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2023-09-20 11:22福萨智
书屋 2023年9期
关键词:彩虹经济学

福萨智

彩虹先生這个称谓,一则动听悦耳,二则先生是皮袍之下只有坦荡和学问的真君子,《论语·为政》云:“有酒食,先生馔。”这个称谓满足了我对陈彩虹先生如父如兄、亦长亦友的敬重心意。

结识彩虹先生是在一场盛会上,当时恰好装修书房购置了四个大号书柜,数百本新旧图书堆在地板上,我正为书目杂乱不好整理而忧愁。与彩虹先生交谈得酣畅,顺便请教读书的经验,先生说读书不分品类,只要不是工具书都有互通之处。回家读了先生的文章,立刻就感受到哲学与经济学理论交融思考的魅力,将一切理论和实践与“人”相关联的必要性和微妙,于是分类摆放书籍的习惯就被打破,各类图书被我胡乱塞满书橱,后来因此受益匪浅,这算是先生对我个人的第一次启蒙。

初见并不了解先生的身份,只觉得先生寥寥数语,言必有典,尽见通透,也见到先生谦和地接受往来者的躬身问候,知道先生的名讳后,心中留下了“却是平流无石处”的印象。后来我对挚友介绍说,先生是不可多得的给人间开“方便门”的尊长者。

“惟我开方便门,为汝作平等会”也是先生真实的精神面貌。从建设银行退休后到大学任教,传道授业解惑者,先生也。在新书房读的第一本书是先生推荐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后来按捺不住向先生索求其出版过的刊物和书籍,算是对先生的笔墨初步浅尝。

当时我将先生发表过的各种刊物连同数期《读书》都堆放在案头,一方面确因先生对经济学体系的论著精益渊博,有益于自身学习成长;另一方面先生的作品不乏哲思趣味,在那个物质丰富、金融发达的年月里,彩虹先生又在任上,作品却常有一种闲僧懒看烟云的味道,使人称奇。

那些年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路金融机构日日推新,这样一位经济学家却超然出尘,关注细致入微的人性始末,思考人类存亡的大命题。那时书店把鼓吹创业的书籍摆在最显眼位置,先生新出版的书却在深入解读企业与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并提出金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重中之重,是去恶存善的根本。

从书中可以看到金融人的自省,在制度、法律和流程之外,“人”这个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从彩虹先生着墨较多的关于人与社会、社会与经济学的学术化研究中,尤为珍贵的是可以充分洞见一位经济学家的信仰和一种伴随祖国发展金融业以来不忘初心的内在力量。读彩虹先生的专业著作,可以让人从对数据的盲目追捧和创新崇拜中清醒过来,回归到金融业、银行业存在的本质和价值来思考大多数问题。

今年,彩虹先生如愿参加了自己的四十年同窗师生座谈会,我相信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必然是先生多易其稿,反复删改,凝结了半生情结和思考的总结,是他自己毕生看重的、坚守的肺腑之言。

一者是缘。先生重视缘分,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校学子,几乎都是投身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与老师同窗的缘分、与建设银行的缘分,每一次的遇见和同频都能感受到先生对缘分的珍惜,寸草微风都在记忆深处。

二者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先生推崇老子“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深刻内涵,将学术价值、职业价值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紧密关联,并强调不设条框,要勇于变革和探索,关于这一点先生已经用职业生涯给出了满分答卷。

三者是信仰。今时今日,吾辈已经不知道先生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但经历过风云、见识过变革,历经千难开拓出这个新时代之后,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尽在“中国七七级”的重音之中。

拂去事务性的面晤,了解彩虹先生真性情的一面,这篇发言足矣。但理解彩虹先生的最佳途径,则是读先生的《观世微言:经济学与经济生活》一书自序,文中表现出经济学人如此通透又擅哲思的一面,把经济学本身的刻板和锋芒都圆融地包裹进去,深度和宽度尽显其中,展现出当代经济学人超越豁达的宇宙观,并充分与当代思想家共鸣于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先生在强调了经济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之上,又能展露出东亚经济学家不忘“管庄禅易”的特色,国人喜欢将这种经典之能的特色冠以“大家”之名,而彩虹先生当之无愧。

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彩虹先生作为寻常人的一面,是谦谦君子,是纯孝之人,凡事都有经济学学者的本色。

我们时常谈起同样因工作忙碌不能侍奉双亲的遗憾。一次见面,先生正好在老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能够侍奉父母,为他们捏脚揉腿,照拂衣食。那时候先生已经两鬓斑白,“纯孝”二字生动地在脑海中浮现,那一刻理解了先生散文中常见的倾向,社会秩序与经济机制要建立在人性的善之上,后来再读竟然可以共情其中。

真正领略到彩虹先生的谦和是在政协餐厅的聚餐。那里的鱼头煲很有名气,先生不食蒜,听闻我们特意为他叮嘱厨师一番,便一再致谢许多次。聊得开心,所有空盘撤下换了茶壶,分别时先生又是一番致谢,居然还记得这件小事。

几个月前特意听先生在“七七级”同窗会上的发言,听到了无数次感谢,才真的理解先生贯穿一生的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高度与谦和。如果说致辞是一种言传,那么举止便是一种身教,体现着学者的风范与气度,于我辈自是一堂生动的课。

“真是位经济学家!”这是龙井茶山周伯受益之后的评价。

彩虹先生出差浙江的时候被我们拉来龙井茶山做客,茶山的茶农周伯看先生年纪相仿,作为大学者又如此平易近人,坚持亲自下厨款待,并从钱塘江买了甲鱼做头盘,就在他家的小厨房里盛情款待。彩虹先生略饮两杯自家酿制的杨梅酒,我坐在一旁不插话,第一次见彩虹先生和“圈外人”饮酒聊天。

茶山的周伯世代守着狮峰山顶的祖传茶园,每日天不亮便上山,不施任何农药杀虫,全凭辛勤养护。当地治理非常严格,农业部门经常来检查,所以周伯非常辛苦,其间也有些抱怨。彩虹先生从年龄的角度先叮嘱要注意健康,不要过于辛劳,又细细了解了整个种植和收采过程,甚至把每一笔支出都问清楚,才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可以和周边茶农一起联动、同耕共筹的发展建议。如今先生的建议已经被采纳实施,并且非常成功。

尤为细致的是,彩虹先生关注周伯的生活经历。他对这样一位茶农的生活细节特别感兴趣,从每天工作时长到业余时间是否有打牌等消遣,是否会通过其他工作赚取佣金,又是否会尝试更多销售方式。进而和我们聊起当代人是否能够一生坚守一个岗位,以及当代人对于工作的价值观。

周伯说自己没有想过那么多,只是觉得龙井茶代表中国文化,既然传承到自己手中,自己就要兢兢业业地付出心力,对得起父亲的托付也对得起茶客的认可。何况好的龙井茶并不缺乏好客户,收入方面能够使他满意,生长在景色宜人的山里,已经是神仙日子。而彩虹先生由此谈及文化差距,我们所信赖的百年字号多是由这样的一代代人坚守和发展而来,他盼望金融业能对小微创业者和文化坚守者多些支持,而非在自由消费领域引导更多年轻人不当享乐,从而迷茫自毁。

当一位可以上升到世界金融格局去做研究的学者,数十次参加国际金融论坛的学者,愿意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与金融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种职业抱负,是悲悯的情怀。

他乐见金融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工具被合理善用,又从内心深处担忧金融工具成为惰性和恶性的辅助,如同先生论证“货币”的善恶,并一直将“人”和“人性”的概念贯穿始终。今年来访茶山的朋友指着墙上彩虹先生的照片,又问了我一个问题:这样的金融大咖,你觉得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一位可无远弗届却霁风朗月的智慧圆满者。”我回答。

听闻先生曾在外交性的工作中代表中国展露铮铮铁骨的态度,用流利的英语应对自如;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先生恪守原则和信用体系的严谨之规。退休之后,先生选择到大学教书,带几个研究生,继续给国家的金融行业培养人才。对于学生的甄选,先生非常下功夫,可见彩虹先生自然也有棱角,而且非常分明。

我曾直言不讳地反对先生回归大学,一则觉得太辛苦,工作那么多年从健康角度来说也该休息一下,大可四處旅居放松一下。二则对更多年轻读者而言,先生代表集经验之大成者,学问深厚又有独特的从业经历,若不将思想内涵、毕生研究结集成书实在太可惜了。授之数人,不如授之无数人、数代人。

写作的人若是不清楚甚至不在乎写作的根本意义,被市场牵着走,便容易将写作变成一种缝纫工序,三分畅销题目、五分逻辑语言再加点趣味噱头和名人推荐是常态。

即便是理论性很强的文字,只要不是工具书和理论书籍,所承载的更多的就是观念,读者在作者输出的观念中认识新事物,并融入自身的适应和改变中去,最终成为思想。所以彩虹先生的文字异常珍贵,没有任何语法关系模糊的字句,也没有繁冗的意识流,无论生活琐记、哲思散文还是经济学理论,皆有一种客观的结构性舒畅。先生的文章总是可以一读到底的,这种严谨于学术、文笔畅快、直抵问题又用经济学原理、政治、道德、社会学共同解读的方式是一味倾向于读者的。

语言不能是艰涩陌生的,否则会被这个时代拒之门外。先生的随笔和散文,处处不谈逻辑,逻辑尽在其中,文章逻辑缜密又通俗易懂,既不追求术语堆砌,也从不强推逻辑,读过扶案,发觉已经吸收饱满。

若说数千字可以写清楚彩虹先生的全貌,我认为非常困难,因为彩虹先生恰好是具有巨大思想空间的学者,解读他某一篇文章的思想都不止这些许篇幅。他是时时刻刻的思想者,也是精于经济学的大学者,谁也不知道先生的下一篇文章写的是专业论述还是哲学,是散文还是琐记。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跨越我国银行业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两个不同阶段,彩虹先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便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经济学论文和经济评论文章。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是从读到《给点大智慧》开始明显感受到先生试图扩大读者范围,以随笔的方式,写给更多关注经济学的普通人。从《给点大智慧》开始,到《职游汉城》的出版,是经济学家、银行高管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次郑重的信息对称,彩虹先生以质朴的语言向大众推演出经济学如何从历史中来,银行业又是如何被认知、运转和决策的,可以看见每个人作为经济个体、消费者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关联。无论是宏大的主题,还是经济现象,跟着先生的笔墨行走便能从知道走向理解,这对于非经济领域的读者意义非常重大。

彩虹先生此后的作品则更有观微知著的特征,更关注生命意义、社会秩序以及“人”与经济体制之间的过渡与制衡,在《公司治,天下和》一书中更是罕见地、完整地披露出先生多年积累的庞大而整全的对于现代管理体系的思考和经验,翻阅目录就可以知道是心血精华。

更有趣的是这本书和《在高山和天空之间》同年出版,若是前后连续阅读,必然觉得文风迥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如果说《公司治,天下和》一书把作者的客观意图非常行动派地完成搭建,试图让读者阅后即明,可以作为工具书确定性地利用。那么《在高山和天空之间》一书则深邃灵动,自由穿梭在过去、现代与未来之间,呈现出往前看也是未知的思索。

一篇有确切主题,能说得清楚又无须借助意象、抒情和音乐性的文章是随笔散文,将逻辑事实客观呈现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是理论,能将二者界限打破则是彩虹先生的特色。

如同开篇我对书橱分类的困惑已解,就不会纠结陈彩虹先生的作品属性,人如其文、精深豁达,引用黄遵宪先生“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来形容,最为恰当。

猜你喜欢
彩虹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彩虹
经济学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