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建构研究

2023-09-20 03:10熊珈玄
新楚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女强人语料库新闻报道

【摘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人们用“女强人”来称呼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这一称呼既提醒女性对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又暗含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本文以2000—2023 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所刊发的“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法,研究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建构特征,发现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具有坚韧执着、智慧干练、博爱奉献等性格特征,同时报道中“女强人”形象与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结合不同时代报道的高频词、词簇及语境分析,发现“女强人”形象中增加了博爱奉献的特质,“强”的概念得到了升华。这也折射出官方新闻报道在弱化“女强人”称呼中的男性中心色彩方面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女强人;形象建构;新闻报道;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9-0081-04

一、引言

在生活中,人们常用“女强人”来称呼一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在公众舆论场中,关于“女强人”的讨论不绝于耳,这一称呼既含有男性中心主义色彩,又向诸多专属于男性的领域发起了挑战[1]。“女强人”这一称呼最早来自香港电视剧,剧中女性角色洛琳的父亲遭遇变故,洛琳接手家族生意,并把生意做大做强,剧中称她为“女强人”。而“强人”在《辞海》中释义为“强人,犹强盗”,含贬义色彩。在汉语中,只存在“女强人”这一称呼,却没有“男强人”的说法,仿佛默认男性就是强,无须用性别框定,其中也暗含着对女性的歧视[2]。与此同时,“女强人”以强硬的姿态进入所谓的公共父权范围,向诸多曾专属于男性的领域发起了挑战,反映了女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构建生活,不再受某些特定标签的束缚[3]。

不少研究都关注到了“女强人”这一特殊形象。如罗小艳(2012)对职场剧中“女强人”形象进行研究,发现职场剧中的“女强人”形象依然没有摆脱被建构成为“第二性”和“他者”的命运,仍带有浓重的男权文化色彩。陈烨(2019)以国内电影中“女强人”的形象为研究对象,认为电影中的“女强人”可大致分为乐观独立失爱类、强势果敢追爱类、才貌双全被爱类三类。张泽琦(2021)以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女强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发现荧屏上的“女强人”形象仍较为扁平且单一。纵观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影视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对新闻报道中真实的“女强人”形象建构的关注较少[4]。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刊受众广泛,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而《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以报道的权威性,承担着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的角色,不仅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同时也影响并塑造着大众的价值取向[5]。故本文以2000-2023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所刊发的“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法,研究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建构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转变情况。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主要关注社会现实塑造话语实践的方式及该方式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话语分析通过对语境中话语的展开语言学分析,从而探明话语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话语分析揭示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相关话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同时运用相关话语分析策略探索“女强人”媒介形象塑造的变迁轨迹。而语料库驱动的方法以大规模真实语料为描写起点,使得研究人员的话语分析建立在大规模语料之上,从而得出更客观全面的研究结果[6]。

鉴于此,本文基于话语分析理论,采用语料库驱动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2023年部分《人民日报》 和《光明日报》所刊发的“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共计87篇,建立专用语料库,清理记者简介、受访者照片、发表日期等无关信息并分词标注后共计113079个词符,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4.3w对文本中的词频、词簇等文本语境信息进行考察,探索“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话语的内在意义。

三、“女强人”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从报道规模上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女强人”相关报道的总体数量逐年增长,且具有话题集中性的特征。2000年以来,两报刊上关于“女强人”的新闻报道数量总计87篇,报道数量较为稳定,相关新闻报道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于2007年,随后波动式下降,2014年新闻报道数量最少。经过5年的平稳上升,于2019年达到新的高峰,后续2020-2023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看出官方媒体较关注“女强人”这一群体。同时,每年关于“女强人”的报道数量都在3月达到明显峰值,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3月8日妇女节前后围绕“女强人”的报道数量激增,可见妇女节让人们更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时,报道话题较为集中,大多围绕“女强人”排除万难,刻苦坚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主。

报道体裁上,两种刊物上相关报道体裁包括新闻评论、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以及调查报告,其中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占比较多。具体来看,深度报道总计47篇,占54.03%;主要围绕为奉献社会类“女强人”,例如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妈妈式的老师等。新闻评论类总计19篇,占21.84%;主要是关于影视综艺作品和文艺作品中“女强人”形象的分析,如对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形象分析,分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异乡打拼的“女强人”的真实生活状况等。而人物专访多与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总计17篇,占19.54%,如乡村振兴中带领村民致富类的“女强人”等。调查报告类数量不多,总共4篇,占比4.60%,基本关注“女强人”在平衡家庭与工作时遇到的难题,例如对“女强人”生育困境的调查报告。

从报道主题上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女强人”相关报道主题主要包括工作、家庭、创业、科研四大类。其中,工作类报道数量最多,这也与“女强人”这一称呼的主要内涵相呼应。家庭类报道数量不多,主要是围绕“女强人”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的难题进行分析,这也表明官方新闻媒体也关注到了事业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并试图通过报道能兼顾事业与家庭的 “女强人”的案例,找到此类难题的解决路径。创业类和科研类新闻报道主要聚焦于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女强人”形象,如家境贫寒、天生残疾的女性经历种植水果的失败,開超市的亏损,最终通过直播带货创业成功,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深度报道。

从情感态度上看,两种刊物新闻报道对“女强人”均持正面态度,主要对“女强人”在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与刻苦拼搏品质的赞扬,这也反映出官方新闻媒体对在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群体的肯定,同时也充分关注到这一群体在家庭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并尝试引发大众关注,共同探索这一困境的解决途径。

四、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建构及转变

(一)“女强人”形象建构

本节将从职业、学历和性格特征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探讨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的形象建构。

统计新闻报道中的“女强人”职业发现,2000-2010年间,报道中的“女强人”的职业多为叱咤商界的公司高层,2011—2020年,新闻报道中的“女强人”多为服务人民的职业,包括医护工作者、民警等,而近三年新闻报道中的“女强人”则以农业从业者最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技推广员等。这也符合近几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其次为服务人民的职业,主要包括医护工作者和警察。第三类为基层公职人员,主要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公职人员,话题多与乡村致富、扶贫帮困有关。第四类为商业,此类数量较少,且与2000-2010年间报道中叱咤商界的“女强人”不同,近三年报道中的“女强人”多为从事小商品买卖的个体户,包括经营网吧、超市、摆小摊、当滴滴司机等。

在89篇新闻报道中能够确定人物学历的报道共41篇,与以往“女强人”高学历的形象不同,相反,本科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共86.8%。说明官方新闻在淡化以往对于“女强人”高学历的刻板印象,而更关注该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展现出主流新闻报道对女性多元价值的认同。

性格特征上,本研究归纳每篇新闻报道中“女强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统计发现,不同于影视与文学作品中不近人情、强势霸道的性格特点[7],新闻报道中女强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智慧干练且博爱奉献,例如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果断创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强人”。也有家中遭遇变故,独自扛住生活压力,坚韧执着,勤恳工作,實现人生价值的女性。

(二)“女强人”形象的转变

1.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分析可以反映语篇的主题大意、关键词间的语义联系以及语体风格等。本研究选用兰卡斯特语料库作为参考语料库。同时,为保证语料均衡,并重点关注近三年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本研究将语料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2000—2009年,2010—2019年和2020—2023年,并分别与兰卡斯特语料库进行对比,统计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不同年份的高频关键词中均出现了一些相似的静态语汇,包括“工作、责任、坚守、挑战、自律”等,可以看出这些语汇背后的主流新闻报道的恒定立场与价值取向,即肯定“女强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从历时角度来看,高频关键词表也与社会和时代保持同步的变化。除了事业工作之外,2000-2009年间,媒体还关注“女强人”的家庭生活与个人发展。而2010-2019年间,出现了“热爱、坚守、挑战”,说明主流新闻报道开始更注重“女强人”职业成功背后的付出,而非单一化、标签化地对它进行报道。而2020年至今,出现了“帮助、创业、创新”等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话题,同时也有不少报道,关注到“女强人”对其他弱势群体的帮助,对“女强人”的报道更为立体丰富并充满温度。

基于关键词与报道框架,归纳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受难的常态化。根据前面的分析发现,报道中的“女强人”学历普遍不高,而且生活经历较为悲惨,有出身家庭条件不好,有年幼丧母,十多岁出去打工的。并且统计发现有十一篇是关于残疾人自强致富的报道,还有的是中年家庭遭遇变故,丈夫或者孩子重病,自己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表明新闻报道中的“女强人”存在受难常态化的情况,这主要与受众的心理有关。

第二,普遍具有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特质。与影视剧中塑造的“女强人”冷酷、泼辣的形象不同,无私奉献的性格共性成为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的一大特色。其中人物的奉献主要包括:第一,为家庭奉献,牺牲自我;第二,帮助村民、父老乡亲致富;第三,帮助弱势群体,为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这一特质的加入弱化了大众心中“女强人”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

第三,关注女性困境,帮助其他女性。结合具体新闻报道的分析还发现“女强人”会关注其他困境中的女性,例如,帮助其他女性就业致富,为其他女性提供法律援助,资助孤儿小女孩读书。这一点也打破了人们心中对于“女强人”的刻板印象,表现出官方媒体对于“女强人”形象的补充,能帮助他人,胸怀天下的人,丰富了“强者”的概念内涵。

2.词簇及其语境分析

词簇指语篇中常共现的两词或两词以上的语言结构,在语料库语言学中被称为N-gram。并且词簇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语法单位,通过词簇分析可以研究关键词常出现的语境。本研究提取含有检索词“女强人”的词簇表,确定与“女强人”共现的高频词。

在本文建立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语料库中,常出现在“女强人”前的名词和形容词语汇包括“影响力、事业、有口皆碑、企业、自信、政坛、沉浮、商海”,常出现在“女强人”后的形容词、名词以及动词性语汇包括“较量、普通、热爱、嫁、魅力、发展、丈夫、时代、生活、信任、情感”。我们可以从这些高频词中发现报道中凸显了“女强人”的博爱奉献特质,对“女强人”概念的进行扩充。不同于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用男性化特质多少来定义“女强人”,对“女强人”的形象的建构囿于强调女性在心理气质上具有男性化的果断、强硬、刚直、干练等特质。而主流新闻报道中的“女强人”还包含了博爱奉献这一女性化的特质,这使得“强”概念得到了丰富,也体现了官方媒体在弱化“女强人”这一称呼的男性中心色彩,对人们的观念进行革新与正向引导。同时,博爱奉献这一特质的加入,也使得原本单调的“强”的概念,扩展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丰富了“强”的内涵。

通过分析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发现2000年以来女性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新闻报道围绕“女强人”的内容逐年增长,且情感态度以正向赞扬为主。并且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如何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女性生存、生育以及婚姻家庭问题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主流新闻也发现了“女强人”面临的困境,并积极予以报道关注,都反映了官方媒体为男女平等以及女性地位提升等问题做出的努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报道的“女強人”更多是基层一线、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工作的普通人,甚至是弱势群体,例如残疾人。可见官方媒体对每个平凡而努力的普通人的肯定,扩大了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狭窄单一的“女强人”的群体。

五、结语

本文以2000—2023 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所刊发的“女强人”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发现主流新闻报道中“女强人”形象建构特征,发现2000年以来人民网上关于“女强人”的新闻报道有受教育程度不高、受难的常态化,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特质以及关注女性问题的报道框架。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女强人”的报道符合时代主题,且报道所展现的“女强人”的博爱奉献这一特质对于“女强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女性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本文研究发现人民网对于“女强人”概念的革新,打破了人们对于“女强人”的刻板印象,相信在主流新闻媒体的努力以及社会时代的发展,女性在不同领域的价值能更多被看到,女性的多面性能得到更多肯定。

参考文献:

[1]苏亚静.不同话语体系下的女强人——斯佳丽与王熙凤比较[J].名作欣赏,2016(20):138-140.

[2]杨晓岚.女性独立人格的全新塑造——以张洁的《方舟》与朱秀娟的《女强人》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4(03):9-10+17.

[3]刘子平.世界政坛“女强人”现象探析[J].人民论坛,2011(26):56-57.

[4]张玉,郑权.中国女性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980-1989)[J].当代电影,2021(04):171-176.

[5]刘小平,杨朝琴,姜玉琦.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功人士评价差异研究——基于“女强人”异化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9):110-111.

[6]李慧媛.强者之弱——两岸女强人形象塑造的一种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4(03):22-24+41.

[7]钟小佩.从女强人到强女人——从话轮解读《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杨尔的形象嬗变[J].名作欣赏,2011(09):164-166.

作者简介:

熊珈玄(1999-),女,汉族,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女强人语料库新闻报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小山村走出的女强人
破译女强人的百变造型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席琳 不当女神 要当完美女强人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