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荣
《当代国际法上自决权的新发展》
赵理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民族自决权的确立,是国际法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联合国成立后,民族自决原则在《联合国宪章》《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国际法原则宣言》等重要国际法律文书得到确认,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民族自决原则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非殖民化运动的法理依据,极大鼓舞了各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随着1966年两大公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结与生效,民族自决权亦正式成为一项国际公认的集体人权。
然而,在20世纪后半期的非殖民化进程中,“民族自决”和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之间的法理冲突愈演愈烈,这使得有人将“自决”视为释放灾厄的“潘多拉魔盒”。
国际法青年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赵理智撰写的专著《当代国际法上自决权的新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23年版)从自决权的权利主体、国际人权条约机构的实践、经典案例等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际法上“自决”原则与自决权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实践对当代国际法造成的影响与隐忧。本书认为,当代国际法中自决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非殖民化运动基本告一段落后,国际法学界针对“外部自决权”与“内部自决权”两分法的争论方兴未艾。前者是指殖民地人民或受压迫人民通过民族解放运动成立新独立国家的权利,后者则强调一国内部人民面对本国公权力自主决定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权利。后者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他种类人权(如少数者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对自决体系的渗透。这种渗透在冷战结束后不少上述两大公约缔约国的报告中都得以体现。
第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的民族分离运动达到了小高潮。这波逆流不仅使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深受其苦,甚至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掀起了重大的政治风波。打着“自决”旗号的民族分离主义对事关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土完整原则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主张承认有限的、表面上不以破坏主权完整为目的的“内部自决权”(如“自治”“自主”等形式),认为这能起到规避领土分裂风险的作用,这也是冷战后“内部自决权”理论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一些人鼓吹 “救济性分离权”,主张国内部分社群的“内部自决权”在极端情况下可转化为“外部自决权”,公开为某些挑戰一国宪制安排的民族分离行为辩护。这一理论往往被“选择性适用”于国际地缘政治斗争前线(如科索沃等),极易沦为霸权主义甚至“新冷战”的话语工具。
第三,冷战后土著人民的权利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2007年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通过,标志着土著人民享有自决权在原则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由于该宣言明确将土著人民自决权行使的地理范围限定在相关群体所在国及其部族领地之内,这种自决权的行使方式明显有别于非殖民化语境下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四,非殖民化时期未决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西撒哈拉问题、查戈斯群岛主权争端等,仍将持续给国际和区域和平、安全与人权局势带来不确定因素,对当代国际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造成挑战。
作者认为,一方面,作为基本人权的民族自决权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存在不确定性,其内涵在后非殖民化时期也存在一定的延伸空间;但“分离权”绝不应成为后非殖民化时期自决权的应有之义。本书以严谨的论证表明,防止民族自决权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潘多拉魔盒”,就是坚决反对打着“自决”旗号公然从事破坏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这既是对各国核心利益的有力维护,也是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坚定捍卫,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之一。
1999年,作者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国际人权法学者白桂梅教授撰写的《国际法上的自决》一书就曾对民族自决问题有过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作者坦言,本书既是对前者的致敬,也是在此基础上“再稍微前进一小步”的尝试。相信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小步”的可贵:它不仅有助于中国国际法学界深化对民族自决问题的认识,而且对相关实务部门的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