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西藏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新兴产业,将西藏地区特征性的生态自然旅游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带动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对西藏整体经济增长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随着西藏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西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仍存在弱项,应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提升融合深度;挖掘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健强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前言
历史上的西藏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交会处,也是我国与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接口。在“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西藏地区在党和国家全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确立为我国最重要的安全、生态屏障,确定为我国战略资源储备、高原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保护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屏四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藏要用更开放的态度迎接发展,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资源融合,提升西藏地区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促进西藏经济增长。
一、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与成就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具备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具备着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指出:“要将地球第三极打造成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意味着要将西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西藏文旅融合政策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西藏文旅融合政策在不断完善,为西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4年以来相继制定《关于推动唐卡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意见》《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暂行)办法》《西藏自治区合力推进旅游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高原湿地景区评定规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把西藏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產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等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在2017年发布的重点任务中,更是提到促进文化旅游相结合,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和线路,布局一批民族文化体验消费场所,加快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这些政策指明了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
2022年作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以及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西藏持续推进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政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步伐,推动“旅游+”“+旅游”模式,发展壮游、高原体验游等新业态,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确保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超过两位数增长、文化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14%。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日益多元
文旅融合还可以商业化或者产业化为具体产品。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引导下,西藏推出了大量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如《文成公主》实景剧、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湿地温泉、藏医药浴、城郊农业观光、生态游等。《文成公主》实景剧是以传播民族团结文化为核心的精品文旅产品,自2013年首演以来,该剧演出已突破1200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累计收入7.7亿元。西藏地区文旅产业版图的扩张与空间结构及功能的扩展,为形成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文旅产品和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自治区近些年通过打造“人间圣地·天上西藏”文化旅游品牌,抢抓机会、重点发展社会经济,频繁参加国内外旅游宣传展销会,将西藏文旅产品推广到世界舞台,提升了西藏地区文旅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扩充了客源市场。伴随西藏文旅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种文化旅游产品和特色线路也更加主旨清晰、特色明显、相互支撑,针对性的定制开发与产业分工可充分满足顾客的多元需求。
(三)文旅融合产业化进一步加深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月,西藏地区总人口、就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较于2015年分别提升110.4%、136.5%、153.7%、106.1%。西藏地区文旅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步加重,完善了高原经济体系。国内外大量的市场需求对西藏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人文景观、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帮助传统的西藏文旅产业转型高起点、高标准的产业系统,发掘具有西藏地区民族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业态。西藏地区全域化文旅产业结构协助地市区域资源整合、实现平台共享,逐渐凸显文化旅游产业在西藏高原经济体系中的绿色先导性地位。
二、西藏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对西藏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明显的,但随着西藏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西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仍存在弱项。
(一)有融合趋势,但深度不够
西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点是高原生态资源,因此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树立生态旅游品牌,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特点,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概念。但许多城市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化与品牌理念,自然景观景点建设模式与风格过于单一,本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文化没有得到突出展示。受制于高原气候环境与市场管理的陈旧观念,旅游景点常出现规模小的粗放经营,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无法挖掘游客的消费潜力而造成收益不足。
(二)有基础设施,但不完备
西藏地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来源于藏文化发源地人文要素与特殊的高原地理情况,但交通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使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发展要求,高原医疗、酒店接待、道路等设施仍需优化。例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基础设施完备,但到达该景点途经的公路状况不佳。景区内部的自然、人文景观能吸引游客,但文旅价值因未充分开发市场而缺乏更好的展现形式,制约了游客的二次乃至多次的消费需求。
(三)有整体规划,但局部规划不合理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虽已广泛落实,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市的文旅项目欠缺科学设计,资源融合度明显不足,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项目过度单一化。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文化IP同化严重,例如文成公主进藏文化IP应用于多个文旅景点,虽有优质内容且符合游客消费需求,但缺乏规范的指导,市场、商业无序开发,使游客产生消费疲惫情绪,严重影响西藏地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业人员多,但专业性不够
教育水平的不足使文旅产业普遍缺乏人才,导致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薄弱。目前相关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缺乏系统的管理学习、培训。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理念认识不足,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一些城市积极利用自然资源规划文化旅游产业这一绿色产业,重点开发藏文化、高原山地户外体验、特色村落等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却受到整体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制约,阻碍深层次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降低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速度。
三、西藏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高原丝绸之路交会纵横,干道与支线经纬相通,不但拥有与中原地区联通的官路,还有密集的民间通道与商道;不但有方便交易的小路,还有中亚、南亚的朝圣之路。应深入挖掘西藏地区文旅产业的内在消费潜力,实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旅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提升融合深度
资源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这些要素关系着文旅产业发展,是西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活动与相关产品的载体,其丰富性和层次性对文旅项目的版图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地区文化旅游自然资源富足,境内山脉、河谷、草原地形复杂,地势变化突出,地貌多样,拥有许多自然地理地貌,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的美誉。西藏地区气候特点主要为东南地区温暖润泽,西北地区干燥寒冷,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开展文旅项目提供了便捷,并进一步提升西藏地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人文景观也别具一格,有藏文化起源、独特的前、后藏文化,江孜、拉萨、日喀则等著名文化历史古城。经过时间的沉淀,著名的古道周边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与风俗文化,强化了西藏文化旅游产业的黄金软实力。一些文化旅游项目、文创产品使旅游者能够拥有沉浸式的体验,创造西藏特色的旅游品牌,使游客感受、参与到藏文化的传承中去。
信息化时代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性,大量的资金流入西藏地区,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多方向筹措资金以开发新型文旅项目,打造“天上西藏”文旅品牌,努力培育多方位的市场主体,突破对文旅产业发展的不利壁垒。重点开发人文、自然资源,融合故事、文化IP营销,促进西藏文旅产业成为高原经济体系中的“绿色产业”。因此,在2021年西藏旅游启动的增发融资计划中明确指出,终止雅鲁藏布大峡谷、苯日神山、鲁朗花海牧场景区酒店及娱乐设备扩建项目,变更用于雅鲁藏布大峡谷、鲁朗花海牧场提升改造项目及阿里神山圣湖景区创建国家5A景区前期基础设施改建项目和数字化综合运营平台建设。
(二)挖掘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市场的需求规模是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需求规模突出,竞争主体随之增多,最终提升旅游竞争力。伴随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游客对追求自然、探寻文化的需求逐步攀升,西藏地区文旅产业模式也逐步完善。为了扩充国内外客源市场,西藏地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西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系统性地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为带动本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结构调整、完善经济体系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以来,西藏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和产品,着重加大推广“红色旅游”“西藏人游西藏”等特色旅游线路,有效提升、扩大“地球第三极”旅游品牌影响力,推动西藏旅游市场稳定向好。站在互联网发展的风口,西藏地区应借助电子商务交易的活跃性,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广西藏地区优质的文旅项目与产品,达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巩固西藏地区的国家定位与文化特点,将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结合,继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加强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为培育文旅产业专业技能人才,西藏各大高校应设立针对性院系、专业,加速文旅产业专业型人才储备,汇集文旅行业服务技能、文旅产业管理、文旅产业专业技术等多方位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储备。虽然人才储备举措的实施见效缓慢,但西藏地区从可持续产业发展支撑拉动经济的角度上看,文旅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不达标,导致人力资源分配不稳定,这是制约西藏文旅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桎梏之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转型,文旅竞争力提升,都依托于管理水平的提升。专业化、综合化的文旅产业管理需要管理型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加持,优质的管理能提升产业规模与竞争实力,可高效规范产业中的个人、实体,促进其有序竞争。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可联合自治区发改委等单位出台相关措施,高成本投资文旅产业,扩增文旅产业规模和相关就业窗口,通过西藏特色的文旅资源,创造多样就业形式、扩充就业容量,提高西藏地区文旅产业的竞争实力。
结语
从历史上看,西藏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毗邻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看,西藏地区是国家确定的沿边地区开放的重点地域,有与国内的四川、云南、新疆、青海以及周边国家不丹、印度、尼泊尔、缅甸相接壤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富足的土壤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合理科学的规划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前提,应抓住地区特色进一步择优发展,坚持可持续、有序性的开发策略,推动西藏文化旅游产业从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人才培育、交通设施及文旅产品的开发等多方面总体布局,坚持开放合作,共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应掌握开发以年龄段分类的相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推动各区域三大产业的融合,开创“互联网+文化旅游產业”的新格局,形成文旅市场良性循环。
西藏地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应推出满足西藏人文、自然资源特色、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西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区文旅资源的特点及优势,融合本地区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防止文化输出单一化;要强调品牌效应,充分探究文旅产品的潜在文化价值,协调统筹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依托西藏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国际国内文旅市场积极合作,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鼓励西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品类多样、质量过关的文旅项目。保护自然环境、巩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优质的营商环境、合理规划人才发展模式、依托自身需要和产业情况,提升文旅产品开发的层次,是西藏地区文旅产业应着重把控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索林.西藏旅游文化发展报告[M].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
[2]九毛措,王暖.西藏对外贸易发展及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9(1):131-139.
[3]徐翠荣,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20(8):94-103.
[4]程燕,拉姆德吉.西藏文旅业发展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6):92-93.
[5]张世雯,钟一博.钻石模型视角下的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2):61-67.
[6]吕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国际合作路径研究[J].中国旅游评论,2021(4):40-48.
[7]黎紫涵,梁育民,梁宇红.“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文化旅游合作现状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44-46.
[8]王友文.伊犁特色文化开发与“旅游兴疆”战略互动模式研究——以“一带一路”文旅融合为视角[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4):52-56.
[9]贾祎,乔庆智.洞悉融合文化之魂,彰显丝路名城之品——“一带一路”视域下呼和浩特文旅融合发展探讨[J].大陆桥视野,2019(11):83-86.
[10]韦美玉.论“一带一路”下的文旅融合趋势及发展展望[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1):59.
本文为西藏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南亚国别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旦增卓嘎,西藏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摘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