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感知的 辅导员角色形象与作用发挥质性研究

2023-09-22 09:03姚则会于欣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作用发挥质性研究

姚则会 于欣祺

[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及其定位的准确认知有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已有研究在应然层面对辅导员角色职责进行了深入剖析,但缺少实然层面的具体研究,且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多是量化方法。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主观认识是评判辅导员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实然层面探索大一学生感知到的高校辅导员形象及其作用发挥情况,归纳出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身心健康的帮扶者三大主要角色画像。通过研究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敏感性,助力辅导员成长为关怀型、引领型、反思型教师,促进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切实发挥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辅导员形象;辅导员角色;作用发挥;学生视角;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7-0027-07

一、引言

“角色”一词本义是指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形象,20世纪20年代后被社会心理学家引入学术研究范畴,用以类比由个人或团体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决定,在社会交往中生成的与之相应的规范、责任、义务等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1]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应然地位与角色已给予了明确规定,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然状态下辅导员的角色形象与作用发挥情况对指导高校辅导员进一步认识自身角色定位,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帮助青年健康成长上的独特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应然视域中的辅导员角色作用

楼艳(2021)[3]围绕高校作为德育共同体的时代属性,提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聚焦德育共同体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努力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做德育共同体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驱动者;在与其他主体的集体实践中强化主体性,做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者。万胜、申林灵(2022)[4]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践行、主导、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日常生活,同时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肖涵、戴静雅(2018)[5]从辅导员个体属性出发,强调高校辅导员作为制度实施的特定载体,应当准确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身份。冯培(2019)[6]则以高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为宗旨,指出辅导员应成为自身人格品性的先修者、当今学识前沿的睿智者、不断开拓变革的示范者、传承家国情怀的担当者。虽然不同学者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强调了全面把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有助于强化育人根本任务,实现辅导员“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4][5]

(二)特定视域中的辅导员角色作用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魏金明(2020)[7]强调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和实施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深化自身角色科学定位,实行多方位多途径协同育人,切实提升工作实效。王彦庆、刘佳鑫(2021)[8]认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实施者,必须在全员育人中发挥纽带作用,在全过程育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方位育人中提升服务意识。在创新创业视域下,回俊青、谢兆岗(2017)[9]强调辅导员要结合高校创新创业的内部驱动,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创业机会的创造者和市场利益的捍卫者。在跨文化教育视角下,张继桥(2020)[10]认为我国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承载着跨文化交际者、跨文化教育者、跨文化管理者与跨文化研究者的角色,应当具备与角色相对应的跨文化能力。不同视域下,聚焦于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的研究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也多是对辅导员提出应然层面上的要求。

(三)实证调查视域中的辅导员角色作用

徐丹、徐慧(2021)[11]通过对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03名本科生进行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影响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与辅导员深度互动频次较低,而且这对大学生归属感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鲍威(2014)[12]通过建构学生院校满意度测量体系,经数据分析表明985和211院校学生虽然对于学生发展和社团活动表示较高的满意,但在辅导员支持等方面却呈现出明显的不满;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验证了师生互动、辅导员支持、校园社团活动等高等院校的保健因素的强化能够间接促进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提升。邬小撑、陶安娜(2020)[13]基于学生自身需要,构建的学生获得感生成机制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脉络和现实路径。这些实证调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辅导员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辅导员具体的行动有哪些、对学生有哪些影响、学生的态度如何等深层次问题尚未触及。

综上,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形象与作用發挥的相关研究以说理或量化研究居多,而以学生为视角探讨实然状态下辅导员的角色形象与作用发挥则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探求大一新生眼中的辅导员角色要求,以增加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首先,通过深入访谈,以“局内人”的同理心去体验、反思研究对象的所思、所想、所悟,以保证访谈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然后,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和核心编码。最后,作为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将自我悬置,将事实还原至所描述的对象本身进行深入思考与解读。

(二)研究对象

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的成长阶段,他们的需求是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并要深入了解的信息。通过对大一新生的深入访谈,了解学生对辅导员有哪些期待,掌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够明晰辅导员应该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发挥辅导员在育人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A大学大一M、N两个班级新生作为访谈对象,基于目的性抽样原则,寻找出两班中因工作关系与辅导员接触最多的班长M1、N1同学和家庭情况特殊的M2、学业困难的N2同学作为深度访谈对象;然后以获取最大信息量为目的,根据饱和原则确定了其余访谈对象(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与此同时,把访谈的时间定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是基于学生与辅导员有了相对深入的接触,对辅导员的角色作用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自己的成长需求也有了切身体会等因素考虑,以此增加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本研究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本土概念”的原则整理出学生眼中的9种辅导员形象(见表2第1列)。首先,通过受访者对辅导员形象的具体描述和阐述的具体事件进行归纳,整理成开放式概念(见表2第2列),即辅导员形象的具体表现。其次,对每个具体形象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并建立开放编码之间的关系,形成了17个意义类属(见表2第3列)。这17个意义类属是对学生所描述的与辅导员相关事件的概述,即辅导员的具体角色。最后,为进一步凝练和概括辅导员具体角色之间的内在关系,再对17个主轴编码进行分析和归纳,筛选出更具统摄性的3个核心类属(见表2第4列),即辅导员的主要角色为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身心健康的帮扶者。最终将主轴编码与核心编码进行建构,形成辅导员主要角色形象概念图(见图1)。

四、结果与讨论

(一)辅导员角色形象的具体表现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学生思想的引导是辅导员职业的重心。辅导员主动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多途径关注学生生活是工作的常态,涉及辅导员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学生身心健康的帮扶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教育的核心基础便是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关心关系。“关心关系”强调是关怀者以一种注意、关切、接纳的感受关注自己所关怀的对象,关怀对象能感受到来自关怀者的关心并给予回应。M7表示与辅导员的日常沟通较多,“因为我中学是寄宿高中,所以每次去找他交材料的时候,他都会跟我说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建议我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更好的约束自己”。M6是文艺委员,所负责的班级事务并不多,偶尔和辅导员汇报工作时,也常被辅导员询问班级女生的生活状态,寝室表现,有没有沉溺于刷剧影响作息和学习等。通过受访者们的表述能够感受到该班辅导员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涉及方方面面,如每周定期查晚自习(M1);利用晚自习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进行沟通;每周课前定期督查学生上课打卡情况(N7)。面对面交流是辅导员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线上沟通能更及时地将师生共联。因此,辅导员经常通过线上督促学生日常学习(N2)或是推荐学习方法、文章书籍等(M1、N1),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日常还会提示学生加强运动锻炼,做好疫情防控,按时注射疫苗,规律作息等(N4),以养成健康的体魄。在与辅导员的接触和沟通中,让学生感触最深的是辅导员对班级所有学生都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M5这样感叹:“开学没多久,辅导员一个个地去找同学谈话,而且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这让我感觉很惊讶,也很触动。我认为大学4年见不到辅导员几面,没想到辅导员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进行谈话,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行交流。”从M5同学的“震惊”中能够体会到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和用心。在关心关系的基础上,辅导员才能实现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身心健康的帮扶。

(二)辅导员主要角色及其形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受访者对辅导员具体工作的描述,将学生眼中的辅导员“思想引领、公平公正、亲和包容、关心关爱、可信可靠、勤勉敬业、阅历丰富、高效专业、好学不辍”的正面形象与整理归纳出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和身心健康维护者的工作角色进行联结,进一步勾勒出辅导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两大主要角色画像,形成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关系集合(见图2),從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辅导员角色形象多维重叠,工作交叉复合,作用巨大。

1.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者

高校辅导员具有共产党员的光荣身份,有责任有义务坚守理想信念,宣传学习新思想,带领和影响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大一新生普遍具备团员身份,班级主题团课则是辅导员对学生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宣传、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辅导员会定期开展班级主题团课,日常积极传播新思想,与个别学生进行思想谈话等,也会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等。此外,辅导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同学表达积极心态的重要性,传递正能量。N4同学表示辅导员和团支书定期组织开展班级团课,学习最新的思想和各种会议精神。班级主题团课是班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史”教育等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育人的重要载体。M7表示“辅导员经常在班级主题团课中分享一些红色精神的文件、文章和视频,建议我们观看学习,写一写读后感”。M1和M4都表示看完辅导员推荐的一些红色电影很有收获。此外,辅导员经常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班集体中,诸如“严禁作弊,放平心态,好好做题”的考前提示;“篮球比赛贵在友谊,比赛第二”的赛前加油(M7);“这次成绩不理想,不要灰心,应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鼓励(N4),N7还记得自己表达入党意愿后,辅导员叮嘱:“做好团课学习,在生活学习上高标准要求自己、多帮助同学”等。此外,辅导员的以身作则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N1认为自己作为班长工作做得还不够,应该像辅导员那样再多多关注同学们的情况。N2认为辅导员工作很用心,“他的工作态度对我有间接的影响,自己也学着更加用心对待他人”。正如诺丁斯所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得到有益的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对话、实践和认可。”[15]学生接受过教师的关心,才知道如何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生成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普遍关心的责任感。

2.班级事务的管理者

为学生及班级服务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事务的具体事件中表现出学习生活的关心者、民主公平的维护者、师生交流的中间人、各类信息的传达者、日常学习的督促者、班级活动的陪伴者、班干部的培养者、班级工作的建议者等众多角色。“公平公正”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准则,也是辅导员自身品质的体现。唯有公平公正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权益,如班委以自由演讲竞选的方式,学生投票选出(N4);贫困资助在多途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后,优先保证困难程度高的学生获得资助(M3)。正是因为辅导员“出现的频率高”“勤勉敬业”,才让学生感受到他对班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心。在辅导员“主动和同学们聊天”和“言语亲切温和”中,学生们感受到辅导员的热心。诺丁斯强调“对话”是建立“关心关系”的方法之一,它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言语交流,而是代表着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协商关系。正如N7所说:“我期末挂科后,辅导员找我谈话,他没有批评我,也不会拿别的同学和我比较,而是给我提出了一些学习上的建议。”

学生事务总是多样和繁杂的,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很难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满意。M6表示要小小吐槽一下辅导员,“之前别的班级都没有要求设计寝室文化,而辅导员却要求我们搞”,对于辅导员建议学习一些诸如《老子》《道德经》等的国学经典,也表示不理解和“无语”。学习国学经典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觉得“没必要”“很奇怪”。这折射出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认识上有短板,也体现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此外,辅导员建议成立生活学习小组,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N1认为辅导员要求成立的生活学习小组,将两个寝室合为一小组,能够促进大家在学习生活上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并且他所在的小组将这个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N5则表示:“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个小组发挥出什么作用,仅仅是一个用来集体交作业、购买耳机、资料的交流群。”N1与N5性格不同,所在的生活学习小组氛围不同,二人对此的态度也不同。这也从侧面提醒辅导员在班级的管理和活动的设置上,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才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自觉遵守。

3.身心健康的帮扶者

从学生需要出发,在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和帮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辅导员才会成为学生可信可靠的对象。正是因为辅导员经常在各种场合、各种情境下的表达对学生们的接纳和关心,即“同学们有任何问题和需要都可以找我”(M4),才有了班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M2便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在大学里,我能够倾诉的对象除了室友和辅导员别无他人,而我和室友相处的不怎么好。这时辅导员便成了我唯一的依靠和寄托,是我的精神支柱。他与我的交流让我有了方向。”辅导员的关怀行为是师生信任的基石。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该班辅导员一直坚持的工作,只有积极关注学生的情况,才可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从学期中期开始,辅导员一周请一个寝室的四个人到他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谈话(M4),会问大家学习生活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也会就期中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M5)。”了解学生情况,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校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寝室问题和个人问题。面对寝室问题,辅导员要积极帮助学生协调寝室问题;面对学生个人问题,辅导员要对学生多加关注,进行合适的心理疏导。M1在刚入大学的第一个月很迷茫,学习没有动力,整个人无所事事。“辅导员找了我聊天,让我坐到他的办公椅上,还给我泡了杯茶。他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很认真地听我讲话,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之后,整个人心情都好多了。”辅导员的倾听与疏导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迷茫,顺利度过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辅导员之所以成为学生们可信赖、可依靠的对象,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怀行为——积极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等。

有过特殊经历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辅导员真诚的关心和思想的引导。M2同学家庭突遭变故,是辅导员帮助他度过了艰难时刻。提及辅导员,M2同学饱含深情地诉说着:“寒假开学前,家里突遭变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整个人很压抑,情绪也比较低落。辅导员主动找我聊天。我把自己内心的烦恼都倾诉出来了,他跟我聊天、开导我,给了我很多建议和解决方案,给我指明了方向。辅导员真的很善解人意,很细致,也很关照我。”对于学生有效地疏导与干预,能夠达到对学生不良心理的疏通和精神的引领。辅导员作为M2经历“遭遇”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他产生了强烈影响,使其思想观念及行为发生了改变。因此,辅导员应当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把握教育中的关键点,并作出努力。教师的关怀行为和思想引领将会在得到关怀的学生心中镌刻下难忘的记忆,融入他的生命之河,不时像浪花般不经意地跃起,折射出耀眼的人性光辉。[16]正如M2所言“辅导员在我心中形象高大”。

五、启示

(一)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关怀型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17]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关怀理念,努力成长为关怀型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心关系,在关心的觉察、回应和调试中,在榜样、对话、求证的过程中相互生长爱的体验和能力。关怀型辅导员能够基于与学生紧密的关心关系,充分发挥学识阅历等自身优势,有效落实学生管理各项工作,进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值得注意的是,关心是一种教师的专业伦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操心”和一厢情愿的“奉献”,而是实践中的教育性专业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识别和回应学生真正需要的过程。真正的关心应是接受性的,而非投射性的,是教师敞开自己的心灵,拥抱学生的情感,走入学生的内心,而不是将自己的情感简单地投射于学生。在访谈中之所以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辅导员有时有些做法与要求有点“形式化”,如每天在班级群中上传个人英语四六级单词背诵情况、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励志名句等,是因为辅导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任务及阶段性的心理需求,过于脱离实际。这也是朱小蔓教授基于关怀理论所强调的:“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18]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有“对学生好的”教育学意向,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行动,注意避免“形式化”倾向,做到“事出有因”“事事有义”,让更多的学生满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引领型教师,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与知心朋友相比较,人生導师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侧重倾听与陪伴,即伴随者;后者更强调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思想精神的引领,即领跑者。大学阶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还存在自我冲突与矛盾的一面,表现为既求知欲强烈又容易良莠不分;遇事既能理性分析事理但有时又难以控制情绪行为;既富有美好的未来憧憬又对现实困境不能正确面对;既有渴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意愿但又无法脱离在经济与决断上对外界的高度依赖;既封闭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又渴求得到他人的关注以摆脱孤独感;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的不同步性则导致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与情感问题产生。高校辅导员面对正处于“歧变期”的大学生,如何做好教育引导,为学生在关键时候指明路径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相比学业导师,辅导员更多的是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烦恼,必须凭借丰富的专业学识、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溶盐于水,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以榜样的方式践行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引领、对班级学生事务的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帮扶。

(三)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断积累育人经验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反思既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R.Posner)通过多年研究得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结论:优秀教师 = 教育活动+反思。反思型教师能够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工作等进行总结梳理,不断思考,主动面对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办法。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面对每个学生因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知识习得能力不同而导致的个体差异化问题,应在秉持“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善于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为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实现管理育人目的,达到实际育人成效,辅导员必须充分关注后进学生的成长,抓住“关键少数”。因为学生的完满成长非朝夕之力,需要久久为功。辅导员应当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精准滴灌,帮助学生获得进步。而辅导员如何在充满变化挑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科学的规律与方法,一方面需要进行科学理论的积淀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反思省悟以积累经验、优化方法、更新手段,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真正做到令自己充满自信、令学生敬佩尊崇。[20]

六、结语

“思想引领者”“日常管理者”“身心帮扶者”是新时代辅导员角色与作用的综合画像,因而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功底。[21]必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为职责使命,致力于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在工作中常思常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本文是个案研究,样本数量较少,仅是对一所学校两个班级14位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的也仅仅是对应班级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因此,研究的普适性有一定的缺陷。但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视角对辅导员角色形象与作用发挥的描述比行政视角下的辅导员应然角色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可模仿性、可比较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将有助于促进辅导员对自身工作所承担的职责使命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09-29.

[3] 楼艳.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的再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78-80.

[4] 万胜,申林灵.角色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8-81.

[5] 肖涵,戴静雅.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及履职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87-88.

[6] 冯培.高校辅导员新时代角色画像的再认知[J].思想教育研究,2019(5):99-102.

[7] 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画像[J].思想理论教育,2020(2):96-99.

[8] 王彦庆,刘佳鑫.“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43-147.

[9] 回俊青,谢兆岗.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画像及成长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66-67.

[10] 张继桥.跨文化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能力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4):63-68.

[11] 徐丹,徐慧.同伴·教师·辅导员:各类人际互动如何影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的院校归属感?[J].大学教育科学,2021(6):51-60.

[12] 鲍威.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3):22-29,55.

[13] 邬小撑,陶安娜.学生获得感: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36-140.

[1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5]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9.

[16] 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17]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9] 殷玉新,华逸云.自我导向本位教师专业发展:为何与何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7):44-47.

[20] 冯培.高校辅导员新时代角色画像的再认知[J].思想教育研究,2019(5):99-102.

[21] 程琼,王洛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86-89.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作用发挥质性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大学生党建会在学院各阶段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