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09-19 03:32:38张士云

丁 静,张士云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设立老年护理、老年保健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1]。现阶段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2021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4%[2]69。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人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

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人才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养老护理员的现状与培训。马箭针对长株潭地区的研究发现,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较大、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离职意愿较强[3]。杨博文基于南京、无锡、广州和佛山四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养老护理员的年龄偏大、工资水平低、职业认同度低[4]。李姮等提出,应根据养老护理员在培训中的信息反馈来改进培训过程[5]。司明舒等针对福建省养老护理员提出了基于ISD模型的培训体系[6]。综观相关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侧重于如何改进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没有注重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研究范围上,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安徽省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养老服务人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以及养老机构管理者等各类人员的总称。现阶段,探讨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养老服务人才的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可以为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现状

安徽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近年来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长。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安徽省养老机构的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至2021年间,安徽省新增养老机构1 517个,新增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数15 314人,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的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5—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发展状况

由图1可见,2015年至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数量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5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数量为10 435人,占全国比重为3.28%,在全国排名第13位。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数量为25 749人,总体增长了146.8%,占全国比重为4.69%,全国排名上升至第8位。7年来,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在数量、全国占比、排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安徽省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虽然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数量稳步增长,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结构如表1所示。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职工人数约为2015年人数的2.5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迅速,但是养老服务人才在总量上还存在不足。2021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943.8万人[2]69,按照养老服务人员和老人1∶4.5的国际配置标准推算[7],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总量存在缺口;安徽省养老机构中女性占比在五成左右,男女人数较为均衡;安徽省养老机构中,七成左右的服务人员年龄集中分布在36~55岁年龄段,35岁以下年轻的养老服务人员较少,年轻人更多倾向于不愿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从2019年开始,36~55岁年龄段的人员比重超过八成,虽然在2021年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接近七成,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安徽省养老机构中学历为大专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在两成左右,占比相对较少,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是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养老服务人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2015年至2021年,虽然养老机构中专业人员的人数不断上升,但是直到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中社会(助理社会)工作师的人数仅为780人,数量还是较少。且2018年以来,社会(助理社会)工作师占养老服务人员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所占比重仅为3%,安徽省养老机构中专业人员较少。

表1 2015—2021年安徽省养老机构人员结构

由上可见,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总量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安徽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较弱

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力量不强,一方面,现阶段安徽省从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学校较少。目前老年人口增长较快,而现有从事养老服务专业培养的学校数量有限,培养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需求,这是养老服务人才总量存在缺口的重要原因[7]。2020年,我国备案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学校有260所,其中安徽省仅有18所。安徽省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只有1所普通本科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相关专业,且18所中有14所是在2015年之后才设立该专业。所以,安徽省养老服务的教育起步较晚。查阅各校招生情况,2022年安徽省18所学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共招收593个学生,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的流失率较高。在接受调查的养老服务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51.82%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8]20。为了提高养老服务就业意愿,目前,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都已制定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入职补贴制度,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在数额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养老服务人员工资较低,晋升通道不明确

养老服务工作薪酬低,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9]42,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养老服务人才在总量上的不足。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以工资等方式提供)和非经济性薪酬(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环境在心理上的满足感)[10]。首先,养老服务人员工资较低。随着安徽省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安徽省养老机构中每位养老护理员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在增加。但是养老护理员的月收入不高,即使是合肥的高端养老会所, 2018年,养老护理员一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月收入也只有3 500元[11]141,与2018年合肥市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7 089元相比[12],收入较低。其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空间小。养老机构中管理者岗位数量有限,养老护理员岗位又缺乏晋升通道。职业发展和月收入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工作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13]。养老服务工作工资低、工作时间长、晋升制度不明确,高学历的人才“看不上”“留不下”,高中及以下学历五十岁左右的人员成为养老服务人才的主力[14]141。

(三)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受薪酬因素的影响,人才离职率较高[9]41。另一方面也与养老机构的培训相关。当前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首先,对养老服务管理者的培训较少。安徽省养老机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养老服务业,有的甚至是来自于建筑施工等与养老服务关联度较低的行业[11]130,缺乏养老服务领域相关的知识技能。目前养老机构培训活动的对象集中于养老护理员,面向养老服务管理者的培训较少,不利于养老服务管理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其次,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单一。现有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侧重于初级养老护理员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14],没有重视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发展。

三、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对策

(一)构建分阶段递进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养老服务的对象是数量庞大的老年人,为了应对养老服务人才总量缺口,加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2022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发布,强调“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大力推进养老领域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预备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养老服务行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院校完成理论学习,在养老机构完成实践学习。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减少学生的流失,也能帮助养老机构招到所需的员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分阶段递进的,每个培养阶段结束后,上升到高一层次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知识学习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综合素质培养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管理能力;第三阶段是实践操作技能培养阶段,让学生在养老机构实践中熟悉养老服务工作,学生毕业时通过院校与养老机构的双重考核后上岗工作。分阶段递进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通院校与养老机构之间的通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增进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了解,使其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去,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状况。养老机构与院校通过合作,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15]。

(二)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是为了弥补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的不足,养老机构借助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通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灵活的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方面,调动志愿者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现阶段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困境。安徽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难以在短期内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安徽省推进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是对现有养老服务人才的有力补充,对于缓解养老服务人才总量上的不足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可以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安徽省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来源主要是社区老年志愿者和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老年志愿者在数量、时间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且与接受养老服务的对象同为老年人,交流沟通更顺畅,易于让服务对象接受。大学生志愿者学历较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精力充足,有着较好的志愿服务热情,在专业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志愿者服务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生活类、医疗类和文化类等方面[16]。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等原因,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养老机构通过与在校大学生建立定期帮扶制度,扩大招募社区老年志愿者,增加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人数,能满足老年人在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养老需求。

(三)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薪酬

工资与职业发展对于引导大学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47。在养老机构中进行薪酬改进,主要是从工资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入手。

养老服务人才的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当前安徽省一些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固定工资,具体表现为岗位工资较低、无薪级工资和津贴较低[11]121,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调动养老服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促进养老护理员工资合理增长”②。养老机构必须遵循文件精神,适当增加养老护理员的岗位工资与津贴,并根据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给予不同的薪级工资。通过工资改进,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工作的吸引力,在养老机构招到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能留住人才。

养老机构中的职业发展规划针对管理者和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人员,根据岗位的性质差异,养老机构设置不同的岗位发展路径。当前养老机构中,管理者的晋升通道较为明确,而养老护理员的晋升制度不明确。在养老机构中可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促进养老护理员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或实现其向管理岗位转换,这对于提升养老服务工作的就业意愿,增加养老服务人才的工作稳定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实行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

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是对养老机构管理者、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人员分类开展培训,分类培训注重养老服务不同岗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基于培训对象之间的差异性,管理者按照不同管理维度、养老护理员按照不同等级分别给予针对性的专业化指导。2019年颁布实施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明确规定各职业等级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2020年10月印发的《养老院院长培训大纲(试行)》提出对养老院院长等管理人员设置四大培训模块开展培训。现阶段,安徽省养老机构中管理者的背景差异较大,出于开展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不尽相同。养老护理员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获取,不同级别的护理员对培训知识的需求又有所不同。当前养老机构中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对养老服务管理者的培训较少,培训目标不明确,养老服务培训主要是针对养老护理员培训,且在培训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养老护理员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17]。遵循文件精神,结合安徽省养老机构实际,养老机构依据管理者、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按照岗位、级别采取分类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现有的培训问题,增加培训效果,是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促进管理者、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人员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近年来,安徽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养老服务人才,养老服务人才决定了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但是在养老服务人才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采取优化措施促进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这对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加快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