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凤全,潘 杰,张 敏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徽州传统聚落地处典型水域环境。水系景观空间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徽州传统聚落的理水智慧。国内对徽州地区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水口景观的特征[1-3]。王陈辉通过对徽州、婺州地区25个古村落的水口调查研究,归纳了水口的类型以及构成要素[4];孙明对徽州水口环境构成进行了解析,探究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5]。二是传统聚落对水环境的适应性[6,7]。朱姝莹以皖南古村落为例,分析了水景观的特征与社会文化的联系[8]。三是传统聚落的理水智慧[9,10]。马丽旻分析了宏村水系在水体利用和景观营造方面的优越性[11]。四是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的文化内涵[12,13]。史书菡探究了徽州水文化景观的特征以及当代价值[14]。
基于上述研究,在多尺度视角下探究徽州聚落与水系景观的相互关系,总结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特征,旨在为当代乡建水系景观修复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15],区域内山峦众多,大小河流密布。多山的徽州陆路交通不便,但水系四通八达,这使得徽州的水运交通十分便利,也造就了徽州独有的水景观文化。
2012—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徽州地区传统聚落共计371个。以上述371个徽州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Map Location 将聚落的地理坐标信息提取并导出为 Excel 文件,导入Arc GIS10.6 中得到徽州聚落地理坐标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数据云网站(https://www.gscloud.cn/)获取徽州地区的DEM数据,在GIS中对其进行填洼操作后,分别对水系的流向、流量以及河流进行分级分析处理,得到徽州地区的水系水网结构,叠加徽州聚落地理坐标数据最终得到徽州聚落分布与水系等级的关系图(见图1)。
图1 徽州聚落分布与水系等级关系
从图1可看出,徽州地区水网密布,徽州聚落基本都分布于水系周边,且以徽州东侧歙县境内的新安江中下游流域最为密集,其次以横江流过的黟城盆地最多,而现存较大的徽州聚落如万安、屯溪、岩寺、渔梁、深渡等都分布在新安江沿线的水系干支流交汇处。由此可知,自然水系作为人类生存要素,是徽州聚落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且徽州聚落分布与水系等级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主要水系周边聚落分布密集,其他支流周边聚落分布较少;发源于水系干支流交汇处的聚落会更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水平较高的中心。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多环缓冲区计算工具,以每500米为一环缓冲区单位构建500米以内、501~1 000米、1 001~1 500米、1 501~2 000米、2 001~2 500米、2 501~3 000米的六环缓冲带,叠加徽州聚落的地理坐标得出徽州聚落在不同水系缓冲区的分布图(见图2)。
图2 徽州聚落分布与水系缓冲区分析
由图2可知,徽州大部分地区都在3 000米水系缓冲区内。将每500米距离作为一个区间进行分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有247个聚落位于500米的水系缓冲区内,占比最多,且村落数量随河流缓冲距离的增大而减少,仅有3个聚落位于2 501~3 000米水系缓冲区内,占比最少。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徽州聚落分布密度与水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且绝大多数聚落集中分布在500米缓冲区范围内,水系2 501米以外很少有徽州聚落的分布。
徽州聚落选址除了与自然水系等级和距离存在关联性外,与水系周边地理环境因素如地形、地势等也存在一定关联性。以从地理空间数据云中获得的徽州地区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值提取至点”工具将相应的地理高程、坡度、坡向信息赋值于各聚落,在数据叠加完成后得到徽州聚落地理信息图层,修改图层属性,用颜色深浅变化来直观反映聚落地理信息,最终与徽州行政区划图进行合并得到徽州各聚落的地理高程、坡度、坡向叠加图(见图3)。
图3 徽州聚落与地理高程、坡度、坡向叠加图
结果显示,在高程上,徽州聚落集中分布于高程在101~300米地区,随海拔增加,聚落分布愈少。主要原因是,海拔较低地区容易形成水患,海拔较高地区缺少生活水源,且气候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以及人群的生活质量,较为艰难的交通也阻止了聚落往高处蔓延。徽州最大的盆地——休屯盆地,聚落分布最多,主要跨休宁、徽州区、屯溪区、歙县等地,休宁海阳镇海拔155米,歙县徽城镇海拔则在120米左右。在坡度上,徽州聚落集中分布于15度以内的缓坡上,随着坡度升高,居住点减少。坡度过高,雨天地表径流速度过快,水土流失的风险增加,给人们建造住宅、种植农作物带来了困难,因此人们在选址时为减少施工的土方工程量,将居住点选在平坦的地面上。在坡向上,徽州聚落多集中在山坡的东北、东、东南、南四个方位上。这是由于徽州地处北半球,境内山地居多,山坡的南面是向阳面,北面是背光坡,向阳处地表水分蒸发快,对于湿润多雨的徽州山区来说,东、南方向阳光更为充足,一方面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更适宜人类居住。
徽州聚落通常与溪流相伴共生,水形、水势、水量的不同对聚落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徽州聚落的水系形态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条形水系。条形水系形态通直,或呈括号形,水系弯曲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侵蚀力较小。这种水系周边的聚落一般依水而建,聚落内部道路和建筑沿着水系延伸,聚落的主体一般分布在水系一侧,水系内部常建有数道小型水堨,水上架设桥梁供人通行。这种类型的聚落有呈坎、西溪南等。二是曲线形水系。曲线形水系形态流动,弯曲度较高,水系流速较快,聚落一般在水系两侧,水系在聚落中萦绕,或是多个聚落被水系串联形成水上风景廊道。这种类型的聚落有祁门坑口、绩溪仁里等。三是凹形水系。凹形水系一般较宽,流速较快,水流对地形侵蚀较大从而导致河床弯曲成半岛状,形成凹岸和凸岸,聚落一般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水系凸岸。这种类型的聚落有歙县雄村、祁门渚口等。四是交叉形水系。交叉形水系即多条水系汇集处,一般呈“T”字形或“人”字形,此处水系航运能力较强,徽州的大型聚落多发源于此。这种类型的聚落有休宁万安镇、歙县徽城镇等。
徽州传落往往被水系环绕,聚落的营建多以水系为基准,沿水系不断延伸、拓展,聚落与水系长时间融合共生形成了聚落肌理,水系是聚落空间秩序建立的核心内容。根据聚落与水系的位置关系,徽州聚落可分为四类。
一是临水型聚落,即依水而建的聚落。此种类型的徽州聚落数量较多,一般分布在条形水系周边,聚落在水系一侧。在水道较窄的情况下,水系另一侧一般为农田或山体。徽州多山,水系往往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中,由于河流长时间的侵蚀冲刷,河流一侧形成了平坦的土地。这样的空间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水源,另一方面也使得聚落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二是跨水型聚落,一般分布在曲线形水系周边。这种水系较窄,往往处于面积较大的平坦盆地,聚落于水系两侧沿水而建,中间以桥梁相通。聚落中临水的住宅往往退让一定的距离,水系两岸开敞的退让空间逐渐演变为聚落居民生活、交流的公共空间,两侧住宅开始承担部分商业功能,形成了聚落内部独有的水街,负责聚落内部商品的供销。跨水型聚落内有一条水系的有歙县唐模、婺源李坑等,黟县西递内部有多条水系贯穿全村。三是环水型聚落,实际就是位于凹形水系凸岸的聚落。水系的凹岸水流流速快,容易受到水流侵蚀,河流凸岸则反之,因此聚落大多位于河流凸岸。此种类型的聚落与水系的空间秩序与临水形聚落类似,但亲水性不及临水型聚落,往往凸岸与水系相隔一段自然空间,或是草地或是林地,以保证聚落的安全。四是多水系交汇型聚落,由于多条水系汇集,水量较大,水系较宽,可供行船往来。这类水系所在区域后期多数发展成为城镇,如屯溪、歙县古城等。
水系景观的空间结构主要体现在水系的平面分布上。点状水体与面状水域被线状水系所串联形成了区域内部水环境的整体结构。徽州地区水系分布广泛而密集,单个聚落可能有多条溪流纵横交汇,也可能只有单条河流或溪流穿村而过。居民们将溪流或河流引入村内,以水圳的形式遍布聚落,形成聚落内密集的水网,以溪流为核心的线性水网空间组成了聚落的环境框架。根据水系景观的构成要素,徽州水系景观空间结构有面状水系空间、线状水系空间、点状水系空间三类。
徽州传统聚落中面状的水系景观主要有水口和聚落内部水塘两种,两者功能不同,景观形态上也有所区分。水塘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居民日常用水的需求,例如黟县西递村南修建了两口水塘,一口用于饮水,一口用于浣洗。黟县宏村中央的月沼主要用途是防火。水塘空间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形状相对规整,景观构成也较为简单。水口主要承担着提升聚落人居环境的功能。例如唐模水口以水体结合建筑、植物等多种要素,营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空间,西溪南水口与古亭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了公共休憩空间。水口空间的形态自然,景观要素更加丰富,侧重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徽州聚落中线状水系空间由于居民的利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水街空间。水系在聚落内穿行而过,居民由于通行和浣洗的需要自然后退一段距离建造住宅,这便形成了水街空间。而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聚落开始诞生出商业的需求,临街的住宅逐渐划出部分空间作为店铺,水街在传统聚落中承担起主要商业街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水街逐步出现了亭廊等小品建筑,成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是水圳空间。水圳就是聚落内的水渠。居民在住宅建设中发挥地理优势,将天然溪水引入户前,形成了与聚落住宅交织在一起的密集水网,一方面方便了徽州居民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也成为徽州聚落的火灾隔离带。此外,水圳作为良好的排水系统还可以防止徽州聚落在多雨的气候下形成内涝。流动的水圳、曲折的小巷、朴素的建筑,涓涓细流仿佛聚落流淌的血脉,将聚落“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充分展现出来,诠释着人们静谧舒适的生活。
三是自然溪流空间。聚落中自然溪流受到人工建设的影响较少,溪流两岸为林地或山体,呈现出半人工半自然的景观空间。水系中较浅的溪流段建造矴步来通行,较深的溪流段则建造桥梁横跨溪上,溪流的自然环境得以保存,树木种类丰富,生态价值较高。
徽州点状水体主要由水井及天井及太平缸组成。徽州古井多,水井多位于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开敞空间中,方便居民取水;有些井的周边用石条砌筑形成井台,以方便浣洗。聚落中的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井水,井水还可作浣洗、消防之用。徽州人不仅将水引入宅前,还储于宅内。在徽州传统聚落中的住宅内,四面屋顶拼接成一个方形的开敞空间,屋顶向内倾斜以便雨水流入院内,寓意“四水归堂,留住财气”。天井与宅内地面有一定的高差,中有太平缸,雨水汇集于院内还能够起到调节院内小气候的作用。太平缸又被称为消防缸,便于在住宅起火时取水。
徽州聚落内部不同类型的水系空间与水系周边的建筑、道路、广场、亭廊、植物等要素相结合,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水系景观空间层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类。
一是街巷水系景观空间。街巷水系景观一般分布于古民居建筑四周,空间小而局促,水系多以水圳形式存在。水圳绕于门前,建筑入口多设台阶或坡道与巷道相连,在水圳较宽处也直接设台阶沿建筑边缘入水形成浣洗平台;也有在入口前将水圳隐为暗渠,仅在巷道上留一方取水口。部分水圳分布在民居的背面,一般是用于浇灌农田,在空间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空间分隔开来。徽州偶见传统聚落依山而建,聚落间隙溪流顺势而下形成水渠。在狭窄的街巷中,冰冷的建筑空间因为水系的存在丰富了平面层次,传达出了空间中的跳跃与灵动。
二是水街景观空间。徽州传统聚落中水街空间与幽闭曲折的街巷水系空间不同,一般以带状水面为主体。水街中的水系内有高差,忽而平缓忽而直落的水流给水街带来了多变的空间节奏,空间呈现开放活泼的状态。水街空间相较于街巷空间,水系的面积增大,民居在水系一侧或两侧分布,大部分民居隔巷道与溪流相邻,位于聚落边缘的民居大多背邻溪流。水街中较宽的水面提高了水系的利用率,亲水平台广布,背临溪流的建筑边缘建廊供居民日常交流休憩。桥对溪流的分割,强化了人在沿街行走时空间的节奏感;浣洗平台的重复出现,体现了水街空间独特的连续性。从民居到水系,廊架、街道、植物、平桥、浣洗平台,各种要素逐步过渡,空间由水面向两侧开展,景观空间层次的多样性在空间充足的水街得到充分展现。
三是公共水系景观空间。公共水系景观空间通常由人工挖掘的小型池塘或依赖天然水坑、河溪建成的滨水广场组成,水域面积一般较宽广。人工挖掘的池塘常被建筑物围合,植物栽植较少,空间开阔性不足。然而,像黟县呈坎这样面积较大的水塘,荷塘平静,被石桥分割,内部的植物组合搭配得当,四周环绕着宅旁小道或滨水广场,各景观元素之间的渗透性强,让人颇有“壶中天地”之感。在开阔的水体环境中,水面的空间感官上得到了扩大,视野自然向四周扩散,让人感受到了更为丰富的层次。
四是自然水系景观空间。自然水系空间通常与聚落相隔一定距离,或处于聚落边缘,是聚落水系景观序列的尾声。由于较少受到人工干扰,此处古民居较为稀少,自然水系空间视野开阔,水流渐远渐隐,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由于离民居较远,水体和植物面积较大。单体建筑,如牌坊、楼阁、亭等,常被用作划分空间层次的主要手段,营造出与自然空间截然不同的人造环境。
1.水系引导下的徽州聚落选址规律
以徽州地区的DEM数据及村落的地理信息坐标为基础,分析徽州聚落选址与水系距离以及水系环境的关联性。水系引导下徽州聚落选址具有如下规律:徽州聚落基本分布在水系附近,主要水系聚落分布密集,其他支流聚落分布较少。发源于水系干支流交汇处的聚落,后期会更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水平较高的中心;徽州聚落主要分布在500米缓冲区内,水系越远,所分布的聚落越少,水系2 500米以外很少有徽州聚落的分布。徽州聚落的选址大多集中在坡度15度以下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位于邻近水源的山间盆地、谷地地带,且多集中在山坡的向阳面。
2.徽州聚落与水系景观空间构建关系
徽州地区水系可分为条形、曲线形、凹形以及交叉形水系四类,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了徽州聚落临水、跨水、环水、多水系汇集等多种与水系景观空间的构建关系。条形水系弯曲度较低,水流侵蚀力度较小,聚落一般临水而建,建筑与道路沿着水系延伸,一般分布在水系一侧,另一侧多是农田和山体,既方便利用水源,也利于聚落防御;曲线形水系弯曲度较高,水系流速快,聚落跨水系分布在水系两侧,聚落临水住宅退让的距离刚好形成供人交流和生活的水街空间;凹形水系较宽,地形受到侵蚀较大,形成凹岸和凸岸,聚落环水分布在水系凸岸,住宅一般与水系会相隔一段自然空间作为过渡以保证居住的安全性;交叉形水系即多条水系汇集处,发源于多水系汇集处聚落,由于其独到的交通优势容易发展成为更大的聚落或城镇。
3.徽州聚落内部水系景观空间组织
徽州聚落的内部水系景观由面状水系空间、线状水系空间、点状水系空间等多种要素构成。面状水系空间有水口空间和水塘空间,是聚落中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于功能不同,在聚落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线状水系空间有水街空间、水圳空间、自然溪流空间,主要是作为聚落中的主要生活空间而在聚落中广泛存在;点状水系空间主要由水井及天井及太平缸组成,这种空间一般存在于聚落建筑空间内部作为辅助空间,既满足了生活、消防等需求,同时也蕴含着美好寓意。
各种水系景观要素与周围的建筑、广场、植物相组合,共同构成了以街巷水系景观空间、水街景观空间、公共水系景观空间、自然水系景观空间为代表的多种空间类型。街巷水系空间小而局促,以建筑空间为主,水系多以水圳、暗渠的形式穿插在建筑之间,既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也丰富了聚落景观层次;水街空间相较于街巷空间,水系面积占比提升,空间更为开阔,空间由水面向两侧开展,水系、植物、亭廊、街道逐步过渡;公共水系空间面积宽广,多是面状水系与周边植物、硬地组合而成,各景观元素之间渗透性强;自然水系景观空间由于距离民居较远,水体、植物面积较大,层次也更加多样化。
徽州聚落的水系环境之所以具有长久稳定的生命力,是由于其保持了自然的生态特征。传统聚落的水系具有防灾避险的功能,各类水利设施的建设调节了水的地表径流,将水系圈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效果。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尤其是位于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山地丘陵地区,梳理水系格局有助于提高聚落的水安全性。将点、线、面相连通形成区域水系生态系统,形成集防火、防洪、防涝功能为一体的水系,在调节人居环境气候的同时,还可蓄养土壤农田,实现水系的可持续性。伴随着乡村振兴的进行,乡村的供水开始由自来水来承担,传统聚落内部的水圳、水塘、水井的取、用水功能被逐渐废弃,然而这些水系空间的其他层面作用正在新时代下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
徽州聚落的水系景观空间是人与自然、水系共生智慧的集成体现。在利用水的过程中,聚落营建了独特的水系景观秩序。分析徽州聚落的选址规律、水系景观空间构建关系和内部水系景观组织,有助于我们了解徽州传统聚落与周围水环境的关联性,丰富国内对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此外,这种分析还可以解释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环境,并为其他地区的村落水系景观空间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行,乡村供水逐渐由自来水接管,传统聚落内部的水圳、水塘、水井的用途逐渐被废弃。然而,乡村建设的理水过程不仅仅应该考虑水系的使用功能,还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生长痕迹作为聚落空间景观的一部分来表达。通过这种方式,水系可以作为传统聚落居民生活记忆的载体,并发挥古时水系空间的现代观赏价值。面对现代化取水设施的兴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水系空间不应该被一味地填埋、翻整重建,而应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保留符号特征,使其展现出古徽州水系营建的智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