色食材开发特色食品、乡村特色餐饮,组建乡村美食研发机构,向游客推介乡村美食、发展农家乐等,实现文化和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民俗体验教育产业,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民俗类短期研修班,如华夏文化研习营、农家乐体验学习等,以传授民俗技能和文化知识为主,体验乡村生活为辅,满足人们学习和体验的需求;发展乡村特色家居产业,利用当地的建筑文化和传统装饰元素,开发乡村风格的家居产品,打造乡村生活品牌,吸引更多人前来感受乡村文化氛围;发展创意农业观光产业,发展以游客采摘采购、体验为主的创意农业,种植特色农作物,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成为新型的乡村旅游项目。

4.5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系统的非遗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非遗研究与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支持和引导非遗研究与旅游相关专业增加非遗保护、开发与旅游方面的课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培训。建立人才使用的考核标准与机制,给予优秀人才政策支持和职业发展空间。对于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则可采取津贴补助等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定期举办非遗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培训班,对在校生、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从事非遗工作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流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支援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人才激励不仅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也需要企业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人才。

4.6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和法治化

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和条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法定依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机制,明确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及社会组织的保护责任,特别要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重要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加强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防止破坏性开发行为的发生。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确保相关规划和条例得到遵守和执行;加强培训和宣传。定期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公众开展法治培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民众的法治意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发挥村民委员会和乡村社区组织的桥梁作用,鼓励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监督,建立公众举报机制,发现破坏行为及时报告,共同维护乡土文化遗产。

5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重要贡献,这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文化遗产保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