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题材的探究与意象的解读

2023-09-21 05:44王桂芝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人面桃花文学作品题材

王桂芝

在我国,桃花不仅代表着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是极具历史韵味和文学韵味的象征性植物,因此被创作者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不同题材所展现出的桃花意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文章写作突出意境的特征,以桃花为代表的写作题材,大多数展现的都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是不同区域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以及创作者个人思想、感情价值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展现与无数文学家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价值,以及文章的品质格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关于桃花意象的呈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桃木和桃花做了充分利用,这也是桃花文学及其文化韵味诞生的基础条件,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以桃花代表美人、桃花发挥情感价值的历史开端。

专门展现桃花题材并咏叹桃花优雅美丽的诗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诗词中所描写的桃花更加偏重于桃花的生物属性,并且在诗词中,创作者也将桃花与女性美融合在一起,主要展现的是桃花的物色之美,这也让桃花成为美人和浪漫情怀的象征。唐朝时期,桃花的意境美展露无遗,此时不同的文学题材在对桃花描写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桃花的景观美和花色美,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桃花背后意象和情感价值的深度挖掘,无论是在审美的认知,还是在背后的艺术呈现价值方面,都能够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桃花形象。到了宋朝时期,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对于桃花的描写手法更加的成熟,并注重进一步探究桃花背后的花德。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不同的文体题材中赋予桃花的意象和情感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在古代的文体题材中,桃花形象与美丽女性、象征浪漫生命的形象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也在不同的时代特色下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涌现出了人面桃花、桃花与女性这样的经典雅作。本文立足于悠久的古代文化背景,针对桃花的题材表现形式及意象美感进行探究。

一、不同历史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桃花题材文学作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更是桃花题材作品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诞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针对桃花文学题材的创作,创作者大多关注桃花文学的审美自觉性,也涌现出了一批专门歌颂桃花且极具内外雅致性的代表作品。例如,傅玄的《桃赋》就展现了桃花的生物特性和美感,是这一时期桃花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通过对该作品深入探究,笔者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桃花的写作题材中,创作者更加关注桃花的生物美感,却并没有针对桃花背后的花卉独特审美展开探究。例如,《桃赋》中写道:“何兹树之独茂兮,条枝纷而丽闲。”在语言描述上,傅玄更加注重描写桃花树人体的美感,将桃花自身作为物质属性所展露出的美好表现无遗,但没有针对桃花背后蕴含的意境美进行深究。

(二)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运昌盛,涌现出了一大批独具特色和意境美的文学作品,诗作大家李白和杜甫是这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这一时期,针对桃花的描写,创作者更加关注桃花背后的意象。在不同文体题材中,桃花也被应用在了歌咏、诗词等方面。

唐朝的诗词突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局限性,其开放的国家体制让更多的创作者构建出了多样性的写作题材,文学百花齐放,更加个性化、细致化,此时的写作题材中所展现出的桃花美感更加丰富多元,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也极为深厚。因此,这一时期成了桃花文学作品史上极为耀眼的发展时期。

单纯从诗歌层面展开分析,在唐朝,仅是有关桃花的诗歌就超过了一千五百首,而涉及桃花的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也有将近百篇。杜甫所作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中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就展现出了桃花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将桃花与春意之间衔接在一起,也让桃花成为代表春天到来的优美形象,而其中采用的叠字和错落有致的描述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桃花的人格象征意义。

(三)宋朝时期

盛唐时期诗歌发展极度辉煌之后,宋朝时期的创作者开始更加着重对景物和景观背后意境和价值的挖掘,站在更加成熟的视角下,通过不同的文学题材展现了桃花的花德,同时也将他们对桃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渗透到了不同的诗词作品中。不仅如此,受到宋朝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在不同的写作题材中,关于桃花题材的意象作品数量猛增。但是,不同于唐朝时期对桃花形象的赞美,桃花在很多创作者眼中的位置逐步走向了下坡路。这主要源于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对文学界所带来的影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当下的文人骚客更加关注对高远情怀、个人抱负的追求,在描写桃花的题材中,不再注重桃花美妙的形态,而是将桃花的形象与其背后的品德、社会道义之间衔接在一起。因此,宋朝时期的桃花被很多创作者贬作俗物。比如,王安石在《咏梅》中这样写道:“只买夭桃艳杏栽。”邵雍的《人心》中也有“桃李不如松”一句。这样的描写方式,都让桃花的地位一落千丈。

二、中國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题材的意象探究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不同的文学题材中,创作者不仅将桃花看作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植物,还将主观世界的探索与客观存在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这也让桃花的审美表现形式别具匠心。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者经常用比兴和寄托的方式,利用桃花抒发情怀;而在唐朝及之后,创作者更加注重挖掘桃花背后的意志和花德。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均展现了桃花的文学艺术美感。

(一)红颜易逝的女性意象

在中国古代很多关于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创作者不仅站在物质审美的角度上描述了桃花优美的花姿花态,同时还赋予了桃花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特征,将桃花比作美人,也赋予了桃花女性的情感价值,尤其以女子春恨的意象出现得最为频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这样的描写,“念妾桃李片时妍”(江总《闺怨篇》)。这也让桃花生物学特征中花朵的凋零被赋予了新的意味,将桃花的生物学特征与红颜易逝这样的意象衔接在一起,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看到桃花就会联想到美人易逝、红颜短暂的情感。进入唐朝,更是有不少文学家采用绚丽的描写方式在描写桃花飘零代表女子春恨,又赋予了桃花别样的情怀。比如,在李煜的《蝶恋花》中,一句“桃李依依香暗度”就展现了他对青春一别的感怀。在《春思二首》其一中,贾至又采用“桃花历乱李花香”这样的描写方式,赋予了桃花短暂一别的落寞情怀,并借此描述了红颜过短、青春易逝的惋惜情怀。特别是在《桃花赋》中,皮日休又将桃花比作褒姒和息妫等,采用这种直接比喻和平铺直述的方式,将桃花的形象与历史、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采用浓墨重彩的描述方式展现了桃花不同的形态美感,并且也将桃花的生物学特征中的花期短暂和红颜薄命、红颜易逝的情怀有效衔接,在赋予桃花美人情感的价值上,又展现出桃花淡淡的落寞情怀。

(二)人面桃花的意象

人面桃花是中国古代不同桃花题材中所构建的经典语境和桃花形象。关于人面桃花的文学题材研究工作,其不仅涉及人面桃花背后的意象,还将人面桃花作为一种专门的写意方式用在今天的文章描写过程中。目前,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面桃花题材的描述及对人面桃花意境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参照唐代诗人崔護的《题都城南庄》中对桃花的描写方式,将人面与桃花以组合意象的方式渗透在诗歌中,不仅将桃花作为艳丽女性容颜表达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背后所想要描述的独特情感价值。这种描写手段并不是诗人直接对眼前真实情景的描写,而是在写景写花的过程中渗透了人文意蕴,将诗人对事物的欣赏、联想和各类情感价值融入其中。第二,在《本事诗》中,孟棨引用了《汉书·艺文志》中“本事”一词,在描写的过程中突出了情感价值,针对崔护诗歌中所谓的人面桃花情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孟棨还设计了极具趣味和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并且赋予桃花生机,展现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人物形态。这种描写方式兼具通俗性和娱乐性,通过经典桥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利用人面桃花展现了一种朦胧和浪漫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宋、明、清时期描写人面桃花的文学作品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桃花流水的意境

桃花流水文学寓意的构造,事实上是基于桃花的季节性景观逐渐延伸而来的,这种文学意象形式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桃花流水的意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如陆玑的《陆氏诗疏广要》中有韩诗注“今三月桃花水下”一句,通过将桃花与流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双向自然景观的组合应用手段,描述了独特的春天美景。随着时代变迁,桃花流水也被很多创作者比喻成了仙境,成为古代诗文中描写仙境的典型象征。因此,后续的很多文学题材中,也有古代文人经常采用桃花流水来表达一种求仙问道的审美意趣。例如,在繁荣昌盛的唐朝时期,追求人生的自由与浪漫,仙道并治的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也让桃花流水的意蕴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很多唐代文人的代表作中不仅描述了桃花流水所展现的春天美景,起到了抒发春日美景的点缀作用,还结合文人自身的联想,将桃花流水用在了衬托谪仙意境,表达脱离凡尘俗世上。例如,在《洞仙歌·寿稼轩》中,杨炎正通过“见桃花流水,别是春风”的描写方式,展现了桃花代表春季到来的意蕴特征。李白的《山中问答》则采用了桃花流水的另一种意蕴,通过“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描写手段,将桃花流水的意境与仙人、日月天地融合在一起,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李白对求仙问道和自由浪漫情怀的追索。

(四)桃花源的意境

考虑到我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国家治理方式,在集权性的治理手段下,很多文人墨客也由于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暗自神伤;但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面对坎坷的前路并没有忘却个人的精神情怀,而是开始将梦幻与现实融合起来,勇于追求梦幻世界中的精神意境。例如,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夹岸两侧的桃花林作为切入点,描绘了他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也展现出了他心中广阔的天地。《太平广记》中也有专门描述“武陵桃李原”的身影,这也进一步展现了桃花源神秘且代表自由的意境,更是为后代文学作品中利用桃花源抒情表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不仅展现了桃花的美感,还全方位地挖掘了桃花背后蕴藏的浪漫情怀,隐蔽地表达了自身的个人理想,通过桃花气氛的渲染将求仙问道和追索自由这两个方面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也让桃花源成了后人在诗文中描写梦幻之地和理想生活的经典意境。比如,李白《桃源》中的“只见桃花不见人”,张旭《桃花溪》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曹唐《题武陵洞五首》中的“莫使桃花闭洞门”等意境的描写,都化用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展现的意境美,并且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隐秘地表达了自身渴望归隐于秘境的情怀和追求。

综上所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词歌赋,但在这一时期,创作者更加偏重于桃花的生物学属性,不注重深度挖掘桃花背后所蕴含的品德和意志情感。唐朝之后,创作者将桃花的物色之美从多维度的审美角度展开描述,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在审美认知层面,都展现了桃花的生机盎然。进入宋朝,创作者对桃花的了解和认知站在更加成熟的视角下,更加关注桃花的花德以及背后蕴含的意志。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桃花的审美意境和象征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桃花不仅能够代表美好的少女面庞和红颜易逝的意境情趣,也包括了一系列关于人面桃花、桃花流水等方面的文学内涵,这也为后续文学作品的应用和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人面桃花文学作品题材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人面桃花”与颜值无关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人面桃花相映红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