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艺术化”的审美意涵与现实意义

2023-09-21 06:30:04梁晓萍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梁晓萍,王 楠

融合了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人生艺术化”理论是朱光潜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既体现了朱光潜对现实的深度关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彰显出他对理想人生的深刻探索与不懈追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大力提倡通过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造道路实现“人生艺术化”,从而改造国民弊病,教育并培养合格青年,为青年人寻找心灵的旨归。“人生艺术化”主张超越功利得失,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后工业时代愈加凸显出其重要价值。那么,什么是“人生艺术化”?朱光潜何以要提倡“人生艺术化”?最终又如何实现“人生艺术化”呢?这些都将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一、免俗、尽性与超越:“人生艺术化”的内涵

“人生艺术化”将人生与艺术品相类比,主张把人生看作是一个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其思想的核心是对 “人”自身的深层关切,推崇以鉴赏艺术的无功利状态面对生活,跳出实际生活中利益得失对人的束缚,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进行一种对生活的无功利观照,以超越功利的视角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免俗、尽性与自然、自由与超越三重境界。

“人生艺术化”的第一重境界为 “免俗”。“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得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做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①朱光潜.谈美[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46.在朱光潜看来,“俗”就是汲汲于饮食男女的物质享受、沉浮于名利得失的世俗习气。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便在于人不仅仅关注单纯的物质享受,更拥有着“美”的精神追求。而积聚了太多的“俗”就会使得人心变坏,在青年身上便体现为普遍存在着的病态心理。因此, “人生艺术化”的实现必须要做到“免俗”。

“免俗就是免除青年人身上的世俗之气,从而具有优雅的、富于开放的精神气质。这个是针对世俗之人的功利主义来的。”①张玉.免俗·尽性·心灵的享受——论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三个层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2):48.“免俗”是“人生艺术化”的重要思想内核,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个是“绝我不绝世”;第二个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②朱光潜.谈美[M]//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8.。二者都流露出朱光潜对现实的关注。 “绝我不绝世”包含着“绝我”和“不绝世”两个层次,两者同时兼具,彼此呼应。在实际生活中,利益密密麻麻地织起了一张大网,禁锢着每一个人,艺术则为人心开辟了一个另外的空间,为人的超越性的实现提供可能。在这个空间中,人可以免受利益这样的世俗之气的侵害,真正解放身心,将与利益相关的一切痛苦喜乐全部除尽。另一方面,“绝我”并非不管世间事而只是沉浸于自由的艺术空间, “绝我”的同时要求“不绝世”。人生活在尘世之中,必然会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不绝世”要求人们用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实际生活和利益关系,怀着更加高远的志向与精神去积极地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伟业,志存高远而有所作为。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关键在于进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即将人对利害关系的计较转变为无功利的艺术情感。一个人怀揣着“出世的精神”,便不会被利害关系牢牢束缚,使自身的认知视野更加宽广,看待问题角度更加多元,心胸更加开阔,从而更有助于完成宏大事业。在这个不计较利益得失,愿意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向着目标与理想前进的过程中,人自身的光辉自然便逐渐地散发出来。

“人生艺术化”的第二重境界表现为“尽性”与“自然”。朱光潜吸收了儒、道思想,以儒家的“尽性”与道家的“自然”来阐明“人生艺术化”的内核。儒家强调“尽性”的重要性,强调一种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吻合、“与天地同”的高远境界。《中庸》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3.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力实现自己的本性,拥有自己的本质性力量而不被私欲所累。如果能够尽自己的本性,便可以尽知他人乃至万物的本性,成为一个与天地并立的超越性的“人”。世间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的本性并使其充分发展,因此如何识别、体察事物与人的本性并使其充分发展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情。处于“人生艺术化”状态时,由于舍弃利益得失,与事物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与间隔,因此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到事物的本性,从而更好地发展人的本性。此外,人的本性中本就有“求知”“想好”“爱美”的需要,但“爱美”的需要却常常被忽略。因此,如果想要使人“尽性”,就需要使人“爱美”的天性充分舒展开来,因为真正的“尽性”就体现在“真善美”平衡发展的“全人”身上。

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应当“自然而然”,顺应其本来的样态。 “自然”绝不是人工的雕琢所能媲美的存在,它是“道”最为精华的特质。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④侯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216.天地间自然和谐状态的“大美”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天地有“大美”的原因就在于其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核心特征。若人能够顺应自然本心,不为利害所累,便也能达至一种“与天地同”的境界,人的生活中也自然会有“天地之大美”了。朱光潜由此提出,“艺术化人生”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人应当能够静静地观照事物的状态,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利益得失暂且斩断,使世间万事万物都静静地显露出自身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的心灵也空前地安静下来,短暂地远离尘世的纷繁嘈杂,在这个宁静自然的世界中沉淀下来得到休息与放松,静观花开花落,鸢起鸢飞。

“静观人生”状态的实现方式就是以艺术鉴赏的状态去观待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像欣赏一幅画或者是一件艺术品一样远远地观照,细细地体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回归生活本身。只有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与间隔,才能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使人身心愉悦,进而更加全面清楚地看到生活的全貌。

“人生艺术化”的第三重境界便是 “超越”。朱光潜指出,“超越”就是指人通过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利益大网”对心灵的紧紧束缚,进入对自由境界的追求,达至“物我两忘”之境。人应当去追寻自由与超越而不是选择仅仅沉浮于世,人若沉浮于世,将利害得失牢牢地系于自己的心头,必然会得失心重,得到了就欣喜若狂,失去了就痛苦不已,眼中心上只有得失,再也容不下一丝一毫的情趣。这样的人只是注重利益的得失,浑浑噩噩,与世沉浮,情趣枯干,精神枯竭,自然也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与乐趣,便也注定无暇静静观赏一幅画,体会一首诗,其终将沦入一种无意义的庸俗人生。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及其三重境界的内涵强调人应当摆脱利益对人的捆绑与约束,展现一种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本色人生,其最终旨归指向人本身。世间的生灵都在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的生存发展需要而忙忙碌碌,但人有着其他生灵所没有的独特心灵生活和创造力量,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欲望,还有着更加高远的精神追求和远大抱负,学问、艺术、道德等都是人为了满足心灵需要而不断追求的精神财富。

二、改造国民,化育青年:“人生艺术化”的成因

“人生艺术化”内涵的三重境界反映出朱光潜对现实人生的深度关注,这一思想是其试图改造国民以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积极尝试。20世纪上半叶, “人生艺术化”是众多学人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精神探索开始于梁启超,命题表述成型于朱光潜,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补充与发展。“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根据当时的国情而提出的改造国民过于功利实用弊病的良方,也是教育并培养合格青年的良策,这一思想强调面对现实状况的积极有为,其中蕴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深度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强烈的现实精神。

1898年,试图通过制度变革以拯救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学人们积极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想要拯救中国就必须培养合格的“新民”。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谈道:“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而患之?”①王德峰.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4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当时学习西方思想以培养新民、挽救民族危机思潮的影响,朱光潜也试图通过引进美学来对当时的青年进行思想启蒙,希望通过艺术改造国民,净化人心,重铸人格,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拯救社会。

“人生艺术化”这一思想最早在朱光潜1932年出版的《谈美》一文中被明确提出。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局,人民生活日益困窘,民族与国家危机严重,然而许多中国人却沉迷于功名利禄,“无暇”担忧国家命运与民族危亡。对此,朱光潜深感痛心与难过,他认为发生这样的情况绝不只是因为制度存在问题,更关键的在于人心“太坏”,因此,欲挽救民族危亡,务必要改造国民弊病,挽救人心。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求实用的民族,王国维曾有言:“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为一事,必问其有益与否。”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58.“讲求实用”这一特质几千年来深深沉淀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质之一。但是长期过度讲求实用和功利,无疑会导致一种国民性的弊病——忙于功名利禄和计较实际生活的利益得失,而无暇关注自身的心灵感受,更渐渐失去了高远的追求,不再抬头仰望星空。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普遍没有高远的追求,如果高远的理想与追求在现实利益冲突面前一文不值,那么这个民族无疑将因缺失信仰而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朱光潜看到了当时普遍存在着的这一国民弊病,并针对这一弊病开出了“人生艺术化”的救人救世良方。彼时,朱光潜谈美、谈理想并非不关注现实的逃避与乌托邦空想,“人生艺术化”最终指向的就是艺术化的人生,其始终关切的是人本身而不单单是艺术。这一命题恰恰是朱光潜启蒙民众、唤醒其理想的积极努力,希求民众在满足基本的温饱后,能够有更加高远的伟大理想与抱负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助推中华民族逐渐摆脱困境并迅速发展起来。

青年是国家的重要国民,国家的未来寄托于他们身上,诚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J].法制资讯,2008(2):83.青年人无疑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青年人积极进步、精神饱满、奋发图强,国家才能进一步走向发展富强。但是,当时的青年人大多都存在一种病态的心理,他们普遍都感受到一种压迫感、寂寞感与空虚感,因此,“以世故为智慧,视腐浊为人情之常”②张良丛.审美的人:朱光潜的美学精神探析[J].文艺评论,2013(11):33.成了当时青年的常态,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各种利益,又深感精神空虚寂寞,人生没有意义;他们不能耐苦,没有理想,每天从早到晚在心中考虑的只是利益,是何者对我更有好处,而不是何者是我愿意为之不断奋斗而甘之如饴之事。

“人生艺术化”这一思想为教育青年提供了良策。 “人生艺术化”的状态就是一种“本色人生”,使青年们重新回归充满生趣的生活状态;“人生艺术化”就是让青年们视生活为艺术的创造过程,根据每个人对人生的不同体悟与观察而创造出不同的、独属于自身的艺术化人生。艺术与人生本为一体,却被现实生生隔离,正是这样的隔离,滋育出青年们的病态心理,故需要将艺术与人生重新融为一体,还人生以趣味与意义。

“人生艺术化”这一命题中潜藏着朱光潜对“人”的总体理解——人应当是“整全的人”,是一个知、情、意心理结构完善的人、一个对真、善、美都不乏追求的人,不管缺失了哪一个维度,都会变成一个残缺的人。如果青年没有艺术与情趣,只是充满理性地追逐利益,那么他无疑将会成为物欲的奴隶,成为一个缺失的、不完整的、情趣枯干的俗人。“人生艺术化”就是在教育青年,希望其能成为一个“情趣丰盈”的有志青年,一个完整的、整全的人;希望青年能够反思自身生存状态,进入一种“无功利的,无利害的”的人生状态。

如是,则“人生艺术化”有助于培育合格青年。 “人生艺术化”是在“免俗”后实现对心灵的观照,人的生活本就是一种艺术,人的实践就是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正如艺术品的创作需要一个美的设想一样,人的生活也需要有这样一个理想,并通过实践不断地创造出来,由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与理解都有所不同,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艺术品”。在生活中秉持着“人生艺术化”的理念,便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青年。

朱光潜曾经谈及,合格的青年应当符合两个标准: “超效率”和“有应对诱惑的抵抗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一个“超效率”的人会有更多应对诱惑的抵抗力,拥有更多应对诱惑的抵抗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超效率”。 “超效率”是指做事时能看到更加长远的目标与理想,不急功近利,不反复计较利益得失;在考虑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个决定时,不以“这件事能否给我自身带来好处和利益”作为衡量标准,不事事算计、个个计较,不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舍弃长远利益。当怀抱着“超效率”的心态做事时,心无杂念,唯一想的事情就是如何尽自己所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这样便会更加容易进入良好的状态,最终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若事事都计较利益得失,那么无疑将会把很多时间和心思用于反复思量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做这件事情的精力将减少许多,难以更好地实现目标。并且,世界上很多的收获都是不能通过单纯的利益比较进行计算的,很多积淀与功夫都是在一天一天积累的,其结果只有在未来的某一天才能看到;有些当下的“失”在很远的未来也可能会变成“得”。

“有应对诱惑的抵抗力”强调青年人应当增强抵御各种利益诱惑的能力,坚定自己的理想,并愿意为实现理想而克服困难,不断奋斗,尽力摆脱利害关系对自身的束缚,努力去追求那超越性的存在。生活中有许多坎坷与利益的诱惑,“人生艺术化”的态度提倡青年们回归生活本身,审视实际生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利益诱惑,它像是一盏明灯高高悬挂,指引着青年人慢慢向理想走去。

“人生艺术化”思想凝聚了朱光潜试图改造国民弊病,化育、培养合格青年以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振兴的深切关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如何将这一重要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人生艺术化”,也是朱光潜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

三、“人生艺术化”的实现途径

“人生艺术化”思想贯穿于朱光潜数十年的学术研究,根据其早期以及中后期思想的发展,“人生艺术化”的实现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审美教育与社会变革。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朱光潜在吸收康德“知情意”三分的德国古典美学和传统儒家哲学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种化育民众的实践途径。18世纪末开始兴盛的德国古典美学提出,人有“知情意”三种心理活动基本形式,分别对应着“智育”“德育”“审美教育”,三者都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西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忽视、打压“审美教育”,认为 “智育”培养的理性才是人最为重要的能力,“审美教育”培养的感性则毫无用处甚至还会损坏理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原因是诗人善于培养“低劣的情感”。他认为感性之物只会使人堕落并且损害理性,因此必须将诗人和感性驱逐出理性王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也正是中国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之一”①金雅.为什么重提“人生艺术化”,艺术百家,2012,28(6):99.。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与发展, “审美教育”面临着与西方类似的尴尬处境,“智育”和“德育”均受到重视,但“审美教育”总是被不断忽略。我们应当明白的是,“智育”“德育” “审美教育”都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三者并不冲突,而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存在,我们绝不能打着发展“智育”和“德育”的旗号而忽略甚至牺牲掉人的 “美育”需求。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②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3.,“求知”对应的是“智育”,使人寻求真理,增长智慧;“想好”对应的是“德育”,使人培养美好的品格与道德; “爱美”对应的是“美育”,使人拥有更多的情趣与快乐。三者都是人自然本性中潜藏着的需要与渴望,都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对人的发展同等重要,故长期忽视“美育”就会导致人的成长与发展出现问题,甚至使人畸形发展。只有使“智育”“德育”“审美教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塑造一个“整全的人”。

美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才能。审美教育应当以尽情舒展人“爱美”的需要为目的,充分地满足人“爱美”本性的需要,从而使人具备追求“艺术化人生”的能力与条件。关于如何培养审美能力,朱光潜认为,物我交融的“情趣”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对此,朱光潜借鉴了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并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与看法,认为当“我”聚精会神地去静静观赏那一个物时,那个被观赏的物在霎时间会占据“我”的所有意识,成为一个孤立绝缘的存在。我的情趣流向了物,物因为我的情绪和心理而沾染了“我”的色彩;物的情趣也流向了 “我”,给 “我”以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物我情趣往复回流的生动写照。物我的情趣往复回流,使得物与我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流与联系, “艺术化人生”便实现了。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因为我们汲汲于名利使得情趣枯干而未能发现和感知美,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创造美了。美育可以促使我们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与情趣,感受到更多的美好与快乐,逐渐走入“免俗” “尽性与自然” “超越与自由”的“艺术化人生”。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美育的发展,艺术学已经成为第十三个大的学科门类,美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明:“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美育本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蓬勃发展也必将对人自身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

“社会改造”是朱光潜在后期学术研究中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形成的一条道路,也是一条更为根本和彻底实现“人生艺术化”的道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朱光潜广泛地阅读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经典著作,对“人生艺术化”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朱光潜最为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理论以及实践观。马克思将人看作是一种全面性与整体性的存在,但人并不是天生即为全面性的存在,而是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并最终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性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下,人以及世间的一切存在都被异化,人只是一件商品,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小的机器零件,在此情形下,人的本质力量变得“绝对贫乏”起来,人生艺术化以及本色人生的实现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欲望裹胁而将自我异化,“人生艺术化”便是消除自我异化的重要途径。而想要个体真正实现“人生艺术化”,仅靠其自身的觉悟和努力或者仅靠审美教育发挥作用都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彻底和根本的途径是进行社会改造,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不再处于一种异化状态而真正把握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真正从物质利益的捆绑与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人生艺术化”的本色生活。

结 语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问题和国家民族命运提出的一种改造国民性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其贯穿始终地对人生理想与情趣的追求,直到今日,仍可以为治疗消费时代人的精神疫病提供有效思路。如今,人类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的丰富与发展,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稳步上升,但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却使得人逐渐处于精神空虚等消极精神状态之中,随着人对金钱、权力等世俗利益的追逐,人的“情本体”也逐渐虚伪矫饰,显得虚假而浮夸,人们的情感逐渐为理性目的所支配,情感的展现与表达变成了一种为了实现目的的表演,这些“情趣枯干”的表现,极大地影响着人自身的生活状态与长远发展,严重制约着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人生艺术化”始终立足于人的生活,追寻心灵和人自身生命境界的超越;注重人的情趣的丰盈,重视人的理想,追寻生命真善美的和谐融通;蕴含着对人本体的深层关切,展现出对热爱生命、关心生活的昂扬姿态,因此,“人生艺术化”为当代人从世俗之间超拔出来提供了可能,营造了自我救赎的心灵空间,也使人们能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自觉攫取与感受更多的美与生命活力,不斤斤计较功利得失,不为欲望所累,以艺术的视角审视实际生活与各种利益得失,回归生活的本质。“人生艺术化”具有时代超越性,其不仅仅是针对20世纪内外危机开出的中国药方,同时也是解决消费时代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深陷欲望与感官享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救世良方。

猜你喜欢
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挚友可贵
做人与处世(2022年7期)2022-07-11 07:53:13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4
夏虫情趣
人大建设(2019年7期)2019-10-08 09:03:56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