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王 晶,吕佳佳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735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有研究显示,我国<45岁的群体中AMI发病率逐年增大,发病率为59/10万~75/10万[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AMI的有效方法,我国每年行PCI术的病人高达75万例[3]。有研究显示,AMI溶栓治疗病人的病死率约为8%,而经PCI术病人病死率为4%[4]。随着病人卧床时间延长,加之药物应用、疼痛、焦虑等因素影响,AMI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便秘风险明显增大。胡春颖等[5]研究显示,AMI病人便秘发生率达27.40%,便秘、腹胀发生会影响病人排便方式,导致胸腹腔压力增大,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临床应保持密切关注并加强干预。针对严重便秘病人,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而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体形成依赖,甚至加重便秘,诱发其他胃肠疾病。而中医适宜技术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有着较好效果,且联合中医护理则能强化干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探明中医联合护理预防AMI病人便秘与腹胀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酒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MI病人100例。按组间均数比较计算公式计算所需样本量[6],设定两组样本数量相同,则n1=n2=2[(tα/2+tβ)S/δ]2,n1及n2为两组样本量,考虑双侧检验,α取0.05,β取0.10,查表得到tα/2=1.96、tβ=1.28,S、δ为总体标准差估计值、均数差值,并考虑10%~20%的失访率;研究经小样本预试验得到,干预后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2.82±5.30)h、(23.44±4.40)h,根据公式计算得到n1=n2=44例,则最小样本量应为44×(1+10%)=48.4,本研究取50例,大于最小样本量,符合要求。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采用数字0~99实施编号,借助特制摇码器自动、逐个摇出号码并编表,随机确定行、列并从表中选出对应数字,共50个,编号对应病人设为对照组,剩下编号对应病人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与AMI临床诊断标准[7]相符,且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2)发病6 h内入院,均行PCI术;3)入院治疗后,病人病情稳定;4)无其他可能引起便秘、腹胀的疾病;5)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等疾病;6)病人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非首次发病,且既往有心血管疾病手术史;2)近3个月内曾服用通便、排便药物;3)无自主排便控制能力;4)既往有精神病史;5)存在护理操作禁忌证;6)因病情恶化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行PCI术时间、置管路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1)术后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评估病情、记录排便情况等;2)常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告知AMI病人便秘、腹胀风险,介绍预防护理措施及配合要求;3)排便护理,每日督促病人排便,以促进排便反射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二联疗法,具体如下。
1.2.1 护理准备
1.2.1.1 组建护理小组
向科室护士发布邀请,从报名护士中遴选组员,遴选标准:工作年限>3年;熟悉穴位贴敷及耳穴贴压操作,接受过系统学习或培训;非进修或轮转护士;能全程参与研究。入组护士共6名,工作年限:3~5年4名,>5年2名;职称:护师及以下4名,主管护师及以上2名;学历:专科2名,本科及以上4名。
1.2.1.2 开展护理培训
正式开展护理前,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教师为科室副主任护师,向组员介绍临床护理规范,演示取穴方法、穴位贴敷操作、耳穴贴压操作,说明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指导护士跟随练习并观察、评价,纠正不规范操作,分析其原因,培训共2个课时;培训结束后,护士逐一演示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操作,如符合统一规范,则培训合格,准许参与研究。
1.2.2 中医二联疗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AMI病人胃肠道症状发生机制为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治疗原则应为顺气导滞、消热利湿,考虑安全性、便利性、低成本,确定中医疗法为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结合治疗原则选取穴位,并实施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2.1 穴位贴敷
1)贴敷穴位。贴敷主穴有心俞穴、巨阙穴、膻中穴、神门穴、内关穴,便秘症状加配穴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考虑AMI病人便秘与情绪因素有关,加配穴太冲穴、少海穴。2)贴敷操作。PCI术后病人意识清楚情况下,即可实施穴位贴敷;暴露病人局部皮肤,护士根据穴位图确定上述穴位位置并标记,采用医用乙醇对穴位处皮肤进行擦拭,以清洁脱脂,而后取敷贴对准穴位实施贴敷。穴位敷贴成分包括远红外发射物质、基质,其中远红外发射物质成分有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氧化镁、三氧化二铁等,基质组分有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丙三醇,每次贴敷30~40 min,每天1次,连续1周。
1.2.2.2 耳穴贴压
1)耳穴选择。确定AMI病人预防胃肠症状的耳穴贴压穴位有主穴5个、配穴3个,主穴包括皮质下、大小肠、心、直肠、三焦,配穴包括内分泌、交感穴、肺。2)贴压操作。护理人员手持探棒确定上述贴压耳穴位置并标记,采用75%的医用乙醇对上述耳穴实施清洁、消毒,取王不留行籽1粒,将其置于规格为0.8 cm×0.8 cm的方形胶布中心,并对准耳穴位置贴按,每个穴位每次按压1~3 min,控制按压力度为产生可承受范围内的酸胀感,每天按压3次,间隔1 d更换耳贴1次,两侧耳穴交替贴压,连续干预1周;耳穴贴压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或其他异常情况,则立即停止操作,并对贴压处皮肤实施清洁[8]。
1.3 观察指标
1)便秘、腹胀发生率。AMI病人常见胃肠道症状以腹胀、便秘为主,干预1周后,护理人员结合病人反馈情况,统计出现腹胀、便秘的病人例数,计算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即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病例数/总例数)×100%[9-10]。2)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护理人员从病人干预起始时间开始记录首次排便时间,通过查阅临床资料,统计病人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越短,则预防效果越好[11-12]。
1.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病人基础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发病至PCI术时间、置管路径等,根据问卷向病人提问,结合回答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指导病人核查问卷信息,如完全准确,则进行统计;问卷调查、信息录入过程均遵循双人核查原则,即一人执行操作,另一人监督操作过程,核查各处信息是否一致,并及时指正。
1.5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便秘、腹胀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便秘、腹胀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中医学将AMI病人胃肠道症状归因为燥热内结,津液不足、劳倦内伤、气机郁滞等,并提出了内、外治法,因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在临床得到良好推广应用。解晓云等[13-15]研究从中医角度对AMI胃肠道症状实施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AMI病人提出了相应中医护理措施,且结果显示,其治疗效果明显。本研究在AMI病人胃肠道症状预防中应用中医二联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胀、便秘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为[(23.94±4.68)h]、住院时间[(8.04±1.35)d]均较对照组[(26.43±3.59)h、(11.23±2.94)d]缩短(P<0.05)。心俞穴、巨阙穴、膻中穴、神门穴、内关穴5个穴位主管心功能,有宁心安神作用,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有顺气导滞效用,太冲穴、少海穴则是缓解情绪障碍的重要穴位,本研究采用远红外发射物质、基质进行贴敷,能产生一定波段的生物波,通过吸收、透射、反射形成“生物共振”效应,配合经络刺激能实现对相应穴位的有效干预,强化治疗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心功能恢复、缓解便秘腹胀的目的。金建芬等[16]针对PCI术病人实施穴位敷贴,干预穴位与本研究基本一致,所用敷贴相同,结果显示,观察组便秘、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肯定了穴位敷贴的疗效,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在AMI病人中应用耳穴贴压,其中大小肠有顺气导滞作用,三焦有促进运化效用,肺能改善大肠传导糟粕效用,直肠有消热利湿作用。通过对上述耳穴的刺激,能实现对疏泄的有效控制,确保升降有序,且通过对耳穴的刺激,能调节菌群环境,缓解排便难度,改善大便性状,降低便秘发生率。杜红艳[17]针对AMI便秘病人实施中药敷脐联合耳穴贴压,借助王不留行籽对脾、胃与便秘点等耳穴实施贴压,结果显示,病人便秘症状评分显著下降,且便秘症状好转率升高,证实了耳穴贴压在AMI便秘预防护理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AMI病人胃肠道症状预防中应用中医二联疗法能缓解病人腹胀、便秘症状,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