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3-09-21 01:42金云叶陈秀芳
护理与康复 2023年9期
关键词:萧山区康养残疾人

金云叶,陈秀芳

1.杭州市萧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1200;2.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浙江杭州 311200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5 000万残疾人和7 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有长期康养服务的需求[1]。因对机构托养不习惯、费用高、服务一般、入住难等原因,多数残疾人和老年人选择依托社区和居家康养,家属为其主要支持者,但家属通常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2]。残疾人多数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依赖他人照护生活,属于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弱者。根据萧山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平均每个家庭只有2.41人[3],且空巢化、独居化趋势明显,家庭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残疾人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矛盾的日益突出,更加凸显了社区康养的重要性。庞大的康养需求,需要相应的康复资源的建设与供应。本次调查从残疾人社区康养需求和供给现状入手,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为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2年度,萧山区共13个镇街,现有正常运行、配备专职或兼职康复医生或治疗师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23个,每个镇街至少1个,其中公立机构14个、公建民营5个、民营机构4个;残疾人36 661人,有康养需求的残疾人为21 013人。每个镇街按15%的抽样比率抽取持证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萧山区户籍1~4级的持证残疾人;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居住在托养机构的残疾人;人户分离的残疾人。实际纳入残疾人5 426人,占全区残疾人总数的14.80%。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根据《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居家医疗服务参考项目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表》的内容,分析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相关测度指标,自行设计康养需求调查表及康养服务供给调查表,并经调研小组反复讨论及专家指导、审核,确保调查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康养需求调查表由2部分组成:残疾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婚姻、居住情况、自理能力及是否需要康养服务等;服务需求包括基本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护理、生活照护、辅具器具、心理服务等6大类共39项内容,服务需求分需要、不需要2个等级。康养服务供给调查表由2部分组成:社区康养站基本情况包括康复站名称、面积、康复设施配备(备注具体名称)、专技人员配备(备注类别、数量、学历、职称等)等;服务供给情况同康养需求调查表中服务需求内容共6大类39项,分有、无2个等级。根据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服务残疾人情况统计。

1.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萧山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各镇街残疾人联合会配合实施,遵循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原则。调查者经统一培训,明确调查内容及方法,深入残疾人家庭向残疾人说明调查目的,采用康养需求调查表,面对面向残疾人发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智力障碍或完全不能自理者由照顾者代为填写。本研究向残疾人发放调查问卷5 426份,回收5 426份,有效问卷5 361份,有效率98.80%。康养服务供给调查,对全区23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的机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问卷23份,有效率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残疾人一般资料

本次共调查残疾人5 361人,其中<17岁71人、18~59岁2 122人、60岁及以上3 168人;残疾等级1~2级(重度残疾)1 723人,3~4级3 638人;已婚4 082人,未婚或其他1 279人;与家人同住的4 635人,独自居住的726人;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4 000元的2 663人,4 001~6 000元的1 792人,6 001元以上的906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1 302人,部分自理的2 225人,完全自理1 834人;有社区康养需求的3 125人,无社区康养需求2 236人。

2.2 社区康养需求情况

对有康养需求的3 125份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等,共有6 719项服务需求,平均每人2.15项。6大服务需求中基本医疗、康复训练、生活照护的需求人数最多,分别占76.32%、54.98%和52.86%。见表1。

表1 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需求分布(n=3 125)

2.3 社区康复站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23个社区康复站,康复场地面积80~100 m214家,101~150 m25家,150 m2以上4家;康复设施基本以萧山区残疾人联合会配送的基础性康复设施为主,如训练用阶梯、康复训练床、下肢功率车、磨砂板、电脑中频治疗仪、电针仪等,而康复评估、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设施缺乏,在调查中发现2个民营康复站的配置都比较完善,场地达1 000 m2左右,并配有智能化、信息化的康复设施及管理系统。康养专技人员共125人,分别为康复医生19人、康复治疗师33人、康复护士46人、针灸推拿师27人,除康复治疗师外,其余92名(占比73.60%)康养专技人员由基层医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社会招聘护理员35人,年龄40~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2.4 社区康养服务供给情况

调查显示,2022年度23个社区康复站共为5 326例残疾人提供10 025项康养服务,平均每人每年享受服务1.88项。全区有康养需求的残疾人为21 013人,实际服务覆盖率为25.35%。服务项目中康复训练及基本医疗最多,而居家护理和生活照护开展较少。见表2。

表2 社区康复站康复服务供给分布(n=5 326)

3 讨论

3.1 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需求及供给现状分析

3.1.1社区康养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有康养需求的残疾人占58.29%(3 125/5 361),涉及基本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护理、生活照护、辅助器具、心理服务等多方面,说明残疾人康养需求大且呈多样化。6大服务需求中基本医疗、康复训练、生活照护的需求人数最多,分别占76.32%、54.98%和52.86%,分析原因可能与残疾人身体状况差、慢性疾病多、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等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残疾人对社区康养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更加迫切,调查中60岁以上残疾人占59.09%(3 168/5 361),重度残疾人占32.14%(1 723/5 361),而且年龄越大、残疾程度越重,自理能力就越差,社区康养的需求越高[4]。全区现享有康养服务的残疾人是5 326人,占有康养需求残疾人总数的25.35%,且提供的服务以康复训练、基本医疗为主,服务内容单一,康复设施简单,运动、作业、言语、认知等康复训练及居家护理、生活照护、心理疏导等服务未能很好开展,特别是针对社区重度残疾人的照护服务短缺,不能满足社区残疾人的康养需求。这说明社区康养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3.1.2社区康养技术和服务人才短缺

调查发现,73.60%(92/125)的康养专技人员由基层医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缺乏康复知识和常用的社区康复技术;护理员基本为社会人员直接招聘上岗,且年龄在40~60岁,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护理及照护知识,说明康养服务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不强。2022年度,萧山区现有持证残疾人36 661人,有康养需求的残疾人数为21 013人,而专职和兼职康养专业人员只有160人,服务结构比为132∶1,在数量上及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缺口。

3.1.3康养服务投入不足

社区康复站大多场地简陋、面积小,80~100 m2的占60.87%(14/23);康复设备单一,多数为最基础的运动及作业、理疗设备。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现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政府的建设投入(康复设施基本以萧山区残疾人联合会配送),调查发现社区康养供给项目中基本医疗及康复训练服务最多,原因可能是萧山区残疾人联合会与萧山区卫生健康局合作,将社区康复与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有关,但其他项目供给较少,可能与医疗保险中涉及社区康养可报销的内容少有关,且残疾人更是经济困难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4 000元的占49.67%(2 663/5 361)。上述原因导致各康复机构及社会力量缺乏参与服务的意愿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康养服务投入不足。

3.2 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对策

3.2.1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体系

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是一项新的服务模式,尚缺乏成型、有效的专业服务参考体系。建立残疾人康养服务体系,要明确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的内涵、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和供给方式;明确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准入标准,包括服务场地、康养设施、人员配备等要求;明确政府对社区康养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为康养服务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实现路径。

3.2.2推进社区康养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

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5],积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服务供给。一是政府牵头,部门合作,整合区卫生健康局、区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局等的政策、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资源,统一制定社区康养基本服务制度和补助政策,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社区康复的资金投入。面对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医、康、养模式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服务途径,尽快将我国的社区康复服务整合到公共卫生或医疗保障体系中,降低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经济成本[6]。二是放开康养服务市场,拓宽社区康复发展筹资渠道[7],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优质的民营康复机构和社会力量,对解决残疾人社区康养服务是一项重要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加强引领,培训示范机构,构建灵活、互补、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政府部门加强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考核,包括社区康复效果和康复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估、满意度测评等,保障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3.2.3加快推进社区康养服务数字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目标人群、服务供给者及智能设备进行有效连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8]。建设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护、辅具服务、心理健康等相衔接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康养服务体系,是提高社区康养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社区康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3.2.4加强社区康养服务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开展社区康养服务的有效保障。缺乏康复人才培养的体系,康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是制约社区康复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通过挖掘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合理构建人才梯队,加强理论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9];以短期进修、参加康复培训班等形式加强社区康复人员康养技能的强化培训,并将培训覆盖到民办康养机构,使其尽快掌握简单实用的基本康复技能;政府组织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在高校设置社区康复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社会支持对残疾人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建立社区康养志愿者队伍,就近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提高社区康复专业人员待遇和福利,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和提升空间,减少人才队伍流失,以促进社区康养服务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萧山区康养残疾人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鸟岛游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萧山区:持续推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