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未来之山”:以名校长研习基地锤炼领军型校长

2023-09-20 23:46丁利民
中小学管理 2023年8期

丁利民

摘要以“看见你的山”名校长研习基地研修工作为例,呈现针对领军型校长培养工作的具体思考与实践。首先是以“飞鸟之眼”为引,引领学员站在宏观视角,通过研讨交流共绘研修的理想愿景;其次是基于对学员的前期调研,以学校顶层设计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的研修内容;最后是注重推进沉浸式的研修方式,综合运用经典阅读、主题辩论、案例剖析、躬身实践等多元策略,引领学员探索从学校顶层规划到课程教学落地的完整路径,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治校能力。

关键词 名校长工作室;名校长研习基地;校长专业化;领军型校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8-0024-04

在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对校长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名校长工作室作为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培养领军型校长方面发挥着独特价值和作用。笔者曾先后两次主持上海市杨浦区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工作。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理性思考,我携手同行共同研修,抱团取暖,在此过程中见证着每一位校长的蜕变成长,也欣喜于一所所学校的突围发展,对教育和管理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结合笔者主持的“看见你的山”名校长研习基地的具体研修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飞鸟见山,描摹理想态的研修愿景

校长是学校行走的符号,举手投足间都向外界传达着其价值观和教育追求,校长的眼界和格局也决定了学校文化的走向和深度。因此,校长唯有不断澄清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引领师生在舒展生命中获得成长,也让学校焕发蓬勃生机。

作为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梯队建设的龙头项目,上海市杨浦区高端人才涌动发展“登峰计划”自2022年启动实施,并通过前期研讨、基地申报、学员遴选等方式建设了11个名校长研习基地。其中,由笔者主持的“看见你的山”名校长研习基地共计有学员11名。基地意在以“登峰”为旨,帮助参训校长通过澄清自我认识,完成自我挑战和超越,逐步成为一个邃晓治校之要的管理者。为更好地回应区域对研习基地的功能定位,笔者在主持基地工作之初,首要思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校长”“怎样培养校长”等关键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带领学员完成工作室建设的顶层设计,明晰研修的共同愿景。

在此过程中,笔者以佐藤学“教育研究三视角”中的“飞鸟之眼”为引,为基地命名—看见你的山。佐藤学认为,教育研究有三个视角,分别为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与蚂蚁之眼,其中飞鸟之眼指的是宏观视角。[1]“看见你的山”,借指以“飞鸟之眼”纵览山海,以宏观视野把握教育变革,以敏锐思辨洞悉办学要义,以教育之翼纵情飞翔,奔赴向往的山巅。“看见你的山”承载着期待,又勾勒出愿景。时代高速转型,教育的国家战略方向已经明确,在人生和教育的征途上是“看着路走,亦步亦趋”还是“看着山走,豁然开朗”?是“条件反射,不得不从”还是“奔赴挑战,迎山开路”?

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带领基地学员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彼此启迪,在分享碰撞的过程中凝聚奋进合力,共绘理想愿景。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愿共勉共进,将“头顶的山”化为“远方的山”,“以道驭技,因山择路”,打开新视野,遵循教育的常识规律,习得“登山”技,领悟治校之道;在一次次孤勇“登山”之旅中,锚定信念、价值、专业,奔赴属于自己的“未来之山”。

二、横峰侧岭,构建多元化的研修内容

为更好地帮助学员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基地前期针对学员开展了需求调研,旨在了解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顶层设计、课程领导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日常阅读习惯和时政敏锐性等内容,借此为其勾勒个人画像,同时为制定工作室的任务与目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我们将基地建设目标确定为:立足“双新”实施背景,以学校顶层设计为抓手,指导青年校长结合办学实际,强化顶层设计意识,提升顶层设计思维品质,形成有序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方法策略,有效提升青年校长的治校能力。对照这一目标,基地建构形成“3+3+N”的研修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设计体现出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规范性与多元性兼顾的特点,既在研修内容上有相对统一的要求,保证基地日常活动有序开展;又给予学员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最终在整体理念指引下,帮助学员实现各美其美。

其一,设计“3”个维度的内容模块。这3个维度的内容模块包括通识模块、实践模块、个性化模块,分别指向学员的专业素养积淀、规划设计能力提升以及问题解决和瓶颈突破,同时基地还针对不同模块提出相应的预期成果(详见表1)。

其二,实现“3”个维度的专业提升。基地旨在以系统的内容设计帮助学员实现3个维度的专业提升。一是专业理解。即引导学员在借鉴先进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将其与办学实践和教育管理经验有机融合,并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总结凝练,生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育理念或思想。二是专业行为。即引导学员把握和规划好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将个人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学校领导层、教师层、学生层三类主体的共同发展。三是專业视野。校长的格局境界以及对于教育形势的把握能力都对学校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训将引领学员在重塑教师理念、描摹课程愿景、重构课程制度的过程中提升课程领导力,使他们从课程管理者走向课程领导者。

其三,设定“N”个研究项目。在名校长工作室运行过程中,主持人并非是以一己之力推动学员成长,与学员之间也并非简单的“输出-接受”的线性关系,而是要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彼此间的共同发展、双向成长。为此,我们发挥基地“同心圆”的辐射作用,打破校际“围墙”,引领学员在“实践+理论”双导师的指导下,以相同的工作场景、共性的教育问题及合作的课题研究展开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形成多方共赢的教育联盟发展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克服认知局限,开阔教育视野,提升办学能力。如围绕“理念引领下的课堂变革/课程创新”核心议题,学员结合自身办学实际自拟选题,自组团队,推进项目研究,形成“打造创生智慧的磁性课堂实践研究”“生态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小学生态课堂文化研究与实践”等多个主题。

三、因山择路,推进沉浸式的研修方式

从研修方式看,传统的纯理论化和去情境化的校长培养方式大大制约了研修效果。因此在基地研修中,我们非常注重推进沉浸式的研修方式,让研习基地真正成为名优校长的“孵化器”。

1. 在品读经典中追寻教育真谛

校长只有将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真正产生成长的内驱力,迈出自我变革的第一步。这种主体自觉性主要表现在校长自身的学习力和思考力。针对前期调研中反映出的学员普遍在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基地在专家指导下筛选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哲学基础》《资优儿童》《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并开展“每月读完一本书”活动。我们意图通过自主阅读与系统的理论研修,完善校长的知识结构,使其夯实理论根底,筑牢思想之基,厚实精神内涵,进而达到提升教育境界、深化教育认识的目的。我们还要求学员在完成自主阅读后,结合阅读自测、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运用哲学思维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并尝试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去分析处理,使阅读成为校长素养提升的“加油站”。

2. 在主题辩论中提升理性思考

阅读之后最讲究的是经学致用,如果说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消化与历练,那么围绕一个主题运用书中观点开展辩论,则是提升思辨与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为此,我们在基地研修中设置了主题辩论环节。如在学员自主完成《教育的目的》等经典著作阅读后,基地本着“以辩促读”的目的将学员分为正反两方,围绕“想象力和知识哪个更重要”“认知过程应该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展开辩论,两方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地阐述自身论点,反驳对方观点。辩论本身并无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员需要综合运用书中的主要观点,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引经据典中获得专业成长,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当管理者拥有更广博的知识时,就意味着他拥有了更多更科学、更富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持。

3. 在“每周一记”中镌刻成长印记

每个校长自身的经历就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我们在研修中设置了“周知录”环节,取“一周一知、每周一记”之义,即要求学员每周利用钉钉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通过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学习体悟、工作遐思等。学员们可以循着成长轨迹,将自身的办学经历、管理经验进行梳理概括,从而构成一本大部头的“共享笔记”。“周知录”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案例的描述,也有理论的升华。对同伴而言,这些源于办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亦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大家彼此交流,互相启发,实现共同成长。如学员唐征洁校长在“周知录”中分享了自己阅读佐藤学的专著《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并结合教育实践对书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这一观点表达出深刻认同,提醒自己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不追求华丽的课堂,只追求真实的课堂。唐校长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学员的共鸣,大家纷纷通过留言描摹各自理想中“润泽的课堂”的具体样态。

4. 在案例剖析中促进深度反思

开展案例剖析有助于学员在真实情境中发现理性之美,培育理性之智,让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为此,基地通过分享真实管理故事,带领学员共同探讨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寻求破解之道。如我们曾剖析一个老学校的案例,该校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年轻教师力量单薄,成熟教师比重大,且老教师教学方式因循守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向学员提出:作为校长,面对这样的教师群体应如何找到课堂变革的路径?学员们围绕案例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建议:如通过校本研修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而促进其行为上的转变;通过创设体验式情境使教师转变角色,在换位思考中分析哪种学习方式更有效、学生更感兴趣;通过校长带领教师就课堂文化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更可能激发教师改变的动力:通过建立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促进团队内部各主体的相互合作与彼此激励。在案例剖析过程中,学员也对自我成长和管理实践进行深度反思,探寻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生成课堂与课程变革的新思路。

5. 在躬身入局中创建一校一品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綜合改革政策的出台,学校办学愈发指向内涵发展。要更好地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需要校长站在更高的战略位置、更宽广的教育视域进行重新审视。针对前期调研中学员普遍反映的对于学校顶层设计感到困惑的问题,基地将规划设计作为主要抓手,引领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反观实践,通过实证调研科学分析办学基础,通过改善学校发展运行机制探索优质发展路径,最终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成果。

例如:办学理念是学校整体办学的信念和理想,也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那么如何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信念?为推动学员深入思考,基地定期组织学员前往各自学校,举办“我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主题展示活动,促使他们不断澄清办学的顶层设计,思考究竟要办怎样的学校,做怎样的教育。在此过程中,理论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理念梳理与阐述,实践导师负责路径谋划与实施,双师融合助力学员完成学校的顶层设计。如在某次展示活动的答辩环节,导师针对学员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阐述提出追问:“上善如水,大爱得丰”的理念提得很好,“水”和“丰”又与校名关联,但要进一步考虑的是,“上善”“大爱”的内涵该如何诠释?如何将这样的理念在课堂上呈现?换句话说,“如水”课堂的样态是怎样的?有哪些要素可以抓取?学校是否对“如水”课堂的建设路径有过思考和规划?在一轮轮的阐述、答辩、反思、总结过程中,学员不断澄清教育理念,探寻实践转化的路径,从而让理念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一句口号,而成为全体师生为之努力的共同愿景。

参考文献:

[1] 陈静静.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