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伶
摘 要: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分为两个阶段: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作曲家的一度创度让音乐作品初具雏形,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让音乐作品更为完整。本文将从演奏者的视角,对音乐作品中二度创作的过程和进行二度创作的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演奏者;二度创作;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03
一、二度创作的含义
一部音乐作品通常来源于作曲家的情感、灵感和思想。当作曲家通过音乐符号记录保存下来时,乐谱就诞生了。这是音乐作品中的一度创作。然而,作曲家在乐谱上的创作只是音乐的文本形式,只有通过演奏者的表演,才能将音乐转化成真实的音响形态。在表演中,演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用自己的演奏方式诠释作品的过程也就是音乐作品中的二度创作。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实是由作曲者、演奏者和听众三者共同组成——作曲家创作、演奏者表演和听众欣赏。演奏者相当于一座桥梁,通过表演音乐作品将作曲家和观众联系在一起,作曲家将自己的创作意图谱写成乐谱,听众通过演奏者的“叙述”来欣赏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一方面,二度创作考验了演奏者的表演技巧、表演能力和表演风格,是演奏者综合表演水平的体现,并且也促使演奏者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也是为了满足听众和作曲家的需求和目的: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是可以给听众带来审美愉悦的,让听众拥有愉快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这是听众欣赏音乐的目的。演奏者在表演时需要通过二度创作去满足听众的目的。而作曲家,需要通过演奏者的表演去聆听来自听众的反馈以及社会的回响,从而去挖掘听众对于音乐作品的真正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出更加贴近听众的优秀作品[1]。
那么演奏者该如何在音乐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呢?从音乐表演的美学意义上来说,需要把握好忠实性和创造性的美学原则。
二、二度创作的忠实性美学原则
忠实性,指的是依据实际情况准确如实地进行表达,这是对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忠实性的内涵之一体现在演奏者要遵循乐谱。在进行表演之前,演奏者必须仔细阅读乐谱,乐谱就像是“说明书”,可以指导演奏者如何进行表演,演奏者要了解并发现其潜在的信息和意义,这也是演奏者把音乐作品从乐谱转换成真实音响形态的最关键的一步。在音乐中,每一个音乐符号和术语都承载着其意义。如果忽略了任何细节,它都不能准确地诠释该音乐作品。乐谱上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和其他音乐术语都是由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其中也蕴含了作曲家所想表达的音乐思想。如果演奏者想要将作曲家在乐谱中潜在的创作意图呈现给听众,那么遵循乐谱是最基本的一步。
哲学家彼得基维说过:一场表演,如果以一种与乐谱初衷相反的方式去呈现,这是不被允许的,也并不是对作品的表演。例如,古典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使用“快板”(Allegro)速度。快板的速度是快速的,也带有活泼、明快和兴奋的情绪。这就是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对演奏者提出的要求。但如果一个演奏者把这一乐章演绎成“慢板”(Lento),很明显,演奏者违背了作曲家的意图。虽然同样是演奏出了音乐,但演奏者根本不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没有表达出作曲家真正想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这种表演可以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表演。
然而,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征,而有些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是没有办法通过乐谱记录的,作曲家的创作也深受时代和自身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仅仅是遵循乐谱上的音乐符号和术语是无法准确还原作曲家的音乐思想以及作品的意蕴的。因此,演奏者在遵循乐谱的基础上,要对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查阅了解。例如,在巴洛克、古典时期以及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颤音(trill)都是由本音的上方音开始弹奏的,但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李斯特、门德尔松、格里格和舒曼的音乐作品中,颤音都是由本音开始弹奏的。如果演奏者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也可能会出现违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不符合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的情况。故,在遵循乐谱的基础上,演奏者还要进行大量相关资料的搜集,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准确呈现音乐作品的“原貌”[2]。
三、二度創作的创造性美学原则
虽然演奏者表演的音乐作品是由作曲家创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表演者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演奏。哲学家彼得基维说过:如果表演者没有创造力,那么所有表演者在同一段乐谱上所创造的所有表演都是单调的。此外,作曲家还需要表演者来创造性地诠释音乐作品。作曲家不仅允许表演者展示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且还要求表演者这样做,并且非常渴望他们这样做。
以上文中所提的“快板”(Allegro)一词为例,“快板”的速度范围是在120-156之间,这个范围就为演奏者留下了创作空间。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快板”的不同定义会带来不同的演奏效果。
对于同一段音乐,不同演奏者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表演效果,每一个演奏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对作曲家的不同理解,因此他们演奏同一段音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奏者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美国爵士乐钢琴家艾灵顿在1960年改编了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他将这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改编成爵士乐风格,这种创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胡桃夹子组曲》。
此外,乐器和时代的变化也促使演奏者的创造。从18世纪初钢琴在欧洲问世,演变到现代钢琴,钢琴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管弦键琴是钢琴的前身,在诠释力度“强与弱”时,管弦键琴呈现的音量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管弦键琴的结构,因此表演者不需要使用手臂的力量和重量,因为太强的力量会使羽管键琴很快失音。而现代钢琴能清晰地表现出“强”和“弱”的音量,演奏者触摸琴键的力度会导致不同的音量和质量。因此,在现代钢琴上控制手指的力量与在羽弦键琴上是非常不同的。显然,乐器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演奏技术,演奏者必须创造新的演奏技巧来适应乐器的变化[3]。
时代的变化同样也激发了演奏者的创造力。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戏剧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巴洛克、古典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这个时期的音乐表演中经常加入一些戏剧性的元素。演奏者也需要在演奏技巧上进行创造,以适应当前时代的艺术风格。例如,这个时期的演奏者比其他时期的演奏者更多地使用“漸强”(Crescendo)和“弹性节拍”(Rubato)。演奏者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演奏,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瑰宝。
忠实性和创造性在二度创作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个体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度创作中的忠实性是演奏者演奏的依据,脱离了忠实性,表演大有径庭;创造性则是表演的灵魂,缺乏了创造性,表演千篇一律。只有将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才能带来成功的表演。
四、二度创作的意义
音乐美学家张前认为:“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它不仅要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还要通过表演创造,对原作加以补充和丰富,甚至超过作曲家的设想,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正是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意义所在。”出色的二度创作甚至可以提升音乐作品的品位。
李斯特就是很好的例子。李斯特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改编曲专家。在他的音乐生涯中,改编曲的数量甚至要超过原创音乐作品的数量。其中,改编数量最多的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从1833年到1846年,李斯特一共改编了舒伯特58首艺术歌曲。据统计,在1839年至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巡演期间开了超过一千场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他最常演奏的三首音乐作品,都来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改编曲。李斯特在欧洲的土地上不断向大众传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为普及舒伯特的作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
1846年,李斯特改编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在改编时,李斯特充分考虑了整套作品的调性布局,在二十首声乐作品中精心挑选了六首进行整合和重建,如为了达到中心对称,他把第三首歌曲及第四首歌曲做了曲式上的合并;又为了实现整套作品的平衡,他把第四首歌曲从原本的B大调转为C大调,还将第六首从原本的A大调换为降B大调。这些创造性的变化,赋予了这套作品新的灵魂,听众对于改编曲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舒伯特的原作。后人堪称这套作品为“李斯特改编曲精华集大成之作”。
五、二度创作的条件
既然二度创作对音乐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能顺利进行二度创作,演奏者必须具备所需要的几个条件。
(一)扎实的演奏技巧
对于演奏者来说,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条件,无论是简单或是复杂的音乐作品,都和演奏技巧密不可分。缺乏演奏技巧的人甚至无法承担音乐作品的基本演奏,更谈不上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演奏者一定要重视演奏技巧的训练,持之以恒进行基本功练习。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量
对于演奏者来说,扎实的演奏技巧可以让演奏者胜任高难度的音乐作品,但演奏者内在的知识储备量可以挖掘出音乐作品更深厚的内涵。当演奏者的知识储备量更大,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对于细枝末节的把握,会更敏锐更丰富。正如上文所提,演奏者可以通过音乐表演带给听众审美愉悦,但前提演奏者本身是一个丰富的人,如果演奏者是个空洞而又单调的人,他的影响力和魅力也是有限的[5]。
美国著名钢琴家朱利叶斯·卡琴也被称为“鬼才”钢琴家,卡琴广泛涉猎的各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录制的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除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天赋,卡琴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卡琴就读于美国哈特福德学院,在校期间主修哲学与英国文学,他会说四国语言,对东方艺术也多有涉猎,随着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的不断提升,卡琴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以及钢琴演奏方法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知。他的演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奠定了他作为二十世纪杰出钢琴家的地位。
(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
舞台,为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场地,良好的舞台表现力才能让表演完美地呈现。较之平常练习的场所来说,演奏者在面临陌生的演奏环境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保持高度的紧张,最为常见的就是大脑空白,突然忘谱。因此经常会有演奏者在表演结束后哭诉自己发挥失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除此之外,舞台上的灯光,场下听众等外在因素都会干扰演奏者,对演奏者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考验。如果演奏者的状态不佳,可能连基本的演奏都无法完成,更别提进行二度创作了。
所以,演奏者要想提高舞台表现力,可以从两方面去解决:一是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任何事情,有强大的自信心便成功了一半。自信心越强,心理素质就越好,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才能集中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演奏,将外界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继而发挥真实水平。二是加强舞台锻炼。良好的舞台表现力来自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丰富的舞台经验离不开一次次的舞台锻炼。缺乏舞台锻炼,也是造成演奏者在舞台上出现紧张情绪的因素之一。演奏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舞台实践中,利用各类比赛、考试或者汇报等演出机会,积累舞台经验,提升舞台表现力[6]。
(四)保持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二度创作的灵感,它可以让乐谱上冰冷冷的音符富有生命力,迸发出新的火花。在上文所提的李斯特改编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里第二首《磨工与小溪》中,磨工与小溪的对话,是一场生与死的对话,两者所呈现的情绪是不同的。小溪代表着自然,主张生命的继续,而磨工因受到爱情的重创,希望用死亡来解脱自己。乐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磨工的独白,为了烘托出磨工沉重悲痛的心情,刻画磨工的音乐形象,李斯特改变了原作的音区,将它们分别挪低和移高了一个八度。这也和第二段“小溪的独白”,在音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众在无形之中经历了一场生死感悟,李斯特运用想象力巧妙地深化了音乐的主题。
六、结束语
音乐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是不可避免需要通过演奏者这座“桥梁”来传递的。演奏者既承载了“还原”作曲家一度创作的任务,也承载了“超越”原作的重任。
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一定要将忠实性和创造性两大美学原则相融合,才能完美地呈现作品。除此之外,演奏者自身需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技术、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想象力等几项条件才能顺利进行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蒯婷婷.忠实性与创造性在音乐二度创作中的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5(21):160.
[2]叶文辉.二度创作的多重含义:对音乐表演实践的再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报,2010(02):40-44.
[3]韩思敏.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的探索与研究——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王庶骞.谈钢琴演奏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艺术大观,2022(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