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木,陈晓华,侯 伟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性学科,也是一门不断探索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启迪式学科,学科的知识架构形成于解决一系列城乡问题的探索之中[1],培养服务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科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关于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提升,既有研究主要从三方面探究,一是基于某一门课程开展实践环节教学研究,如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实践教学改革[2,3],居住区规划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思考[4],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5];二是不同办学背景条件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如资源环境与人文地理专业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研究[6-8],农林类院校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研究[9];理工科背景城乡规划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10,11];三是面对城镇化发展新形势、新需求的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改革,如面向存量时代的城乡规划实践教育改革等[12]。既有研究重点探究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特定课程及其体系建设与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研究以及面向社会新需求的实践教学研究,研究尚未全面构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通过构建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现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揭示实践教学质量现状特征与问题,提出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安徽建筑大学为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在多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大实践教学集群,即认识实践、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践。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基本贯穿教学始终,二~三年级实践课程主要依托专业理论课程开展,基本在7~8个学分,四年级规划相关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约为4~5个学分,五年级实践课程为生产实践和毕业实践共24 个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共63.5 学分占比为39.7%。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有层次多、类别全、比重高等特点,符合学科发展与时代要求。
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问题,难以发挥通过评价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综合目的。首先,评价体系逻辑不明确。现状的教学评价体系多采用网络评教系统,缺乏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以及学生个人偏好导致评价结果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其次,评价综合性不足。整个实践教学中,课题筹划、教学组织安排、实践拓展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缺乏综合性会降低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再次,评价结果难以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大部分高校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重要的依据,忽略评价的反馈效应,评价的结果无法反映课程教学方面的具体情况,难以为后期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对象是专业的课程群,研究涉及的课程教学的内容、阶段以及教学主客体关系。城乡规划本科实践教学以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实践平台建设完备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合理性、近五年高质量实践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五个主要目标,设计多维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平台建设完备性是基础,管理体系合理性是关键,近五年高质量实践教学成果是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方面,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社会良好反馈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评判指标。将上述五个维度作为目标层,从教学体系到社会评价,能够全方面反映实践教学质量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各目标的因子指标,采取可量化方式进行测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先构建一个层次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为“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方案层为三级指标。在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上,选取15 名规划行业和高校教育的专家进行咨询,经过两轮咨询最终确定了10 个二级指标和20 个三级指标。根据熟悉程度、理论知识、参考资料、经验直觉、实践经验5个方面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赋值,结合统计频数得出专家两轮权威系数分别为0.828 和0.836(>0.70),说明权威性高程度较高,各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3,P<0.01,说明专家对各级指标一致性程度高,可纳入指标体系。参照Satty 标度[13]建立判断矩阵(表1),以一级指标为例,对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做数据化处理,最终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值依次为:课程体系(0.1411)、社 会 实 践(0.2181)、教 学 结 果(0.3718)、管理过程(0.1715)和平台建设(0.0975),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根据矩阵得出一致性检验系数CR 值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为检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研究数据。首先,根据李克特量表法对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0个三级指标形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赋值方法分为5 个层级,按照从小到大分别为“1(差)、2(较差)、3(中等)、4(良好)、5(优秀)”,统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操作。
研究调查对象为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及近3年毕业学生,随机抽取162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已被告知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问卷的匿名性和保密性。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2 份,有效问卷140 份,有效回收率86.4%。最终每个观测点得分采用平均法计算,得分采用加权累加法计算,90 以上优秀,80~89 良好,70~79中等,60~69较差,60以下很差(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等级标准)。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教学结果、管理过程以及平台建设的调查与评价,最终加权得分为10.77、19.21、33.80、13.59和6.43分,总体得分为83.79分(良好),其中教学结果调查与评价得分最高,平台建设得分最低(表2)。
表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分表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结果分析,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特征表现为: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教学结果91%达到优秀,社会实践88%达到良好接近优秀,课程体系与管理过程分别为76%和79%处于中等水平接近良好,平台建设66%相对其它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合实践质量现状特征和部分师生访谈的分析可知,目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1)专业实践教学在五个维度中平台建设短板明显,对整体评价结果影响较大;(2)课程体系和管理过程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学部门及教师在主观上重视实践教学成果,偏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其它方面建设。另一方面,近年来学生考研考公趋势逐年递增,生产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单位忽视实践平台建设。再者,外业现场实践教学的安全、管理等复杂因素,导致课题非真实化与教学非现场化等问题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研判,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总体良好,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管理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针对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城乡规划的学科公共实践属性决定了其实践课程体系的交叉特性,相比重点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师资条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大而全”的实践课程体系并不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的实际条件。首先,根据学生的实践认知发展特点,优化原有实践课程体系,将认知环节融入到理论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课题中来认知和解读城市空间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其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精简目前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识别+问题+方案”实践过程来整合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平台从课题来源、现实问题等方面对支撑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实践平台的数量、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情况,更需要注重实践平台在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类平台的实践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学校在开展联合教学和研究课题等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创造更多的校外教学指导条件,让学生在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要求中培养成才。
从过程管理、内容成果和质量评价三个方面制定专业实践管理手册。在过程管理方面,需要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表现,并及时在教学中作出反馈。在实践内容成果方面,判断成果是否符合专业要求是教学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需要明确相关技术要点、规范依据,此外,在内容成果的规范表述等方面同样需要作明确规定。在质量评价方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可根据各实践教学特点作具体规定。
专业高年级阶段的生产实践环节与学生各类考试时间的冲突情况客观存在,教学单位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探索“韧性”教学方式。可将生产实践分阶段灵活地安排在高年级假期完成。指导教师在选题与调查等教学环节方面,可通过实践平台发现新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云地图等信息技术进行“非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此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丰富实践课题类型。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通过课程体系、平台建设、管理过程、教学成果、社会实践五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0 个三级指标,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证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突出等优点,既能够全面指导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能够评估实践教学及其改革措施的绩效,具有直观量化和可操作性,成为提升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学单位、专业师生和实践平台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建立量化评价机制,判断教学效果,从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达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