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实施,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重要趋势,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展现数学的精彩,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广度和温度。文章就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数学课堂中进行积极的探讨,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应用数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小学教育领域,因为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扭转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形式,为学生开辟了全新的数学学习路径,丰盈他们的数学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实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以“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致使学生的“学”数学变成了“听”数学,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难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相背离。所以,在新的教育时期下,教师应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完美融合,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有效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导入环节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喜欢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认为讲解到位,学生必定能够理解,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花费再多的时间、精力,学生的学习都是这样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的呈现形式,用形象、生动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深奥、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基于此,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运用信息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产生主动获取新知的欲望,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阳阳家春节时拍的全家福,学生们感到非常好奇,只见教师用鼠标拖动照片,一张只拖动其长度,图片中的人迅速变胖,原先的美感没有了;一张只拖动其宽度,图片中的人迅速变高、变瘦,也失去了美感;最后一张,老师同时拖动原来照片的长度和宽度,没有失去美感。这时,教师出示了几张图片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分别写出后面三张图片和原来图片长和宽的比并化简,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兴趣浓厚地进入了学习中。
在学习新知时,没有兴趣的引领,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活动很难有序展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为学生营造鲜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内心更加愿意亲近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用开放资源,促进学生探索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拓展,致使学生的学习素材有限,难以实现突破和提升,作为数学教师,对此方面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帮助学生寻找、整合、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具有多种获取知识信息的可能,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打开iPad,到互联网中寻找不同年份的年历,然后观看不同年份的年历,看每个月份都有多少天。学生们将不同年份的年历进行比较,发现除了2月外,其他月份的天数,不管是哪一年,都是固定的,4、6、9、11月都是30天,而1、3、5、7、8、10、12月是31天。而2月非常奇怪,有的年份是28天,而有的年份却是29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告知学生,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查找原因,学生们通过观看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视频,知道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资源,帮助他们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知识信息,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与愉悦,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优质数学课堂。
三、借助媒体设备,化静态为动态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借助板书和口述讲解进行教学,是静态化的,不利于学生理解,而数学知识是深奥的,以机械灌输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对于思维能力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很难真正接受,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地集中,容易分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富有动感,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课堂的沉寂,降低理解的难度,丰盈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在教学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这两种现象进行简单的比划,然后告知学生它们的区别,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顿悟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其实,细心发现,平移和旋转具有动态化的特点,仅仅依靠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概念的特性难以得到展示,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具体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教学效果更加理想。例如,教师可以在方格图中先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鼠标,将其拖拽到另外一侧,让学生观察平移的过程。然后再画出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进行平移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平移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将平移后的3个图形复制到新的界面,进行拖拽,让它们旋转90°,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旋转后的图形形态发生了改变。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本质区别,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及深,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深奥性,以往“黑板+粉笔”的静态化教学模式,教学弊端日渐凸显,让学生依靠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数学,难以完成高效数学课堂的建构。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媒体设备进行辅助,让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动感十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借助班级群,丰富学习体验
QQ和微信是当前非常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也是智能手机中的“标配”,可以发送图片、语音、视频等,实现沟通的多元化、实时化。对此,很多班级的老师组建了QQ群或者微信群,强化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也可以应用班级群,将数学课堂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然后上传到班级群,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下载观看,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可以在班级群中问,教师也可以答疑释惑,实现查缺补漏。
在教学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高”一课时,画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有的学生将三角尺拿在手里,不知道怎样放;有的学生画的高,没有达到垂直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出现随手画高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教师为学生精心录制了微课,在微课中将画高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锐角三角形的高都在其内部;而直角三角形只需要画斜边上的高便可,而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而钝角三角形,有的高在其内部,也有高在外部,外高是最难画的,也是教师在微课中重点进行讲解的地方,帮助学生化解理解的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程度,进行反复观看,增强学习体验,获得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些学生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内,无法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此,教师应做有心人,搜集学生理解的困惑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使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清晰和完整。
五、精心设计练习,提升应用能力
当前,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对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练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优质、高效的练习,可以促进理解,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以书面解答为主,形式单一、机械,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且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设计的练习和例题保持一致,无形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无法展示学习个性,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以被动的方式进行练习训练,很难产生参与感、成就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参与练习的趣味性,凸显主体地位,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运用问卷星设计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学校打算组建五个兴趣小组,分别是声乐、舞蹈、航模、篮球、机器人,如果每个学生只能参与其中一项,你打算参与哪一个?这样的调查性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们自然愿意参与其中。然后纷纷在问卷星上面给出了答案,随即教师将相关数据公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学生们根据课堂中所学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制作出自己满意的条形统计图,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不难发现,富有鲜活性的作业内容,学生们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其中,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教师应改变以往的练习形式,将信息技术植入练习中,诱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总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让学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补充学习资源,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轻松地习得数学知识,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数学课堂中适时地融入信息技术,丰盈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数学的真谛,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畅享数学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怡彬.“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研究[J].智力,2022,697(31):52-55.
[2]朱文秀,張以学.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途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567(12):70-72.
[3]王丽萍.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234(11):52-54.
[4]邓赛,戴彦勋.三环五步:信息化环境下数学品质课堂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434(3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