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煌
摘 要: 文章主要探讨了幼小衔接阶段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由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容易出现不适应、学习疏漏和焦虑情绪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家园合作,建立良好的教育沟通平台,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二是重视启蒙教育,提前介入幼小衔接过程,加强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减少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数据,得出上述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解决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幼小衔接;微观系统;适应性问题;学习疏漏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3)36-0007-06
一、 引言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不仅涉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变化,更是教育思想、任务和角色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微观系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适应性问题、学习疏漏和焦虑情绪等,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微观系统的适应性和健康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将就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 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一)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的定义
在教育研究领域,微观系统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关注的是小型、具体的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这个概念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子系统,包括学校、班级、课程、项目等。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幼小衔接子系统,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的、相对封闭的子系统,其中包含有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生、来自两个阶段的教师以及家长等多种参与者。对于微观系统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学生需要从幼儿园中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中脱身,进入小学中更为正规、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这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积极协助学生进行转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另外,由于这个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联系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利用好内部的资源,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幼小衔接中的微观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相对封闭属性的教育子系统,其更为特殊的在于这个系统内部所存在的结构和互动机制。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是一个从舒适到高压的转型过程,而教师和家长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和辅助学生的成长。同时,由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性质,微观系统不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能量,还要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系统形成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的主要特点
幼儿园和小学采用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任务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学生在过渡期可能会出现适应性问题和学习疏漏。第一,学生角色发生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需要承担严格的学习任务,并且需要加强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第二,家园作用发生变化。在幼儿园时,家长扮演着主要的监护和教育角色,但到小学时,他们的作用逐渐转变为监管和协助学校教育,这也会对学生的适应性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第三,个体差异增加。由于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幼小衔接期间,需要针对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综上所述,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的特点包括学校环境差异、学生角色转换、家园作用转变和个体差异增加等方面,影响着学生的适应性和心理健康,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
三、 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衔接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
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教育内容的衔接是学生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衔接并不够紧密,存在许多的问题和挑战。第一,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理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幼儿园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通过游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而小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建立起知识体系。由于这两种教育理念有差异,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小学的课程内容难以衔接,给学生造成不适。第二,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游戏和探究展开,强调感性认识;而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知识体系建设展开,强调理性认识。因此,在教育内容衔接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也增加了学生的适应压力。第三,从任务安排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的任务安排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和社交能力;而小学任务比较严格,注重考试成绩和学业进步。因此,学生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会遇到较大的适应压力,可能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二)学前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上的不足
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学生进行了从学前教育到正式教育的转变。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特点,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甚至会造成他们的学习障碍。文章将简要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因此侧重于情感、品德、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并没有过多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诸如汉字、数字以及运算等。这种教育方式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变,就会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后发现基础知识上的不足,并且也会有劣势,无法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 其次,学前教育普遍采用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互动和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方法难以完全满足小学阶段的需求,在小学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由于幼儿在学前教育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认知和理解能力還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接受小学教育时,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和学习方法难易程度较高,容易出现学习困境。
(三)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过渡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理念不同,课程设置和任务安排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的水平越高,学生面临的问题就越少,反之则会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文章将探讨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有些教师可能基础扎实,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应对各种教育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经验,治疗不到位。因此,在学生进入小学教育时,他们会在教学中面临各种障碍。而这些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导致课程内容和进度上的不协调。有些教师为了保证班级进度,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压缩课程内容,把本应属于两个学期的课程容纳在一个学期,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造成学习疏漏、知识盲区等问题。而部分教师则可能因为掌握时点的不准确而导致进度过慢,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来自不同教师的评估标准不尽相同也是问题之一。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评估标准不同,在小学学习阶段,部分学生会出现在某些方面被忽略的情况,或者在某些方面被高估的情况。这种不同的评估方式很可能会产生抑制或挫败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家长衔接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衔接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有失偏颇;二是忽视了情感认知的发展。首先,家长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往往存在着陈旧的观念。他们往往强调学生必须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过渡期间忽略了适应性能力的培养。这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部分幼小衔接的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幼儿情感认知的发展。在小班阶段,学生的社交和自我意识起步,家长和教师也更注重情感培育、行为规范等任务。但是到了小学一年级后,这些任务往往被忽视。如果在此时不重视情感认知的发展,学生可能失去对社交和情感的正常认识,从而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四、 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衔接的对策
(一)更新衔接教育理念,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更新衔接教育理念,重视幼小衔接的全面和谐,并加强幼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能力和丰富衔接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小衔接观,幼儿园和小学是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幼小衔接时,我们应该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小衔接观。这意味着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能力、情感认知、社交技能等方面,避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衔接和考试成绩。同时,也要注意跨年级间的“渐进性”,使学生在逐步适应正式的教育模式之前获得充分的准备。加强学生对幼小衔接的认知能力,在幼儿园大班时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幼小衔接和小学的相关情况,使其明白自己即将面临的变化并做好心理准备。这有助于学生在衔接过程中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期望和需要,并能够适应新环境。丰富学生衔接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幼小衔接并不仅仅涉及知识技能的衔接,社交技能、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进行幼小衔接时,我们应该多元化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开发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潜力,并为学生提供多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总之,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幼小衔接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和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积极落实相关策略和措施,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平稳过渡提供全面保障。
(二)建立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衔接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可以建立幼小衔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语言,加强幼儿园阶段的口语表达、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巧;第二,数学,注重数学概念与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方法;第三,社会科学,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世界,了解社会文化,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各类能力;第四,科学,加强科学实践探究,鼓励学生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健康与生命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衔接课程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过渡期顺利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在实施衔接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适合幼小儿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教学、实践操作、启发式讨论等。第二,教师培养和支持。为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之间的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并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使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第三,家校沟通。加强家长、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过渡期中的表现和需要,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上述对策,可以有效地实现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衔接,为学生顺利迈入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学前教育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衔接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需要通过加强学前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化早期语言教育,教学生正确发音、拓展词汇、学习简单的语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注重数学概念和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字的大小、形状、数量、顺序等基本数学概念;第三,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第四,注重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第五,加强家长参与,在幼儿园教育中,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联性,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以上措施,学生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进入小學阶段打下基础。同时,在实施措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在愉悦积极的氛围中快速稳定地成长。
(四)打造“贯通型”教师队伍,提高幼小教师衔接素养
为了打造“贯通型”教师队伍,提高幼小教师衔接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教师培训中心,提升教师衔接方面的理论水平,建立教师培训中心,专门针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形式来学习幼小衔接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衔接能力。第二,搭建互动平台,增强教师衔接的实践能力,搭建幼小衔接教师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智慧教室实践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衔接能力。第三,增强教师科研水平,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鼓励教师参加科研项目,钻研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通过科研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同时也能将理论知识实践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衔接质量。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幼小教师对衔接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创新、科研成果分享等方面的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打造具有“贯通型”特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促进幼儿与小学之间的顺畅衔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五)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减少应试教育
加强美育、体育、音乐、绘画等非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激发他们对生活、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兴趣与好奇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小学入学考试等应试环节,以遏制过度竞争和压力。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表彰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行为,如树立红领巾、班级星级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六)促进家、幼、小互动,增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力
为了促进家、幼、小互动,增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情况以及针对衔接问题的介绍和建议,同时也让家长与幼教和小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有效的合力。第二,实行家访与问卷调查。通过家访或者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家庭背景、学生的兴趣特长、适应性情况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幼兒园和小学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第三,开办“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办“幼小衔接家长专栏”,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等,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不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不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其中。这些主题活动可以是幼儿园和小学联合开展,也可以是单独进行。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生活、学习情况,增进沟通交流。第五,推行“家长开放日”制度。推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身感受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状态,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家长也可以向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意见反馈,帮助幼儿园和小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六,实行幼小动态交流机制。建立幼小动态交流机制,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响应和解决相关问题,最终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家、幼、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幼小衔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加强家、幼、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和互相融合的成长环境。
(七)评估与跟踪幼儿园大班衔接一年级之后的学习情况
首先,设立评估机制。建立幼儿园和小学衔接教育的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历程、教育过程、反馈意见等。其次考核方式多元化。针对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一年级阶段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考试。最后定期评价。在小学一年级之后,定期了解幼儿园衔接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注意家长参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合理看待学生成绩,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五、 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衔接的案例分析
(一)合作机构共建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某市的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共同建立了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这两所学校合作机构,由各自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确立了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之间的衔接课程目标和方案。具体来说,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能力提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将针对语音、听力、口语和认读等要素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在入学后顺利完成语言衔接。第二,数学能力培养。引导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理解数字概念、算数、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实现排序、比较大小等基础数学技能的掌握。第三,社交能力培养。阶段性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认知社交行为规则,引导小学一年级正确认识身体表达、情绪控制、沟通技巧等,以及礼仪、公德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涵养。第四,体育、音乐、美术综合素质提高。小学一年级将在幼儿园大班所学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等。第五,健康与安全教育。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将共同关注健康与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和健康知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与行动能力。通过幼小衔接计划,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促进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之间的顺畅过渡,从而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这个案例也给我们启示,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幼小衔接教学模式
某市的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共同构建了以兴趣为导向的幼小衔接教学模式。他们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通过定期互动、交流会议等方式,确立了幼儿园大班与一年级之间的衔接教育目标和方案。该教学模式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家长的反馈,及时了解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结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开展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教学。第二,给予学生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幼儿园大班里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在小学一年级选择美术课;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选择体育课。第三,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幼儿园大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为幼儿园大班学生提供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第四,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环境,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逐步适应小学环境,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将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该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增强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
(三)创新评价制度,实现幼小衔接信息化管理
某市的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通过协作合作搭建了一个信息化系统,以实现幼小衔接课程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他们创新了教育评价制度,将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间的衔接教育考核纳入其中,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幼小衔接课程管理进行优化。该教育评价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核内容明确,根据每年的教学计划,在幼兒园大班阶段确定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点,制订出精细化的考核标准和具体考核内容,以保证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衔接课程管理质量的一致性。第二,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传统的笔试、口试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综合测评、小组合作等。这样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社交能力等方面,为幼小衔接课程管理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第三,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如App、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收集幼小衔接课程管理数据和学生评价反馈信息,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分析和报告输出。这样可以实现教育数据的高效、精准、全面、可持续管理。追求差异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的情境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中尽享成长的快乐。通过以上措施,该幼儿园和小学成功实现了幼小衔接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与优化。他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幼小衔接课程管理自动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幼小衔接课程管理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结论
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细致、有计划和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师培训、评价制度等方面。通过以上对策,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微观系统问题,为学生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风,刘婷.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9(11):6-7.
[2]谢佩珊.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61-62.
[3]郭鹏.幼小衔接教育中微观系统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5-26.
[4]彭言勇.幼小衔接教育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湖南体育科技,2020,36(5):74-76.
[5]杨凡,王思蕾.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2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