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界性高血压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3-09-22 03:00王天琳段锦龙姚魁武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发文患病率图谱

王天琳,段锦龙,姚魁武

临界性高血压(prehypertension,PHT),又称高血压前期,是指血压值在正常血压至确诊高血压之间,是血压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2]。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将高血压前期定义为18岁及以上成年人收缩压在120~139 mmHg或舒张压在80~89 mmHg[3]。目前,高血压前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重大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挑战[4-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35~74岁成年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总患病率为21.9%[6],血压(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的可能进展为高血压,且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群增加1倍以上[7]。临界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其引起的早期损害可能要早于获得高血压诊断[8]。高血压前期人群已存在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多种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9-10]。因此,提前控制血压的发展,对高血压以及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解临界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国内有关临界性高血压的文献进行数据归纳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与整理相关数据和可视化图谱来了解临界性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整体趋势[11],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数据来源。使用主题检索,检索关键词为“临界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正常血压高值”[12]。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语言限定为中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主题与临界性高血压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1)研究主题与临界性高血压无关;2)研究数据或文献信息不全者。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意见不一致时讨论解决,未能达成一致时由第3名研究者决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从各数据库导出,并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中,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学分析。再利用CiteSpace V6.1.R2软件对文献格式进行转换,随后针对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的绘制。

2 结 果

2.1 检索结果

检索各大数据库有关临界性高血压的主题文献共7 977篇,去重处理后剩余文献2 605篇,人工筛选后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2 071篇。详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及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发文量统计

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文献发表数量呈增长趋势。详见图2。

图2 文献发表统计图

2.2.2 文献作者

纳入文献发文量≥10篇的作者共有10位,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张立德,共发文26篇,详见表1。根据作者合作图谱可以看出,目前已存在初步的合作关系网络(见图3)。其中王建波、张立德、曲怡;张廷杰、刘雅、陈绘丽、刘敏、李海涛;刘桂岚、陶国高等,合作关系紧密,发文量也较多。但图中仍存在较多单独作者节点,与其他作者无合作关系。

表1 发文量≥10篇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

图3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2.2.3 发文机构

纳入文献的机构网络共线图可以反映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见图4),其中每个节点代表机构,共663个,连线数代表合作情况,共256条。整体来看,发文频率较高的为各省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且各机构间合作不算紧密。但同地区的医院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多,如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其相关研究所和附属医院等。

2.2.4 发文期刊

据统计,发文数量≥15篇的期刊有15种,发文数量排前3位的为《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以及《中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以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预防性期刊为主。详见表2。

表2 发文数量≥15篇的期刊分布 单位:篇

2.3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3.1 共现分析

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节点有670个、连线7 481条,密度为0.006 6。详见图5。对关键词进行去重和同义合并后按频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危险因素、患病率、收缩压、影响因素、心血管疾病、治未病、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高血压防治、靶器官损害等(见表3)。临界高血压与多种代谢类疾病以及靶器官损害相关,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有关本病的患病率、发病率等流行病学调查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这与临界性高血压的检查手段以及诊断标准关系密切。除此之外,本病的干预治疗有利尿剂和降压药等药品,同时健康管理和针刺等干预方式也受到了关注。

表3 关键词频数分布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2.3.2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反映一段特定时间内新兴的研究热点话题。根据关键词突现演变的分析来看(见表4),最早与临界性高血压相关的研究起始于“老年期”(1984—2001年)和“老年前期”(1987—2001年)。随后“治未病”(2014—2022年)、“针刺”(2015—2017年)、“电针”(2015—2017年)等中医概念和干预手法逐渐被提出。“基因芯片”(2016—2017年)也曾获得短暂关注。

表4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2.3.3 聚类分析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的关键词聚类图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关键词进行K均值聚类得出临界性高血压领域的关键词聚类表(见表5)及其可视化时间线图谱(见图6)。当平均轮廓值(S值)>0.5时可认为对应聚类是合理的,S值>0.7则对应聚类大概率可令人信服[13]。#3、#5、#8、#9等为2000年左右的早期聚类,多关注于老年期病人,治疗手段为利尿剂、降压药、阻滞剂,即氯沙坦、氨氯地平等常规西药。而近些年的聚类,如#2(2011年)、#7(2012年)则开始关注治未病、中医药、针刺等中医学概念和干预方式。研究指标也从收缩压扩大到内脂素、胆固醇等微观生化指标。

表5 关键词聚类表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3 讨 论

自2003年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将临界性高血压定义为一个新分类后,国内相关研究数量开始上升。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正常高值血压”一词[6]。根据可视化图谱来看,文献作者大都来自于各省市的医学院校以及其附属医院,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初步形成。发文机构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代表集中在北方,可能与南北方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地域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患病率差异有关。发文期刊多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杂志,关注于老年病和疾病的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群体相符合。关键词的聚类、共线和突现分析,可以反映临界性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由知识图谱可知临界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进行了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并通过对多个变量的统计来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与临界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14-15]。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性别、种族、年龄、生活习惯、生活地区都与临界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关[16]。通常情况下,我国成年男性的高血压前期发病率高于女性(25.7%与18.0%)。不同人种之间发病率也有差异,我国35~74岁成年人口高血压前期的总患病率为21.9%,低于美国人口的患病率[17]。我国成人临界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从成年后开始增长,持续到55岁后开始下降,美国人则持续到60岁才开始下降[16]。一项国内的统计调查表明,我国北方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高于南方(24.9%与20.0%)。与南方居住相比,北方居住是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北方高摄入量的膳食盐有关,同时也要考虑遗传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18]。

高血压前期常见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衰老、紧张压力、肥胖和腹部肥胖[19]。其中超重,尤其是肥胖,是中国成年人群高血压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20]。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工作时间增加,运动量减少,饮食再不加以节制,体重便会上升乃至超重。这也使得临界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在我国临界性高血压人群中,中青年占比较高[21],临界性高血压对其潜在影响巨大,科学有效的控制血压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界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血压值大小,通过传统的血压计测量即可以做出诊断。但由于临界性高血压病人前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不适,病人检查的主动性并不高,通常情况下只在体检时发现,本病的患病率可能因此而被低估。随着科技发展和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智能穿戴电子设备等,都可以日常监测血压,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本病的诊断效率。同时动态血压监测相较于门诊血压更为准确,避免了“白大衣效应”等特殊情况下的血压升高现象,也能更好地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的存在[22]。

根据关键词图谱可知,临界性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疾病相关。实际上临界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病理、生理涉及多个血管效应,主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水钠潴留及肾血管收缩等有关[23-24]。这些均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密切相关,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与之伴随的是一系列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如血管炎症、动脉硬化、左心结构和功能异常、尿酸增高等损害。由此可见,临界性高血压虽然还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可能已经造成了人体的亚临床病变或靶器官损害。

临界性高血压的血压指标尚未达到使用药物的标准,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临界性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并没有具体的干预策略。我国2020版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建议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尝试6~12个月的生活方式调节作为降低血压的一种措施[25],降压不达标再使用降压药物治疗[26]。Fuchs等[27]通过早期药物干预,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等,发现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病人症状,增加达到最佳血压的概率,但这些接受治疗的病人中,大部分病人治疗后血压仍处于正常高值水平或进展为高血压。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开始重视临界性高血压人群的防护,但是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干预策略,更多的是从生活方式入手[28]。

根据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其具有“病虽未成、已有征兆”的特点[29]。中医药治疗临界性高血压属于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具体呈现。临界性高血压的血压标准尚未达到药物使用标准,现代医学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已有多项实验验证,中药方剂、中成药、针刺、耳穴贴压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对临界性高血压的防治有一定效果[30-32],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同时改善机体状态,降低病人血压,改善三酰甘油水平和体质指数。在一级预防、减少危险因素、改善症状、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优势。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出发,以西医诊断早期发现高血压的临界状态、中医综合干预以延缓高血压的进程,发挥中西医结合疗效优势,重视临界性高血压人群的防护,将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前移,对高血压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临界性高血压概念的确定,领域内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数量逐渐增加。当前有关临界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研究是领域内研究热点。由于未达到使用药物的标准,目前临界性高血压的主要干预措施为生活方式干预,以防治、预防为主,控制血压升高,缓解病人症状。中医药治疗的“治未病”思想与临界性高血压防治思路相一致,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目前临床上仍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控制临界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否可以提前使用药物以及相应的药物剂量、各种干预措施之间如何更好配合来控制血压水平,等等。

猜你喜欢
发文患病率图谱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