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

2023-09-20 17:44宋学勤
史学集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想史中共党史历史观

主持人语(宋学勤):根据党的二十大总结的新的历史经验及确立的新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应当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充分发挥资政功能,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历史学理论。为此,我们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为主题,邀请有关学者展开讨论。宋学勤教授通过研究如何以大历史观寻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如何以大历史观打开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新领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理论建构。赵朝峰教授从中国当代史的视角,认为新时代具有历史编纂学中断代史的特点。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学叙述,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周良书教授通过党的二十大文本深入研究了党的生命历程、党的探索历程、党的心路历程及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方位,认为要看到党的二十大是提出问题的大会,还要看到党的二十大是规划蓝图的大会。王广义教授从立场、观点和思维三个维度深入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历史观建构,认为我们要坚持科学立场,遵循正确历史观的政治前提;坚持唯物史观,把握正确历史观的理论基石;坚持唯物辩证法,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沈成飞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共识和根本特征进行了思想史考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形成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国人因应落后现实而激发的现代化实践共识,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承担历史使命的强大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是国人核心意识确立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结果,是国人追求幸福的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思想史资源。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三大体系”亟待高质量构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尽快补齐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短板,不断强化、优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为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遵循,而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开展,能够体现大历史观的深刻内涵。

一、以大历史观寻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社会变迁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伟大情怀和治国理政的光辉历程。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中國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改变和创新中国社会的历史。书写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需要认真寻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揭示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历史观”,要从历史的长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和世界文明进步的宽视野,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不断调整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大政方针,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93页。)百年来,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变迁,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角色担当与使命任务不同,但都连续不断地在社会各个层面促成了变迁。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以“砸烂旧社会,建设新中国”作为行动目标,“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在致力于“革命”的同时,在“社会”层面也进行了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页。)所采取的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改造,推动了各领域的变革与全方位的社会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改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巨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十年来的发展极不平凡,在社会建设层面更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这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习近平:《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83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新的社会建设运动”。比如,通过实施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与精准扶贫战略,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加强社会治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通过系列城镇化发展战略,历史上千百年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通过系列就业方略,中国已经从农业就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转变为非农产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实现了就业结构的极大转变;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和富裕型,民生显著改善,等等。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以大历史观视之,在引发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力中,中国共产党是主要的动力之源,在社会变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

传统的中共党史研究一直遵循政治史范式,以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为论述中心,较少关注社会层面的变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历史著述的主要内容都是政治史,所依据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书档案,把政治层面的因素(包括重大政治事件、重要政治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看成是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同时尽量从政治方面解释历史,其功能也是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统治的时候,政治史就是一种史学范式。”(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早在1991年,张静如先生就撰文强调要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他在文中还强调说,按说这个命题不难说明,因其道理并不复杂。既然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那么,考察这个党的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其所依赖的社会。(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静如文存》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9页。)而且张静如先生进一步指出,社会史主要是描述社会下层群众生活的是不妥的,因为即使像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之类,也不只是与社会上层和大人物有关。如果社会史只研究社会下层群众活动,恰恰把社会截然分开,使那些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核心,其他社会生活概不涉及的历史叙述完全成为社会上层人物的历史。“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把社会下层群众活动同上层人物活动连接起来,把社会下层群众活动同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连接起来,而不是建立社会史,把它们分开”。(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静如文存》下卷,第651页。)此论切中肯綮。诚然,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其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颁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贯彻落实的社会成效如何,是要着力回答的重要议题。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总是要作用于相应社会领域,并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只有从社会各层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准确地掌握国情和民情,才能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只有了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特点及变化,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发生、发展,以及革命、建设、改革的特点和规律。其实,“政治史和社会史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如果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那么社会生活的乐趣将失去一半,政治运动的意义也将去其大半”。([英]哈罗德·珀金:《社会史》,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从此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史更是一种研究视野的拓展,强调“自下而上”的历史和“总体史”的旨趣。“新历史学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广为接受,其关键所在,或其特征,就在于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推行某种新教条或新哲学,而是要求一种新态度和新方法。它不是把历史学家限制在某种严格的理论框框中,而是开拓新的视野”。([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2-63页。)社会史是作为新史学的代表而出现的,更是体现了一种“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方法,更是指导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地、科学地看待历史发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立足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在把握历史主动中统筹谋划国家治理体系。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视野,“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研究“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就是要超出局部视域,放大历史视距,以百年千年的长时段、文明演变的新高度、政治社会的宽领域、家国天下的大关怀为要旨,打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实践。在此意义上秉承“大历史观”,需要从更广义的政治现象与党的政策设置切入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角度重新审视党的各种思想主张与政策设计,考量政策与思想、思想与生活的关系,在社会效益的意义上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的实际效能。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视野,是这一学科繁荣发展的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而中共党史学要想回答好“人民之问”,就必须关注社会变迁与民众诉求之间的张力,準确了解和把握民众所需所盼,确立学术研究议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65页。)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术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主旨,就是寻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内在的运作机理及其思想逻辑。

三、以大历史观打开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新领域

如前所述,社会革命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开展建设、推进改革的复兴征程中,“变革社会”始终是其最核心的基本任务。从大历史观来看,我们要拓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视野,就需要在“社会”中重新理解政治,在感知“社会变迁”的同时,还要感悟“何以变迁”,探究其背后的动因。长期以来,当代社会史研究惯于聚焦地域性个案研究,较为注重停留在个体生活和日常历史的关注上,失之于局部以至琐碎,少有达到理性的高度,存在“思想不在场”的弊病,很难从思想层面回应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这些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恰是党和国家各层级制度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各层级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基层社会的运行相互促动的结果。如前所述,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有着政治史研究传统,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研究较为关注,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中国共产党思想与民众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因此,在此意义上,学界需要查缺补漏,努力关注社会变迁背后变与不变的思想世界。而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提倡“从社会生活的视角来选取思想资料,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对于群己、家国、治乱等社会主题的思想”,(宋学勤:《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其研究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既着眼上层思想史,又兼顾民众生活史,是从一个大视角的观照,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发展思想战略的整体风格。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38页。)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框架是“问题导向”——“顶层设计”——“政策应对”——“社会反响”的“四位一体”逻辑结构,旨在回答面对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顶层设计层面给出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定和实施了怎样的社会政策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是否达到了预设目标等问题,以揭示宏观历史与社会具象之间的张力与互动,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生动画卷。(宋学勤:《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第439页。)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以其思想的穿透性,打通了中国共产党与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寻觅历史场景中的思想脉络和由于种种原因被化约的复杂性、生动性,致力于探索“社会何以变迁”的动因。尽管“社会思想”与社会现实结构状况不同,但建基于历史基础上的“社会思想”,能够以其历史的积淀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要素。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倡导从思想史高度看待社会政策材料,重新处理“社会思想”与社会政策的逻辑关系。

开展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思考进路,是从回溯中华传统文化、反思西方社会思想理论和提炼中国当代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首先要阐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15页。)能否构建独立于西方的现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思想传统为人们提供认识社会状况的价值依据和认识方法,同时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指向制定自己对待社会问题的行动纲领,也决定人们在思想传统和社会行动所得出的问题答案之间进行理性的辩证思考,以决定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从而形成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及社会的发展的本时代的新理论、新学说。可见,思想传统是每一代人形成关于本时代的社会思想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料来源,也是人进行‘新的思索所必须在最初依赖的现成的(既有的)思想框架和方法论原则”。(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诚哉斯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内在的历史合理性,非但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湮没,反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力量,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比如,“小康”与“大同”作为中国人精神思想活动的传统社会理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为历代仁人志士信奉和遵行,一直在或强或弱地表现出独特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同时又为传统思想加入现代文明滋养。其次,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还要阐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与外来社会思想理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人民日报》,2023年6月4日,第1版。)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23年6月4日,第1版。)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还要从“必由之路”的轨迹中提炼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实践,在大历史视野中把握其实践性特征,关注思想与实践的交互关系,从制度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实践过程中提炼思想意涵,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流变中觀照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

总之,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补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在中国人民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在强调“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484页。)的构建思路,而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正是基于此思路而开展。因此,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学术工程,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既涉及传统社会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社会主义理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又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变迁、国际格局演化密不可分,(宋学勤、李青青:《分野与贯通: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4期。)是契合大历史观意义的学术探索,期待学界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收稿日期:2023-06-15

作者简介: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当代中国社会史;赵朝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周良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王广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沈成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1&ZD03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史中共党史历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热诚欢迎订阅2013年《中共党史研究》杂志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