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地区白马藏族舞蹈风格的流变探究现代发展路径

2023-09-19 23:14罗崇阳
艺术大观 2023年24期

罗崇阳

摘 要:白马藏族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展现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也向世人彰显了这个民族人们质朴、纯洁、美好的心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给白马藏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化的审美样式使得白马藏族舞蹈的发展面临窘境,如何继续走下去、怎么走下去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白马藏族的舞蹈风格探究現代发展路径,并为此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白马藏族;舞蹈风格;现代路径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03

神秘的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的平武县、九寨沟、甘肃的陇南地区,人口大约两万多人。居住在岷江摩天岭东部的白藏村寨深受周边汉族、藏族及羌族文化等的影响,生态及文化生存环境较为脆弱,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造就了如今独特的白马藏族。白马藏族舞蹈作为白马藏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地域性、风格性、民俗性等特征,其舞蹈发展也受多民族文化影响逐渐走向多元化。在白马藏族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中蕴含着人们浓烈的情感表达诉求,并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舞蹈风格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舞蹈也映射着其背后的民族发展印迹,而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规律,在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对白马藏族舞蹈风格特征的探究,结合时代特征,从而探寻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发展路径。

一、白马藏族的舞蹈特征

(一)风格特征

白马藏族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舞蹈兼具祭祀性、民俗性、功能性等多重特征。白马藏族舞蹈形式有“火圈舞”“迟哥昼”“麻昼”“熊猫舞”等,其中“火圈舞”属于自娱性舞蹈,每逢白马藏族的盛大节日时,大家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舞蹈动作平缓而舒展,一边唱一边跳,围着篝火在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中转动,表演者多以呼喊声、脚下步伐来变化队形。在欢快、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抒发情绪,同时也是长期生存于艰苦条件下的白马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藏族的“锅庄”、羌族的“萨朗”与其相似,但相比之下,白马藏族更为含蓄内敛,动作幅度较小,没有那么热情。“迟哥昼”“麻昼”即“傩舞”,也被称为面具舞,以男子集体面具舞的形式祭祀山神的仪式一般在每年春节的时候举办,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和舞步,是中国傩文化的宝贵遗存,体现着傩文化的内涵。表演“迟哥昼”时演员戴着面具,凶嘴獠牙、凶猛恐惧,表演动作粗犷豪迈、动作幅度大,不同地区对于舞蹈的动作、音乐、人物角色也有一定的区别。“火圈舞”和“傩舞”是白马藏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展现,且地域特色明显,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舞蹈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遵循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保留原生态的风格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舞蹈文化的继承和有效的发展[1]。

(二)艺术特征

白马藏族舞蹈呈现出古朴、粗犷的动作样式,舞蹈以脚下步伐表现为主。点踏步、踮跳步、蹉步、小腿画圈蹲跳等舞蹈步伐较为丰富,配合上肢的神秘、粗犷的动作,在表演过程中以十二相面具(狮、龙、虎、牛、蛇等)的动物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所扮演的动物,体现了白马人对自然崇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并反映了白马人独有的审美意识。

白马藏族舞蹈与民俗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孕育而出的舞蹈艺术,舞蹈动作主要从生产劳作中发展演变而来,其中一些动作来源于白马人的狩猎活动,展现着白马人热情、淳朴的性格特征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白马人生活地区环境复杂,山路崎岖,生产狩猎时身体动作幅度小,脚下灵敏矫捷,在行动过程中身体轴向转动,以胯部带动手脚顺边探路的行为方式能更加省力,长期下来,形成了身体顺边、轴转的风格特点,在舞蹈中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也是白马藏族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二、白马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演变

(一)生存方式的流变

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相信万物充满灵性,这也是白马人的精神依托,自娱性的火圈舞和祭祀性的傩舞即宗教信仰影响下的产物。白马藏族伴高山而居,交通环境闭塞,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主要以狩猎为主,生存环境受大自然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外界的沟通逐渐频繁,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强,白马人的生存方式从狩猎到农耕,再到现在更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如今的白马地区主要以旅游业为支撑发展经济。人们的生产劳作方式由单一性慢慢发生着转变,也不仅仅依靠劳作来生存,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其舞蹈发展也反映着从狩猎到农耕的生存方式的流变[2]。

(二)功能特征的转变

白马藏族在长期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生存下来,地理因素、自然环境等对舞蹈发展产生着制约影响,舞蹈也折射出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的独特的漫长道路。近年来,白马藏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及抨击下,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舞蹈也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着。“火圈舞”是人们辛勤劳作后,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互相吐露心声,表达美好愿望、祈求来年丰收的愿景,属于自娱性舞蹈。参与者参加这项活动心思单纯、没有任何功利性,完全是内心情绪的一种抒发和对大自然的祈福。而现在,旅游业的兴起,“火圈舞”在迎合游客的喜好、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舞蹈进行编排丢失了本土化、原生态化的特点,而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迟哥昼”也是神秘、庄严的祭祀性舞蹈,有着固定的程序、舞步、唱词,只能男性参与的祭祀活动中慢慢转变为男女皆可参加的娱乐性活动,而保留这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村落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慢慢地减少,没有了烦琐的仪式、固定的程序,舞蹈也减少了其神秘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对现代性的盲目追求,也使得舞蹈成为利益驱使下的牺牲品。舞蹈从单一的功利性、祭祀性慢慢朝着自娱性发展,舞蹈更加的多元化,舞蹈风格也受其影响发生着变化[3]。

(三)风格特征的演变

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民间舞蹈的风格也随着岁月的流变而发生演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马藏族舞蹈的傩舞在学术界掀起了一片热浪,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白马藏族,对音乐、历史、舞蹈、医药、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和研究,政府各部门对白马藏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抢险、保护、发展,并对其地区进行旅游开发,而目前的发展态势已逐渐减弱,舞蹈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发展。

白马藏族舞蹈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舞蹈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其舞蹈的风格特征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浸润。白马人在高山地区行走过程中为了保持稳定性,不得不手脚同边协调探路,长期的状态下形成了顺边、以胯带动身体的形态,并将这种形态反映在了舞蹈当中,动作幅度小、重心下沉、脚下步法灵活,舞风古朴、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形成了白马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独特性也表现在舞者舞蹈时的服装,而“沙嘎帽”则成为白马藏族的独特标识,白色荷叶边的白羊毛帽,上面插着白鸡翎,男子讲究斜戴,女子正戴,随着舞者的动作左右晃动,既美观又独特,也反映了白马藏族的独特审美意识。民间舞蹈的创作离不开对舞蹈风格特征的挖掘,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造就独特的民族风格,舞蹈也在这片土壤中慢慢地蓬勃发展。

三、白马藏族舞蹈的艺术保护与传承

(一)保留浓郁的文化特色

白马藏族在长年的历史斗争中得以生存延续,其舞蹈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之一。如“迟哥昼”中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庄严的仪式、精湛的技艺,无一不体现着白马人丰富的精神内涵,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我国研究白马藏族的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深度和广度不够,成果较少,关注度较低,并且本民族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致使白马藏族的发展相较其他姊妹艺术来说较慢。四川的九寨沟、平武县是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九寨沟作为川内的旅游胜地,占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素,让更多人能走进白马村寨了解白马藏族,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托于人。目前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较少,传承人的缺失、文化的流失使白马藏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窘境,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多手段地去完成[4]。

(二)挖掘原生态的舞蹈素材

舞蹈素材的挖掘是舞蹈创作者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优秀的作品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及有力传播方式。原生态舞蹈是在人民的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未经艺术加工的、自然的舞蹈形态,也反映着民族文化特色。

原生态的舞蹈素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目前,对于白马藏族舞蹈的田野调查工作不够深入,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较为浅显,所以挖掘的素材形式单一、笼统,没有独特的、个性化的标识,且没有创新点,导致白马藏族舞蹈不能迎合大众审美需求,舞蹈市场较为狭窄。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支点,传统舞蹈需要向前发展,但也不能丢失“根”,否则舞蹈将没有灵魂,可以将原生性与创新性分开来看,好作品的创新是希望有更多人来看到它,而原生的东西保护着文化的“根”。

(三)发展多元的传播手段

白马藏族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记录的方式,长期靠着口传身授的方式来延续和保存着自己的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热潮下,传统与流行的撞击,致使传统文化受到巨大抨击,年轻人对它的关注度逐渐下滑,传承人不断流失,大家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利益的发展中,也没有完善的机制来保护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和发展白马藏族文化迫在眉睫。白马藏族地区如今交通便捷,旅游业发展态势强盛,但对于白马藏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和亲身参与民俗文化的活动机会较少,使很多人对白马藏族舞蹈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在经济的驱动下旅游业也对本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更多地是迎合外来游客的需求,本土文化发生变质、变形,对于原生态的文化逐渐丢失,文化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滞后,老一辈在不停地坚持,而没有年轻人对其产生兴趣,就会出现断层的现象。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今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一个民族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方式,要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传承传统文化,跟随时代的步伐传统文化也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弘扬,采取新媒体等手段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让更多的人认识白马藏族、爱上白马藏族,从而对其文化产生兴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5]。

四、白马藏族舞蹈的现代发展路径

(一)走进校园贴近生活

新时代的青少年是我国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具有地域性、风格性、民族性特征,反映着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强健的体魄是精神发展的前提,独具地域特色的白马藏族舞蹈应该在所在地区的校园中发展起来,通过有趣的舞蹈编排让学生在每天的运动中舞动起来。

(二)紧跟时代,契合大众审美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的文艺素养与审美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古板、单一的文化传播形式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互联网是获取信息最快速和便捷的方式之一,而信息的快速更迭使大众的审美也逐渐疲劳,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追寻“慢生活”,白马藏族作为独具特色的民族,在旅游业向前发展的同时,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也要紧跟其后,大量开展和宣传文化活动,旅游和文化并存发展。

(三)舞台化呈现的再创新

民族民间舞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原生态的基础上,要让民间舞彰显民族文化,遵循原生态民间舞蹈特色,探究舞蹈的创作和发展道路。从“原生态”走向舞台艺术化是民间舞蹈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舞台化创新发展是白马藏族舞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创作原汁原味的白马村寨沉浸式舞蹈文化体验,并利用环境优势打造影像舞蹈,使文化传播的方式能更加多元化,从而产生影响,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发展和宣传的单一、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问题,使得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所以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创作者需要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白马藏族舞蹈,培养创新性思维意识,用犀利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探究白马藏族舞蹈的发展道路,使传统与创新齐头并进,发展和弘扬白马藏族舞蹈文化。

五、结束语

在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下,白马藏族舞蹈发展需要更加多元的发展途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加强对舞蹈文化的研究,寻求舞蹈发展手段的更多可能性。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在舞台艺术中的渗透价值,更好地促进舞蹈的积极发展。在传统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变新,而一切的发展都依托于人,没有人的关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舞蹈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在此,呼吁更多的学者、有才能的人,能够走进白马村寨,投身于白马文化的研究當中。

参考文献:

[1]李安颖.白马藏族舞蹈从“生活形态”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新疆艺术学院,2021.

[2]杨雪晴.白马藏族傩舞系列和火圈舞调查初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223-224.

[3]徐兵.白马藏族传统舞蹈文化抢救与保护问题研究[J].大舞台,2016(Z1):84-86.

[4]李睿,吴春阳.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形式与传承之路[J].大众文艺,2013(12):165-166.

[5]谢艺.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的表现特色和人文意义[J].北方音乐,2018,38(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