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郝 雨
“爸爸,日本鬼子总来轰炸,我们为啥不开飞机打他们呀?”爸爸长叹:“唉,我们打不过人家啊!”父亲的话一直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在将近40年的岁月里,他每一次漫步祖国的万里海疆时,心中澎湃怎样的报国热情,或许没有人能够知晓,但是他大半生执着探索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坚实足迹,已彰显出一名共产党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如磐初心和使命坚守。
他,就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他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 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研团队,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刘永坦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先后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称号,入选“3 个100 杰出人物”。
20 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20 世纪50年代,800 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 岁的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工大工作、求学。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也考入了哈工大。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刘永坦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刘永坦至今还记得,高考前要报考哪所大学时,他在江苏《新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哈工大——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心里想:“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多么美妙而吸引人的名字!当一名红色工程师,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一颗勃勃雄心被点燃,于是刘永坦在“志愿栏”里重重地写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哈工大。
1958年,刘永坦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之后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从那时起,他便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不久,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8年,在哈工大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后,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刘永坦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到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时,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在导师英国雷达技术知名专家谢尔曼的指导下,刘永坦参与了一项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项目,并独自完成了其中的信号处理机工程系统。正是这次科研,为刘永坦探索雷达技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还在英国留学刚刚打开视野的刘永坦,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探索在当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我国新体制远距离探测技术完全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1982年初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迅速形成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 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对于20 世纪80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破解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 人发展到30 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刘永坦院士始终坚持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团队的、是哈工大的、是黑龙江的。获奖后,他把个人的800 万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他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2021年9月,27 名高分学子考入了哈工大新增设的以刘永坦院士名字命名的“永坦班”。这个全新的特色班面向未来新体制雷达探测技术与智能感知等领域,为国家着力培养和输送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 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 门课。其间,他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刘永坦院士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他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