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结构方向与机制调整

2023-09-22 21:02上海虞卫东
现代企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碳产业结构转型

□ 上海 虞卫东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我国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方向优化转型初具成效。但面对全球资源价格提高、信息化与技术进步加快,以及劳动力成本加大等现实挑战,我国需继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愿景的牵引下,通过找准路径,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系统转型,探索既能保持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强力减排的清洁低碳发展模式,既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中掌握主动权。

一、“双碳”目标下的宏观产业结构方向

工业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也是提升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必须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减碳压力将倒逼产业转型和升级,并刺激绿色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为了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都将带动产业技术的进一步改造与创新。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挥技术、信息、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初步形成健全高效的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能源产业的成本竞争力也在不断凸显。这些优势将为长期视野下经济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依托。通过推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供给侧的广泛应用,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用能体系,并逐步提高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各领域中的电气化水平。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等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工业部门加速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生产与生活并举。

农业生产与发展对“固碳”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实现“双碳”目标将成为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在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降低农业生产能耗、运输能耗与农产品的储存能耗,提升农业提供减排增汇服务的经济回报收益,构建低碳农业价值的实现机制与路径,能够有效激发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支持低碳发展的主动性。

未来的基建发展重点将是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将投资可再生能源等零碳领域、绿色和高能效城镇化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终端用能电气化作为中国绿色复苏的优先选项。这些领域的建设不仅能够刺激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能满足清洁能源应用与输送需求,构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闭环。

二、“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双碳”目标愿景将给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应针对这些挑战精准施策,形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1.做好“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经济社会全局,对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开展针对“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战略与路径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综合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民生。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人民群众对产业转型乃至实现“双碳”目标产生怀疑。制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规划必须以国家的能源需求和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以保障相对稳定的能源供应为前提,以为企业和人民提供成本可承受的清洁能源为目标。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不应在短期内通过激进的行动和方式来实现,而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从增量替代到存量替代再到全面转型分步走的方式逐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最终实现“双碳”目标。

2.针对“双碳”目标,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通过创新低碳转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价值引导,通过激励机制放大低碳转型的正面效应,解决产业、企业成本提高问题,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减碳转型行动获得合理收益,倒逼碳密集型产业加速退出。加快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供需双向调节,抑制不理性的涨价预期。消除新能源在同传统化石能源竞争时所面临的制度性价格壁垒,促进因技术进步实现的能源价格下降尽快体现在市场价格体系中。针对转型面临的周期性资源要素价格上涨问题,通过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来尽可能平抑价格,减轻对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成本冲击。稳定其他与减碳关系不是非常紧密的消费品的市场价格,避免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成影响人民生活的通货膨胀。

3.坚决控制高耗能项目的盲目扩张,坚持以“双碳”目标统领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在疫情缓解后经济亟待复苏的现实压力下,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定力,严格控制煤电、煤化工、钢铁、炼化等碳密集型行业的新增产能,以碳排放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指导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新产业准入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具有灵活性、稳健性和抗风险性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调峰和储能设施,构建成本合理的多能互补系统。

4.建立健全支持“双碳”目标的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向低碳方向倾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或将创造超百亿元的低碳投资需求,需要绿色金融体系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为了解决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中的投融资问题,我国已开始积极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制度创新。应继续针对减碳项目的特点,加快相关投融资项目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体系、地方试点体系构建,既要支持纯绿的低碳产业发展,也要支持传统产业向节能减排和减碳方向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鼓励高碳行业提前谋求转型,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转型造成的金融风险。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应未雨绸缪研究应对策略,通过业务和技术转型降低相应的资金搁浅风险和金融风险。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业务,实现高效率减排。探索绿色金融新渠道和方式,鼓励企业通过主动转向,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三、“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1.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的投资,120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60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少会形成40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至少也需要50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150万亿之巨,在未来40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少形成3—4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2.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例如钢铁行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2019年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15.8亿吨标准煤,可减少碳排放约39亿吨。三是循环回收,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例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治理生态化。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AR/VR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业新动能。

猜你喜欢
双碳产业结构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沣芝转型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