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钞

2023-09-20 09:58赵轶峰
史学集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晚明货币财政

主持人语(南炳文):本期本专栏刊出了著名明清史和史学理论专家赵轶峰教授的大作《晚明的钞》,以及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倪玉平先生等二人的大作《清代道光癸巳大水研究》。前者以“纸钞之赏赐”“纸钞作为财政支付手段”“纸钞之回笼与印制”“余论”四部分,对学界关注不够的明代纸钞即“大明宝钞”之行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作者指出纸钞在晚明已失去市场货币功能,实已退化成一种在有限范围内循环的有价证券。晚明朝廷实际上由此获得了一种财政手段来缓解其当时面临的困境。但由于这种财政手段脱离经济基础,它只能消耗朝廷的信用,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明的统治困境。后者对道光十三年遍及江苏、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广东、湖南、河南、直隶、广西、山西、陕西、贵州和甘肃诸省近三百个州县,并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的大水进行了考察,详细论述了其时之灾情状况、赈济活动、灾后修缮、地丁钱粮的躅免和缓征,以及此次水灾对清王朝的影响。前文的特点是以锐利的眼光,从现象直抓本质,后文的特点是以叙事论说详尽而引人注目。两者写作风格各异,但都深入地论述了各自的研究课题、使读者大有收益则相同。(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资深教授)

摘 要: 大明宝钞在弘治、正德时期基本失去市场流通价值。隆庆时期钞关折银征收,万历七年前后赋税大规模折银征收。学术界因晚明时期的宝钞已经失去市场货币功能,对之不再深究。然而晚明文献中记有大量朝廷赏赐用钞情况,由此入手加以探究可知,晚明时期宝钞除被朝廷用来施行多种赏赐之外,还被用来做部分财政支付之用。为此,晚明朝廷实际上一直在市场回购宝钞,并有可能继续小规模印制新钞。因而,晚明宝钞相当于是从明前期的政府信用货币退化而成的一种在有限范围内循环的有价证券。晚明朝廷利用這种有价证券来补充朝廷部分财政需求。

关键词: 晚明;钞;买钞银;货币;财政

明初强制推行大明通行宝钞,为此禁止白银和铜钱流通。后宝钞贬值,钞、钱兼用,至正统时期,称量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银、钱、钞兼行,而钞值持续贬损。成化、弘治年间人陆容称:“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①虽云“无用”,但正德时期尚有近倖倒卖宝钞之事,②这说明宝钞只是一般市场交易价值低廉,并非毫无价值。嘉靖以后,称量白银成为在市场流通、赋税缴纳和财政支付中使用的主要货币,钱成为辅币。此时纸钞已丧失市场流通的货币功能,但在国家财政收支中,仍然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单位,其在税收中亦有少量保留。万历前期普遍推行“一条鞭”法后,货币和财政的白银化程度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纸钞似乎已经完全废止。然而政府库藏中仍存有纸钞,在晚明文献中,仍有大量有关纸钞的记载,其中关于朝廷纸钞赏赐之事尤多。晚明从万历中期算起历时半个多世纪之久。在此期间,纸钞赏赐不断进行,意味着朝廷向社会大量供给纸钞,其背后必定存在着某种循环机制,其性质颇值得探讨。目前学术界对明代货币制度变迁研究虽已成果斐然,但对晚明纸钞情况语焉不详。(参见黄阿明:《崇祯末年行钞过程考述》,《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黄阿明:《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广陵书社2016年版;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本文从梳理晚明纸钞赏赐记载入手,探析纸钞在财政支付中的作用及回流情况,并就其历史含义做初步讨论。

一、纸钞之赏赐

纸钞在明中叶基本失去市场货币功能之后,朝廷仍继续将其作为赏赐物,其存量巨大。如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首辅严嵩年届80岁,诏赐“宝钞羊酒”。((明)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卷一三《皇明异典述·八十恩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按:当时所赐宝钞为“新钞八千贯”。参见(明)林尧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卷九八《隆典备考·问劳寿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598册第765页。)隆庆时期,纸钞赏赐记载仍多,其赏赐因由和赏赐对象多种多样。万历前期普遍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更大幅度以银征收,市场交换中已不见宝钞行用的迹象,然而朝廷赏赐用钞依然不断,名目繁多,其量亦大。兹将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纸钞赏赐情况分类举例,以见大概。

关于纸钞赏赐记载最频繁者为因官员功绩而进行的针对性恩赏。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因册封端妃、敬妃写册礼成,“各颁赐辅臣银币、封钞及中书官有差”。(《明神宗实录》卷二八○,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丑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171页。)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月,因撰写完成香山公主神主圹志文,“赐阁臣银币、钞锭有差”。(《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六,万历二十八年四月辛巳条,第6447页。)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题永思王圹志,赐辅臣朱赓“新钞二千五百贯”。(《明神宗实录》卷四三八,万历三十五年九月己亥条,第8296页。)万历四十二年(1614)七月,因大学士叶向高前往山陵题写孝定皇后神主,赐“原封钞五千贯”。(《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二,万历四十二年七月乙亥条,第9839页。)天启元年(1621)九月,因刘一燝“恭题神主”,赐“银五十两、纻丝四表里、钞五千贯”。(《明熹宗实录》卷一四,天启元年九月癸丑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04页。)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因册封成妃及篆册捧册,“赐辅臣叶向高等银两、钞锭有差”。(《明熹宗实录》卷四二,天启三年十二月壬子条,第2217页。)此类赏赐,带有礼仪性,皆非针对大功勋、大业绩,所赐宝钞价值也并不高,与银两及其他物品并列,应不是折银给发。

对高级官员的因故赏钞是另一种经常发生的情况。万历二十一年(1593),大学士张位妻丧告假,赐“钞币斋粮”。(《明神宗实录》卷二六七,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丙戌条,第4966页。)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月,原任大学士王锡爵母病故,赐“新钞三万贯”。(《明神宗实录》卷二八三,万历二十三年三月丙戌条,第5235页。)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大学士沈一贯一品考满,“赐钞二千贯”。(《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七,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壬戌条,第6482页。)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三年考满,“赐原封钞二千贯”。(《明神宗实录》卷四七八,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己丑条,第9020页。)万历四十四年(1616)十二月,因考满赐首辅方从哲“原封钞二千贯”。(《明神宗实录》卷五五二,万历四十四年十二月丁未条,第10428页。)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首辅顾秉谦三年考满,“赏银五十两、大红纻丝坐蟒一袭、彩段四表里、羊二只、酒二十瓶、新钞三千贯”。(《明熹宗实录》卷七三,天启六年闰六月丁未条,第3531页。)崇祯四年(1631),大学士孙承宗考满,“赐银、钞、蟒衣、彩段、羊酒”。( (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四六,崇祯四年五月戊子条,《明实录》附录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76页。)此类赏赐数额较大,且每次都用“新钞”。

对廷试新进者的例赏间或用钞。天启五年(1625)三月,“赐状元余煌朝服、冠带,诸进士宝钞”。(《明熹宗实录》卷五七,天启五年三月庚午条,第2643页。)崇祯元年(1628)四月,“钦赐状元朝服、冠带及进士等钞锭”。((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八,崇祯元年四月辛丑条,《明实录》附录本,第413页。)崇祯四年八月,兵部上武状元廷试程式,拟于行礼后,“首名赏战袍、鸾带、铜盔、皂靴等物,余各赏钞有差”。((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四九,崇祯四年八月丁巳条,《明实录》附录本,第2892页。)此类赏赐之钞,不记载具体数额,象征性大于实利性。

节令赐钞在万历以后继续施行。万历三十三年(1605)正月,“罢百官宴,赐节馔钞锭”。(《明神宗实录》卷四○五,万历三十三年正月丙子条,第7553页。)万历四十四年(1616)十一月冬至日,赐“百官钞锭”。(《明神宗实录》卷五五一,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庚辰条,第10420页。)天启元年正月,“免百官宴,赐节钱钞”。(《明熹宗实录》卷五,天启元年正月癸酉条,第229页。)

万历时期纸钞恩赏多施于文官及新科进士,天启、崇祯年间,则多施于近倖宦官。对此类人等赏赐用钞,尤其赏赐纸钞带有实惠,并非空做姿态。天启五年八月,赐魏忠贤“银币、羊酒、新钞各有差”。(《明熹宗实录》卷六二,天启五年八月甲申条,第2913页。)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赏赐魏忠贤“银五十两、彩段四表里、赏羊二只、酒三十瓶、新钞三千贯”。(《明熹宗实录》卷七三,天启六年闰六月丙寅条,第3566页。)天启七年(1627)二月,四次赏赐魏忠贤,分别为:“赏银五十两、彩段四表里,并羊酒、新钞”,“赏银八十两、彩段六表里、羊四只、酒六十瓶、新钞五千贯”,“赏银五十两、彩段四表里,及羊酒、新钞”,“赏银五十两、彩段、羊酒、新钞”。(《明熹宗实录》卷八一,天启七年二月己亥条、辛丑条、丙午条、丁卯条,第3910、3914、3931、3966页。)崇祯三年(1630)二月,赏宦官王永祚“羊酒、新钞”;赏宦官刘侨“羊酒、新钞”。((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三一,崇祯三年二月庚申条、戊辰条,《明实录》附录本,第1743、1767页。)同年五月,赏王永祚“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羊酒、新钞”。((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四,崇祯三年五月丙午条,《明实录》附录本,第2052页。)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赏东厂太监王文政、王永祚各“银三十两,并表里、羊酒、新钞”。((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六六,崇祯五年十二月丁卯条,第3808页。)

晚明纸钞赏赐也施于宗室。泰昌时期,“上以福王、潞王懿亲,常赐外,特加银三百两、纻丝罗各十表里、纱十匹、锦四匹、钞二万贯”。(《明光宗实录》卷四,泰昌元年八月庚戌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7页。)崇祯三年二月,分别赏潞、福、瑞、惠、桂等近亲诸王“加银二百两,纻丝、罗纱各八表里,锦四匹,钞二万贯”。((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三一,崇祯三年二月庚申条,《明实录》附录本,第1742页。)

由上可见,晚明纸钞赏赐相当频繁,其数额可观。赏赐的主要对象为官员、宦官和宗室,皆朝廷倚重和亲厚者,说明纸钞赏赐具有实际利益含义,并非空做姿态。在所赏纸钞中,有不标新旧者,有标明“新钞”者,有标明“原封钞”者,这表明当时纸钞赏赐确以纸钞形态给发,不再折换为其他物品,当时可能仍有新钞印制。

二、纸钞作为财政支付手段

前列赏赐,皆出于朝廷特恩,不在政府常态开支之列。此外还有对藩属、土司入贡的赏赐,其中也有少数属于特恩者,但更多的则是依礼仪照惯例经礼部提请给发者。后者应属于政府财政开支范围。此外,军人岁给冬衣和布花,名为赏赐,实际为军人待遇的組成部分,归户部掌行,也属于政府财政支付范围。

明前期对藩属、土司入贡者赏赐之物中即有纸钞,纸钞在失去市场流通价值之后,仍继续被沿用,直至明亡。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赏陕西他笼哈古等族恼秀等入贡者“绢、银、钞、币如例”。(《明神宗实录》卷二六八,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第4985页。)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赏陕西嘉石草坡等族“番人”戎肖等“段、绢、钞锭如例”。(《明神宗实录》卷二九三,万历二十四年正月戊子条,第5441页。)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对奔古阿著等族“番人”竹节等“各关赏钞、绢”。(《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五,万历二十八年三月癸酉条,第6442页。)同年五月,对车禄柏林七占等族“番人”札节等“各赏绢、银、钞锭”。(《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七,万历二十八年五月丁巳条,第6479页。)万历三十一年(1603)六月,对“四川新谷安抚司差来入供者“各赏给绢、钞、食、茶”。(《明神宗实录》卷三八五,万历三十一年六月丙戌条,第7235页。)同年十二月,对陕西他笼哈古等族“番人”恼秀等“各赏给段、绢、银、钞”。(《明神宗实录》卷三九一,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条,第7380页。)万历三十七年(1609)正月,赐海西忽鲁等卫女直阿卜害等“绢、钞有差”,赐达思蛮长官司都纲头目山查坚藏等“宴赏,改钞有差”。(《明神宗实录》卷四五四,万历三十七年正月庚子条,第8571-8572页。)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赏四川襍谷长官司差禅师叱吧坚剉等“靴袜、绢、钞”。(《明神宗实录》卷四八○,万历三十九年二月丁丑条,第9043页。)同年七月,赏驼龙纳郎等族进贡番人阿六肖等“段、绢、银、钞”。(《明神宗实录》卷四八五,万历三十九年七月戊午条,第9148页。)同年九月,赏贵州宣慰使安尧臣所遣入贡、入贺者“彩段、钞锭”。(《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丁巳条,第9180页。)同年十月,赏建州等卫补贡夷人奴儿哈赤等“双赏绢匹、银、钞”。(《明神宗实录》卷四八八,万历三十九年十月戊寅条,第9198页。)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赏贵州定番、广顺二州土司并宣慰使所差入贡者,“钞、段有差”。(《明神宗实录》卷五○四,万历四十一年正月乙亥条,第9585-9586。)万历四十五年(1617)十一月,分别赏入贡金川寺加渴瓦寺番僧容中出等“绢、钞”。(《明神宗实录》卷五六三,万历四十五年十一月乙丑条,第10613-10614页。)

万历《明会典》所载“给赐番夷通例”称:“至于各夷所得赐物,不许于开市之日货卖。或愿折价,礼部题照原价折给。”并载嘉靖六年(1527)议准,给赐“女直夷人及番僧人给赐彩段自愿折银者,织金每匹折给银三两八钱,素者三两五钱”;隆庆三年(1569)议准,“西番”入贡半赏者所赐绢可“每匹折银三钱”;万历六年题准,“各夷来京应赏人数,凡折衣、折段银两,行工部俱给以见贮银两,不必转行该省”。“给赐番夷通例”没有记载钞锭是否可以折价。((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一一三《礼部七十一·给赐四·给赐番夷通例》,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88-2389页。)无论受赏纸钞者是否可以要求直接将纸钞折价,纸钞皆有价值。如果受赏者所得之钞,在市场全无用处,他们必然会全部要求朝廷折价给予他物,如此纸钞则为一种仅对朝廷有效之有价证券;若在市场仍可兑换或购物,则纸钞为有一定市场行用范围的有价证券。《东林列传》记载了于万历三十年(1602)出任礼部侍郎的郭正域在任期间处理的一件与纸钞相关的事情。时逢“阐化王遣僧入贡,例予钞。市猾昂钞之直,彝人病之。传语主客,即以钱易钞,而远人欢”。((清)陈鼎撰:《东林列传》卷一五《郭正域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8册第363页。)由此可见,受赏纸钞在市场可以兑换。而在此例中,经营兑换的“市猾”故意索要高于通常数额的纸钞,造成纠纷。万历三十四年(1606)十一月,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曾经上疏,称蒙古朵颜部首领长昂纠结“西虏”班不什、白言和“东虏”黄毛等图谋寇略蓟辽,形势危急。奏疏讲道:“班、白二酋,贪市利钞,志在从逆,犹可断绝抚赏,痛罚深创。”(《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七,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癸酉条,第8054页。)可见当时北边一带蒙古仍欲获得明朝纸钞。

纸钞作为财政支付手段的一项大宗为军费。明中叶以后,军政开支用银比例日增,但本色粮、银、钱、钞、布、棉等参用,其中有部分军政开支用钞支付的行为持续到明末。马文升曾在弘治十五年(1502)上《巡抚事宜疏》,其中包含“增课钞以赡军用”一项,他认为:陕西所属腹里卫所军人,月粮应六分本色,四分折钞;“军职”则应不分沿边、腹里,皆为本色六分,折钞四分。当时陕西地方官军折俸、折粮及各当地宗室、有司官员折俸一年共需要用钞10 765 406贯,不计入因灾伤减免造成的减收,每年额入“户口食盐课程钞”一共是9 587 494贯,缺额1 177 912贯。由此导致军人月粮应支钞贯不能依额给发。为弥补所缺钞额,马文升建议在西安府城四门征收马骡、车辆税钞。具体办法是“依在京事例,每大车一辆纳钞四贯,小车一辆纳钞二贯,其马骡委西安府首领官员于潼关收报,每马一匹,纳钞十贯,每骡一头,纳钞五贯,每季将二项所收钞贯,俱送布政司官库收贮,以备官军折色俸粮支用”。(乾隆敕纂:《御选明臣奏议》卷一○《巡抚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5册第173页。)此中重要信息是:弘治中期,朝廷尚以纸钞支付部分陕西官军月粮及宗禄、官俸;为弥补纸钞缺口,陕西仿照京师做法,增收城门商贸出入本色税钞。此时京师先期就有此项本色钞征收。此后该项征收延续到何时,未见记载,但从现有记载可见,直至明末,给付官军支出中始终包含纸钞。万历七年(1579)的“见行给赏事例”记载:“在京卫所旗军、力士、校尉、将军冬衣、布花该赏棉布一匹者,支与本色。二匹者,内一匹支与本色。三匹者,内二匹支与本色,其于每布一匹,折与旧钞五锭”。((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户部二十七·经费一·赏赐》,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1140页。)顾起元所记情况与此基本相符:“冬赏正军绵布三匹,内本色二匹,每匹折银三钱;折钞布一匹,每匹折钞五锭。军匠二匹,内本色一匹,折钞一匹。有母妹幼军三匹,内本色二匹,折钞一匹,无母妹幼军一匹。只身军匠一匹,疾军一匹,以上俱本色。”((明)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一○《官军粮赏则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9页。)这表明,在官军月粮折银之后,以赏赐名义常态给发的每年冬装费仍部分用钞。此项支出持续到明末。万历二十四年(1596)四月,“户部题:两京各卫所旗军、力士、家丁人等该赏冬衣、布花、钞锭岁终类解,先将总部部运官职名具奏,以凭查核。从之”。(《明神宗实录》卷二九六,万历二十四年四月丙辰条,第5513页。)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德州卫左所千户陈励被发配到边方,原因是御史杨光训参劾其“扣减边军折钞,侵克各官俸银”。(《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九,万历二十八年七月辛亥条,第6530页。)崇祯四年十月,“刑科给事中王家彦以冬月将寒,请给散营卫军士布、花、银、钞。帝命所司即与措给”。((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五一,崇祯四年十月丙午条,《明实录》附录本,第2958页。)发给军人的例赏部分来自内府。万历二十四年九月,“礼部题:孝安皇后发引,给官军人等行粮、钞锭”。(《明神宗实录》卷三○二,万历二十四年九月癸卯条,第5662页。)天启六年(1626)十月,“给发京卫军士冬衣布花,计本色棉布四万五千五百十一匹,本色棉花一十万九千九百九十五斤,折色銀七万三千六百八十三两六钱,铜钱一千八百四十二万九百文,钞一百九万一千六百二十五锭。于甲丁丙等库关支,散散如例”。(《明熹宗实录》卷七七,天启六年十月庚申条,第3730-3731页。)

此外,纸钞还被用来作为治理蝗灾的经费。崇祯十三年(1640)七月,“京省蝗。命顺天尹发钞六十锭收之,并禳蝗”。(《崇祯实录》卷一三,崇祯十三年七月庚辰条,《明实录》附录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82页。)

宗禄一直是政府财政开支的一大项目,明初禄米用本色,后来禄米部分用钞给付。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纸钞由朝廷印制且并无期届与发行总量极限,用钞支付宗禄可降低朝廷财政压力。在纸钞贬值的情况下,朝廷规定的宗禄折钞比价与纸钞市场实际价格的差异可减少宗禄开支。(宣德八年(1433)奏准王府禄米折色每石折钞15贯;正统七年(1442)改为每石折钞25贯;正统十二年(1447)又改回每石折钞15贯。参见(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八《户部二十五·廪禄一·宗藩禄米》,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7-8页。)明中叶以后,纸钞渐难行用,宗禄折钞比率与比价也因亲疏远近及生计需求情况因人而异,成为当时朝廷落实宗室待遇差别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趋势是宗禄本色禄米折银日多,同时也有将宗禄折钞部分再折给银钱者。弘治十一年(1498)周府封丘王府呈乞“本色禄米上半年本色三分,折色七分,下半年本色二分,折色八分,而折色俱支银三钱五分”。嘉靖十五年(1536),周府将军同钶等提出“愿尽折银三钱五分”。((明)朱勤美:《王国典礼》卷三《禄米》,《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按:当时民间上缴禄米时则按夏税每石折银5钱5分,秋粮每石折银6钱5分收取。)这些做法皆因当事宗室申请而准行,未请者并不照此施行。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颁布的《宗藩条例》中,宗室禄米仍然明确区分为本色米与折色钞两大部分。郡王及镇、辅、奉国将军俱三分本色,七分折钞。镇、辅、奉国中尉俱四分本色,六分折钞。郡县主、乡君及仪宾俱二分本色,八分折钞。((明)李春芳:《宗藩条例》上卷,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王国典礼》所载万历时期“见支额数”,秦、晋、周、楚、鲁、蜀、代、肃、庆、岷、韩、沈、唐、赵、郑、襄、荆、淮、德、崇、吉、益、衡、荣、潞、福诸王禄米皆全支本色或米钞间支,未称折银。靖江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及更低级宗室禄米折钞部分则皆称折银。((明)朱勤美:《王国典礼》卷三《禄米》,《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24册,第358-359页。)据此,晚明时期诸王禄米支给,名义上仍兼用米、钞,实际上米、钞皆有折银且折银比例趋于增大,但是否全部折银,尚待考究。天启五年,礼部尚书薛三省“奏定天下宗藩限禄之法”,其法“以江西限禄为准,通计天启四年以前之禄数,以为天启五年以后之禄额。就各府见禄多寡,自为通融。并敕各抚按酌处长便,以为岁额,不得苟且夫目前。上是之”。(《明熹宗实录》卷六五,天启五年十一月壬子条,第3063页。)这时朝廷财政已经接近破产,腾挪空间尽皆丧失,故将天下宗禄限定总额,交由地方酌情通融给付,其间本折如何措置,已难详考。

三、纸钞之回笼与印制

晚明既然存在规模可观的纸钞支出,必定存在纸钞回笼途径。目前所见史料虽尚不足呈现其完整过程,但可以断定该机制确然存在。

明代内府始终以特定方式回收纸钞。隆庆时期,各主要钞关基本折银征收,但仍有收钞者,不足时招商购买。史载,“穆宗时,宝钞不用垂百年,课程亦鲜收钞者。惟俸粮支钞如故。库钞不足,则召商办纳,或市之京师”。((清)嵇璜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钱币考·明·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6册第236页。)这表明隆庆时纸钞为可在市场购得之物,京师的相关交易尤其便利。前述明中期陕西地方用来关支官军月粮等所需之钞,并非来自钞关,而是来自其他杂课,此类征收在钞关普遍折银之后也有可能在继续。

钞关改收银钱之后,仍需用部分银钱购买纸钞送缴内库,称为“买钱钞银”。买钞银额定之后,所余之银称“买钞余银”或与买钱余银一起合称“买钱钞余银”。此制当始于弘治十六年(1503)。该年议准:“各处解纳户口食盐钱钞,俱收价银解部。每钞五千贯、铜钱一万文,拟进内府交纳者,定与价银二十四两,在部交纳者一十九两,著令铺户领出,收买钱钞上纳。扣算余银,收补别项钱粮。”((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二《户部二十九·南京户部·盐政》,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第1219页。)此后,钞关、税课司所征白银比例日增,然而买钱钞事继续施行。嘉靖六年议准,南京户部“收到各处户口盐钞价银,除钞价照旧买钞上纳外,其钱价银扣寄该部”。((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二《户部二十九·南京户部·盐政》,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第1219页。)嘉靖二十年(1541),司钥库太监王满奏请钞关征收本色钱钞。户部奏称:“各钞关课税一年的收纳钱钞二万五千余块,每块折银五两八钱五分零,共约银一十五万余两。本部招商,一块给银三两二钱,每块乘余二两五六钱,一年计算,积有余银六万余两,可以接济边储。”因折收白银后用银买钞可以获得差价,即前文所说的“买钞余银”,朝廷最终令各钞关照旧施行。((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四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33册,第161页。)隆庆二年(1568)五月,户部“请征杭州北新关买钞余银接济边饷,其他存留以备修理诸费”。(《明穆宗宝训》卷二《理财·二年五月癸亥》,《明实录》附录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4页。)《江南通志》载,隆庆时期钞关轮收本折后,“遇该纳本色年分,内将五分收买钱钞,扣留一分解京”。((清)赵弘恩等监修,(清)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七九《食货志·关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9册第291页。)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各钞关皆需购买本色钞上交内府库。该年六月,“命临清钞关应征船料商税,自万历十五年七月初一日为始,逐年本折兼收。一半折色解银太仓,其一半本色查照见年事例,除七分扣二分外,将应解钱钞责令经收库役照数买完,每年分为两次,解送广惠库交纳。凡河西务、浒墅、九江、淮安、扬州、北新等各关,亦照此例”。(《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七,万历十五年六月甲申条,第3511页。)

据万历十五年编定的《大明会典》,南京五城钞房有大量存钞。其中包含“东城兵马司原额二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四贯,今二十二万九千九百三十二贯。西城兵马司原额二十二万九千七百二十贯,今一十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四贯。南城兵马司原额七万八千二百九十八贯,今八千六百一十二贯。北城兵马司原额五万七千六百十四贯,今五万九千七百一十二贯。中兵马司原额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二百一十八贯八百文,今一百一十二万贯五千九百五十八贯”。((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二《户部二十九·南京户部·内库课钞》,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1217-1218页。)当时南京户部收取南方各布政司、府赋税中多含纸钞,其中有的为“存留”,难以确定为本色钞,有的注明“折银”征收,但南京广惠库接收的来自湖广布政司的钞应为本色:“今钞二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四十一贯一百七十三文。解北京。”((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二《户部二十九·南京户部·各处起运数目》,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1198页。)常州府也有本色钞交入南京广惠宝钞库:“南京广惠宝钞库原额商税鱼茶课钞二十六万三千八十九贯八百二十四文,钱五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二文。今收钞五万六千七百九十锭二贯七百六十六文。”((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四二《户部二十九·南京户部·各处起运数目》,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1204页。)

另据《浙江通志》,万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1618-1619)间,北新钞关实收过“船料银共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两七钱八分一厘,俱经分算本色、折色、垫库等项,起解助边,并收买钱钞上纳”。((清)嵇曾筠等监修,(清)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卷八六《榷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1册第288-289页。)这些情况表明,隆庆时期通令钞关折银之后,政府仍令各钞关在市场购买纸钞,这意味着存在纸钞交易市场。同时,杂课征收中可能仍旧保留征收部分本色钞。此种情况至少持续到万历末年。

在明代文献所记年终赋税收入概述中也可以看到纸钞收入迹象。据《万历会计录》,在万历六年额定的收入中,夏税、秋粮皆含钞贯,但因其皆为存留,可能多系折色征收。((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一《天下各项钱粮原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31册,第367-368页。)另有“地亩粮草折银八万五千六百九十四两二钱三分零;粮折布五万七千一百六十三匹四尺零;草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二十二束;钞五万六千九百四十贯”((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一《天下各项钱粮原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31册,第369页。)的记载。因该记载各项本折皆加说明,而钞项并未言折,故当为本色。解入广惠库部分行文:“河西务等七钞关轮年约解本色钞共二千九百二十八万四千四百余贯”,( (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一《天下各项钱粮原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31册,第370页。万历《大明会典》载:“凡临清、河西务、苏州、扬州、杭州、淮安、九江等钞关及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吏盐钞,并各处地亩枣株钞贯,俱送本库收。”参见(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户部十七·库藏一·内府库》,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880页。)显然为本色钞。解入天财库部分行文:“正阳等九门本色钞共六十六万五千八十贯”,((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一《天下各项钱粮原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31册,第370页。万历《大明会典》载:“凡正阳等九门并各钞关本折钞钱,及皇城各门锁钥,俱送本库收。”参见(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户部十七·库藏一·内府库》,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881页。另,内府赃罚库亦收存部分纸钞,参见(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户部十七·库藏一·内府库》,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881页。)亦为本色钞。《明熹宗实录》载,天启三年底所计岁入中,除其他名目外,有“租税钞八万一千一百三十七锭二贯三百有奇”;(《明熹宗实录》卷四二,天启三年十二月条,第2225页。)在天启六年底所计岁入中,除其他名目外,有“租税钞八万一千一百三十锭二贯三百二十三文九分五厘”。(《明熹宗实录》卷七九,天启六年十二月条,第3866页。)这些租税钞亦为本色。

晚明是否继续印制新钞,虽然难以完全确定,但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在前文提到的各项用钞中,有仅称“钞”者,有称“旧钞”者,有称“原封钞”者,有称“新钞”者。如果自明中叶纸钞失去市场流通货币功能开始,政府不再印制纸钞,至晚明时期,即使先前印制的部分纸钞仍保持原封,亦已为一百多年老物,称“原封钞”尚可,称“新钞”已属荒唐。故推测晚明时期,仍有少量纸钞印制。明户部设宝钞提举司,内府设宝钞司。《明穆宗实录》载,隆庆三年九月,裁革“宝钞提举司提举一员”。(《明穆宗实录》卷三七,隆庆三年九月壬午条,第940页。)这表明宝钞提举司在隆庆时期虽经裁员,但仍存在,其名目也可见于万历《明会典》。((明)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户部十七·库藏一·内府库》,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882页。)晚明内府宝钞局一直存在。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宝钞局火,辅臣沈一贯具疏奉慰”。(《明神宗实录》卷三五四,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子条,第6220页。)天启、崇祯年间,朝廷多次因财政困难讨论再行钞法。其中包括,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户部尚书倪元璐推荐桐城诸生蒋臣为户部司务,试行钞法。该年九月“作新钞”。(《崇祯实录》卷一六,崇祯十六年九月甲寅条,《明实录》附录本,第490页。按《明史》系其事于崇祯十七年。参见《明史》卷二五一《蒋德璟传》,第6501页。)李清《三垣笔记》记此事时,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又五城御史言:‘钞匠除现在五百人外,尚欠二千五百人,议于畿内八府州县多方勾解。”((明)李清撰,顾思点校:《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4页。)“现在”的500名钞匠,在新议钞法之前就已存在,当是京师保留下来的工匠。这表明宝钞局可能一直印制少量纸钞供朝廷使用。

余 论

明初强力推行纸钞,在没有设立准备金及发行期界的情况下,将之作为主要货币强行投入市场交易和国家财政收支的各个领域。此种货币政策,无视市场经济法则,片面着眼于国家财政需求,高度依赖强制力,加以新旧钞倒换制度糜烂,很快失败,政府为挽救纸钞所行举措亦不能奏效。此时明朝政府货币信用败坏而又无其他可有效推行的货币政策,遂曲从市场,渐渐形成称量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局面。该趋势至万历前期因主要赋税折银征收而达极致。此间明朝从未发布废止宝钞的统一政令,实际保持了纸钞在财政支付中的局部功能。因为主要货币白银以称量形态流通,且朝廷发行的仅具辅币作用的铜钱供应严重不足,此种局面意味着明朝在中期以后已失去货币掌控力,且已接受政府货币信用极度低下之现实。明朝后期财政日益窘迫,以及在陷入严重危机后缺少应对手段,都与此关系至深。

明朝纸钞与财富储备脱节,其发行量最无限制且成本最低,同时政府掌握的货币始终短缺,即使在宝钞被市场拒绝之后,明朝亦未明令废止宝钞。晚明时期,仍有一定数量的纸钞通过政府财政行为而行用,政府因而通过税收保持一定数量的纸钞回流。此种行用与回流,构成了一个与市场若即若离的特殊回路。总体而言,晚明纸钞的局部运行并未构成对市场银、钱货币体制的严重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朝政府的货币短缺。因宝钞在丧失市场流通功能后,明政府仍未对其明令废止,故其在晚明应属于一种由政府信用货币蜕化而成的有价证券。晚明朝廷实际上由此获得了一种财政手段来缓解当时的困境。又因此种证券全部由内府掌控,故从更具体的意义上说,是皇室由此获得了一种可以一定程度满足其统治需要的财政手段。由于这种财政手段脱离经济基础,故对其使用消耗了朝廷信用,不可能根本改善晚明统治困境。

责任编辑:孙久龙

The Paper Not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ZHAO Yi-feng

(Institute of Asian Civiliz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Abstract:By the period of Hongzhi(弘治)and Zhengde(正德), the paper notes issued by the early Ming government basically lost its market circulation value. In Longqing(隆庆)period, the paper notes collection passes changed to collect silver. By early Wanli(万历)period, the whole taxation system transformed into a silver currency based one. Since the paper notes had lost its market currency functio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late Ming history so far ha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t. However, there are plentiful records show that the late Ming court used paper notes as rewarding item and used it for part of financial payments. To this end, the late Ming court has actually been buying back paper notes in the market, and may continue to print new notes on a small scale. Therefore, the paper not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re equivalent to a kind of negotiable securities in a limited range, which is degraded from the government credit mone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late Ming court used such securities to supplement part of its financial needs.

Key words:Late Ming; paper notes; silver currency to purchase paper notes; currency; finance

收稿日期:2022-12-25

作者簡介: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史学理论。

① (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3页。

② 正德十年(1515),武宗倖臣钱宁以钞1万贯在浙江强行发卖,遭浙江布政使方良永弹劾。参见《明武宗实录》卷一三二,正德十年十二月癸丑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617页;《明史》卷二○一《方良永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11页。

猜你喜欢
晚明货币财政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古代的货币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沈士充的研究文献综述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晚明畅销书:女性诗歌选本《名媛诗归》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