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

2023-09-22 06:44朱冰莹
幸福家庭 2023年12期
关键词:智力情绪家长

朱冰莹

情绪智力是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利用这些情绪信息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婴儿就能通过一些细微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生理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快就能拥有读取表情的能力。

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是个体开展人际交往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条件。3~5岁是幼儿理解情绪和习得控制情绪技能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形成。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自由的、活泼的家庭情感氛围,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觉察、表达、调控情绪,以提高幼儿的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学家巴昂首创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这一术语,他认为情商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情绪能力与社会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学家梅耶和沙洛维提出了“情绪智力”(Emotioan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感知、理解、表达和调控情绪的一种能力。之后,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该书中,他拓展了梅耶和沙洛维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并认为情绪智力不仅是指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包括感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让人们通过共情和调节自身情绪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情绪智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理解他人的情绪,更好地管理与调节自身情绪,从而提高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智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觉察及管理自我情绪,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构成要素。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中首先接触到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孩子往后的情绪智力。若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的情绪识别与控制能力就可能会较弱。家庭环境在帮助幼儿获得情绪认知和调节情绪上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早期缺乏与照料者的积极互动,幼儿将很难适应社会关系并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

例如,为了研究母亲的情绪和孩子情绪的关系,心理学教授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情绪实验“静止脸实验”。实验刚开始,妈妈与孩子积极互动,孩子笑得很开心。突然,无论孩子做什么动作妈妈都面无表情,不再回应孩子。孩子逐渐意识到不对劲,变得有些不知所措,努力做出各种动作,试图得到妈妈的热情回应,但是妈妈仍然面无表情。慢慢的,孩子感到无助和痛苦,最后崩溃大哭。而当妈妈恢复正常状态,继续热情回应孩子后,孩子的情绪也很快恢复,变得稳定。实验中,在妈妈面无表情、对孩子没有回应的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内心是害怕与紧张的,体内压力激素急剧增加。该实验表明,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绪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父母情感关系

除了亲子关系,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构成要素。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家长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能为孩子感知情绪、表达情绪、处理情绪提供榜样,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爱,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策略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虽对人类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后天的培养和干预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大脑发育与可塑性的相关知识,越早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发展得越好。因此,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正确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情绪智力,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应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满足其生理、物质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家庭物质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活动空间、生活设施等。整洁有序、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适宜的图书及玩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幼儿学习管理和调节自身的情绪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能够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家长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投放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玩具和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促使幼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在阅读图书与游戏过程中获得与情绪有关的基础性知识,为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在亲子关系方面,家长要避免溺爱与忽视两种极端,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为积极、自信独立、乐观向上,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性。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如在自己高兴时对孩子笑脸相迎、在自己难过时对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在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情绪稳定以后再去处理事情与解决问题。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情绪的需要与方式,然后了解孩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以理智的方式获取孩子的信任。待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让孩子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面对孩子哭闹,不想去幼儿园,一位母亲并没有指责,而是耐心地听完孩子的哭诉,然后告诉孩子他可以选择不去幼儿园,但需要全天帮忙做家务。在得知可以不去幼儿园后,这个孩子便愉快地答应了妈妈的条件。第二天,这位母亲就要求孩子承担各种家务。刚开始,孩子表现得特别兴奋,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孩子很快就觉得累了,并表示“我想去幼儿园了”。

大多数家长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部分家长会直接指责或打骂孩子。而上述案例中的妈妈没有并指责或打骂孩子,也没有选择劝说,而是选择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采用实际行动促使孩子改变想法。家长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情绪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确保孩子不被情绪困扰和影响,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情绪教育

有人说,家长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服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到家长时,他们的内心会感到温暖、充满力量,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多的人生乐趣,掌握人生主动权。

家长应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情绪,这是促进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如果家长经常与幼儿一起谈论情绪,幼儿识别情绪的能力就会提高。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身体的感觉是个体情绪体验的基础,如脸红、心跳加速、手抖握拳、发汗等身体变化就是生气的征兆。对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生气”这一情绪,让孩子了解生气时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还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一些关于生气的词汇。在此基础上,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借助一些不好的语言或者行为发泄不良的情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在孩子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的情绪、意图等,让孩子对他人的社会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学会根据相应情境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用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行为。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方式,让孩子掌握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

一是适宜的语言表达。幼儿阶段是个体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开始掌握情绪词汇。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主动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爱,促使孩子模仿自己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当孩子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时,家长要及时用合适的语言告诉孩子自己当下的感受,同时引导孩子用适宜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与情绪表达有关的绘本,引导幼儿识别绘本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帮助幼儿认识情绪,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提高幼儿的情绪智力。

二是适宜的非语言情绪表达。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跑步、打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帮助孩子控制情感冲动、调节消极情绪。家长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难过、生气等情绪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同伴合作游戏,引导他们更好地与同伴合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智力情绪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