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图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为峰会提供的官方用车。
早在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1885年)的半个世纪之前,人类就开始探索以蓄电池为能源装置的纯电动汽车,但因动力电池面临技术瓶颈以及石油炼化和全球燃料贸易网络的快速发展,此后汽车工业发展转向了传统汽车领域。近年来,由于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被打破。当前,全球加快绿色转型,伴随着各国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期限的日渐临近,汽车动力来源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明显提速。不仅发达经济体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日益高涨,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亮眼,呈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占汽车总出口量的21.8%。2023年1至6月,中国出口新能源车80万辆,同比增长105%。另据中国海关统计,2023年1至6月,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达70.8万辆,出口额合计达163.2亿美元。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Comtrade)数据库,2022年全球共有7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电动汽车,按照离岸价计算,总出口额为797.6亿美元。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中国、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捷克、法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其中,德国的电动汽车出口额最高,为264.6亿美元,占比33.2%;中国内地出口额位居第二,为200.9亿美元,占比25.2%;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出口额分别为8629.8万美元和4.6万美元。可见,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出口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与德国尚有差距。不过,与其他电动汽车出口国相比,中国市场份额优势还是较明显的,中国的份额比位列第三至第六名的国家的份额之和还要高,分别达到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汽车制造大国电动汽车出口额的4.6倍和9.1倍。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历史并不长,但近年来增长势头十分明显。根据Comtrade数据库,2017年到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额分别为1.1亿美元、1.3亿美元、4.4亿美元、15.8亿美元、86.0亿美元和200.9亿美元,六年增长约182倍,年均增速达到183.3%。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并非偶然。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由供给、需求和贸易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经过十几年的引导和鼓励,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基本形成了稳定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偏好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完成历史使命并于2022年底完全退出后,中国电动汽车的消费势头得到延续。中国放宽了汽车等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合资股比和合作伙伴数量等准入限制后,市场活力快速爆发。以理想、小鹏和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等外资电动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加速了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转型。电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供应能力继续加强。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78.8万辆,同比增长42.4%。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纯电动汽车产量环比增加,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洲和东南亚国家。2022年,有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电动汽车,按照到岸价计算,总进口额达782.8亿美元。电动汽车进口规模较大的国家仍是发达国家,进口额位列前十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英国、美国、挪威、法国、瑞典、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和瑞士。欧洲国家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其政策引导有密切关系。按照欧盟的全面减少碳排放法案,到2030年欧洲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将减少55%,乘用车的平均碳排放上限也将从2021年的每公里95克减少至2030年的每公里47.5克,届时不能达标的企业将被重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2030年欧洲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2035年后欧洲所有在售车型将可能全部需要实现零排放。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浪潮。2022年,土耳其、乌克兰、罗马尼亚、约旦、巴西、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纷纷加大对电动汽车的进口。
电动汽车发展得益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使用成本和难度的降低。虽然电动汽车所涉及的零部件数量显著少于传统汽车,但对相关产品供应链的要求却不是简化的关系。电动汽车生产厂商需要优化甚至创造新的供应链关系。例如,传感器和芯片在电动汽车制造中的使用数量要多得多。电动汽车的使用还需要包括充电桩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持。各国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私营资本也大量进入充电服务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能源补充方式的变化和各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同时出现,显著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和难度。在国际贸易治理领域,随着电动汽车贸易规模的增加以及相关国际规则的持续发展,该领域贸易和投资将被优化。
从目前的趋势看,未来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规模可能会超越德国,但也面临相关挑战。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和中国在电动汽车这一赛道的竞争还会延续,但市场容量不会只增不减。前些年中国电动汽车业在实践中率先积累下来的优势也并非不可超越,该领域各厂商开展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概率会发生。
产品的国际化往往对生产厂商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汽车这一高端消费品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低碳排放在欧洲市场不仅针对最终消费品,也将全面覆盖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为电动汽车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4S店以及二手车销售和保养支持等要求生产厂商或其零部件供应商建设本地化的服务网络。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要求更高。能否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当地监管要求的同时,做到资源回收和回收流程的盈利,将考验初涉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监管要求下,有效处理电动汽车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是电动汽车生产商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代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