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3-09-21 03:16薛晨潇
天津教育·中 2023年8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音乐

薛晨潇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任务要求下,需要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德育。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既要注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也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音乐的德育优势发挥出来,完成音乐德育课堂的构建,助力学生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论述了构建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可行策略。

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就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需要各阶段课程在展开教学改革时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能否良好地开展德育,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和品行习惯的养成。而音乐课堂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良好融入其中,积极构建德育课堂,则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成效,助力学生成长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和热爱祖国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构建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必要性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此时期将初步形成价值观念。做好此时期的德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这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在立德树人背景,小学各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与创新德育渗透方式,以增强小学德育成效,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小学音乐在德育方面无疑有着天然优势,一方面,音乐课程的内容设计留给教师的发挥空间较大。当前小学诸多课程都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此一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便会面临一些阻碍,但音乐课程本身就具有较为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提供给教师相对较多的发挥余地和空间,从而良好地渗透德育。另一方面,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明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能够极强地感染学生,教师着手德育课堂的搭建,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德育内容的形成,从而在完成预期音乐教学目标时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小学音乐德育课堂构建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尽管我国较早便提出了立德树人,但以往受升学率与家长期盼双重压力的影响,小学音乐并未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受到重视,因此,许多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未注重融入德育内容。随着“双减”的落地,以及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小学音乐已然成为小学不可或缺的学科,更多教师开始关注音乐的德育功能。实际上,德育与美育的关联性极强,两者能够展开同步教育。许多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内都蕴藏宝贵的德育资源,如创作者对理想、人生、美好生活等的期望和追求。故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时刻秉承开放性原则,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挣脱陈旧观念的束缚,促使德育与美育完美融合。

(二)主体性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更多教师意识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自身的认知系统,实现新知识的获取和消化,同时以此为基础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有效整合知识。建构主义也明确强调,教师需要转变课堂上的身份,扮演好组织者、聆听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主体性,使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所以,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构建需要在保证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式渗透德育,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更好地内化德育知识。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展示歌曲背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现行各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较多的革命歌曲,教师为学生介绍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使学生对革命歌曲形成深刻体会,同时回到当时的背景去分析和演唱歌曲,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增强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能够为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升华学生的道德思想是本课重要的情感目标。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为学生介绍了作品创作背景,鼓励学生就自身了解到的近代史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带领学生观看近代史发展历程,帮助其了解国歌诞生的时代背景。同时,通过讲述革命战士的故事,使学生对当前幸福生活的不易拥有深刻体会,更深刻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德育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关键,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家国情怀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民族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更好地感受时代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育人价值。

(二)在歌唱中育德,唤起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学习音乐最主要的方式便是歌唱。小学生通过歌唱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明晰自身的音准,对音的快慢、强弱、高低等拥有感性认知。将德育良好地融入歌唱,无疑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有效举措。在歌唱中育德,既有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良好激发,也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从而在学好音乐作品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开展歌唱教学时,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的歌唱本能,使学生通过歌声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不仅是社会性的情感,也是自然性的情感,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具有更多的品质与内核,教师就需要将德育相关内容渗透进歌唱中。

以“妈妈的歌”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大树妈妈》《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爱妈妈”的主题,尝试融入“母爱”此种兼具社会性与自然性的情感,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母爱,如“情景剧表演”“歌唱妈妈”“讲述妈妈的故事”等。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实生活中母亲关怀我们的多个瞬间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深受感动,在歌唱时,很多学生的歌声中都蕴含着感动、感激、感恩之情,倾情投入,甚至个别学生感动到落泪。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鼓励学生生动再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亲情故事,由于之前学生的心弦已然被歌声拨动,所以在表演情景剧时,能够惟妙惟肖地演绎表情和动作。借助表演情景剧和歌唱的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现对妈妈的感激和尊敬之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是可以深入学生灵魂的德育。

(三)善用民族音乐,调动学生的正向情绪

民族音乐能够凸显相应区域内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拥有浓厚的民俗气质与独特的地方特征,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风格,同时许多民族音乐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对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挖掘课本内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点,使之成为开展音乐德育的宝贵资源。将民族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学,能够实现小学音乐德育模式的创新,良好地发挥地方音乐素材的功效,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以《杨柳青》的教学为例,该曲目具有极强的地方文化特色,属于十分经典的民族歌曲,抒发了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鉴赏这一曲目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再现了农户田间劳作的画面,画面中朴实勤恳的农民一边演唱、一边劳作,似乎劳动并不会让他们感到疲倦,只想到丰收后的喜悦。在信息技术的生动呈现下,学生既能见识到江南风韵的秀美,也能了解吴侬软语的特点与扬州的民俗文化。其次,在解读歌词时,教师引入扬州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构建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民俗民风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爱家乡、回报家乡、热爱祖国的正向情绪,对其行动表现与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此种无痕渗入的德育能够避免因为德育理论知识空洞无物,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牧歌》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聆听音乐,那么学生很难领略到蒙古的民族风情与草原风景。对此,教师先播放蒙古草原的一些风景图片和短视频,如“牧民”“羊群”“白云”“蓝天”等草原关键要素,旨在视觉的强烈刺激下,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饱览蒙古的独有风光,也能够油然而生强烈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德育。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歌唱,呈现蒙古歌曲粗犷的风格,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马头琴”“挤奶员舞”“驯马舞”“马刀舞”“筷子舞”等相关器乐与舞蹈。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使学生领略、感受和体验蒙古人民对生活、对家乡、对草原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从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自觉弘扬多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四)展开个性编创,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教师带领学生展开个性编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技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音乐的诞生源自人们想要记录生活的心理,因此小学生同样能够借助音乐记录生活,将那些令自己难忘和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使其积极地拥抱生活,这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身心的健全和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展开个性编创,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技能,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学会利用音乐记录和享受生活,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和抒发。

例如,在教学《我的编创(丰收舞)》时,教师就借助个性编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会尊重劳动者,通过合理想象农民劳动的动作编创舞蹈,培养学生良好的創造力。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分享,并模仿一些种植动作,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桌子搬到教室两边,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模仿相关动作。学生进行模仿时,教师要发挥激励的作用,及时评价和表扬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结束模仿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编创歌曲旋律。在学生编创时,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切忌过多介入,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最后,编创完成后,教师要求各组展示作品,并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如此一来,丰富了音乐课堂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个性编创,如鼓励学生在编创中融入自身擅长的舞蹈元素和乐器等,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进而爱上音乐、爱上生活,这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而言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五)革新评价方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任务要求下需要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而要想保证德育成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就必须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就小学音乐而言,以往教学评价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譬如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鉴赏力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但是针对音乐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表现以及表现出的德育素质、情感态度等,则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评价要求,由此可见小学音乐课堂德育考核指标不明确,如此一来无法最大程度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直接影响良好德育教育成效的获取。故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中有关德育素质方面的比重应进一步增加,完成明确评价标准与实施要求的制定,更多关注音乐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艺术修养、文化情感、团队精神、交际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德育能力,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元方式,将学生的德育素质潜能更大程度挖掘出来。譬如,在教学《彼得与狼》时,教师既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譬如团队精神、集体意识、思维偏好、行为习惯和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等,也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感悟力与音乐鉴赏力,譬如是否能够理解其中的哲理故事、正确认识音乐作品等。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才可使学生德育素质潜能得到良好激发,从而使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四、结语

小学音乐具有天然的德育优势,小学音乐德育课堂的构建便是将音乐作为精神育德、艺术育人的重要媒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音乐与德育的关系,采取多种可行的方式,在课堂上融入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完成德育课堂的构建,从而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德育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音乐
“严以修身”先立德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