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学角度观察中共二十大

2023-09-20 17:44周良书
史学集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周良书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22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则将这一研究思路,形象地比作“祖孙的方法”。此种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胡适:《胡适文存》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200页。)这个方法也为我们观察中共二十大,并通过它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一个思路。按照这个思路,这里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二十大看党的生命历程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联共产党从创立到垮台仅93年,而中國共产党已有102年的历史。它从50多人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已拥有9800万党员,领导着14亿多的人口大国,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一不寻常的成长经历是值得细致观察的。当然这种观察,也不能是事无巨细地看下去,那样只会把历史写成一部“流水账”。钱穆说:“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细察党的成长经历,还是要从它的变化处入手。

其实,观察一个事物的生命历程,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维度,一是看它的跌宕起伏。也就是说,要看它成功、胜利时能否清醒,失败、挫折时能否坚守。例如在胜利的时候,毛泽东会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在失败的时候,他也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斗争精神,并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判断。二是看它的始末缘由。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它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中共一大,而且还要看到它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当下的中共二十大。若从这个角度观察,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最为重要。

第一,要坚持“四个意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挫折中成长、在战胜困难中不断走向成熟,关键就在于坚持“四个意识”。一是坚持政治意识,就是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坚持大局意识,就是把一切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和坚决维护大局。三是坚持核心意识,就是确保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四是坚持看齐意识,就是确保全党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正因如此,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四个意识”以后,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7页。)

第二,要强调“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的一百年,党虽已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创造了辉煌业绩,但是长征永远在路上,并且以后的路还很漫长,任务将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的党正处“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36页。)所以更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因如此,二十大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2页。)

第三,要注重“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页。)其实,对于一个百年大党来说,“自我革命”还有更深层意义。因为路越走越长,经验和财富会越来越多,但压力和负担也会越来越重,这就更需要党具备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正因如此,二十大再次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64页。)

二、从二十大看党的探索历程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有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9-1470页。)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也讲了一段同样重要的话,他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5页。) 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真正认识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7-28页。)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学习西方到自信自立,这里面就体现了一个探索的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从这个经历中,我们也应当有所收获。我认为,这其中同样也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历史的进程由必然性支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偶然性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在把握党史发展和演化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揭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还要从具体条件和历史事实出发,发掘历史上“支流”“个体”“残骸”和“碎片”的独特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这种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客观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这对我们也是有深刻启示的。无论一个民族或国家,还是一个单位或个人,都要把它的前途和命运,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不要老是想着抄近道、走捷径的事。同时也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也就是说,要把握好一个又一个偶然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第二,正确认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首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关系。既不能将党史“放大”,把党外人士的一切活动都挂在中国共产党的账上;也不能将党史“缩小”,避开或无视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突出贡献。同时,在党内,还要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如胡乔木指出:“党史、革命史不仅要写大人物,也要写小人物。革命不是只有个别大人物、而是有无数小人物参加的。不可能写很多小人物,但一个也不写就会成为英雄创造历史了。”(《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7页。)对此,毛泽东也有精彩论述。在党的七大上,他公开表示:“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298页。)

第三,正确认识成就与失误的关系。毛澤东说:“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事实上,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随后经过反复的实践,“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6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一次右倾错误、三次“左”倾错误以后,才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也同样是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以后,才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党史上的成就和经验“讲足”“讲够”,而且还要把党史上的失误及其后果“讲真”“讲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把“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57页。)

三、从二十大看党的心路历程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88岁高龄的邓小平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回忆:“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6页。)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从二十大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也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正确认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而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6页。)这个新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其中“新阶段”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中国”是一个空间概念。这表明,中国的理论主要是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但不必照搬。

第二,正确认识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我们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叙事方式。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3页。)因此在党史研究中,一定要防止在“逻辑”和“历史”之间产生“时间倒错”的问题。经典作家不是“神人”,他们的著作也不可能是“神话”。一切观念和范畴,与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页。)所以既不能过分迷信经典作家,也不能人为地拔高他们的著述。事实上,历史只能提出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同样历史也只能解决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我们只有历史地看待那些经典,才有可能将学术研究置于理性和科学的轨道上。

第三,正确认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难题。所以,厚今薄古,或者厚古薄今,这两种现象总是存在的。因此在理论上,在实践中,能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往往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单位、一个个人,是否成熟和理性的标志。对此,正确的认识是:前人有的,今人也有,那叫继承;前人有,今人没有了,那叫知识的消亡和意义的散失。只有前人没有,今人有,那才叫创新。当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这就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表达的意思: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意指和内涵是不同的。([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3页。)因此,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观点,七十年前的毛泽东,站在二十岁共产党人的角度说的,四十年前的邓小平,站在六十岁共产党人的角度说的,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百岁共产党人的角度说的,那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既是一种延续和承继,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四、中共二十大的历史方位

从史学角度观察中共二十大,既要通过二十大看到中共党史,也要通过中共党史看到二十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就历史研究问题阐发过这一方法。他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这种从事后反顾事前的逆向考察法,既可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也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从这一点来看,二十大之于中共党史还有另一层特别意义。

首先,要看到中共二十大是提出问题的大会。其实,坚持“问题导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路。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认识是一致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深刻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279页。)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因此,“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有鉴于此,中共二十大在总结新时代党在十六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又告诫全党: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4页。)这些都是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些问题,党解决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这次大会在党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其次,还要看到中共二十大是规划蓝图的大会。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1页。)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它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从2050年提前到2035年,并在提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又于目标任务上增加“美丽”这一表述生态文明的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为全面,从而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一致。但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页。)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伟大的目标和宏伟的蓝图并不少见,它体现了设计者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但若干年过去,那些实现的,我们便把它写进历史,那些没有实现的,就不能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最无情的,但它也是最公正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1页。)这的确是一句富有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的历史箴言,因此,在当前学习和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理解和把握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猜你喜欢
二十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