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近年来,跨境贸易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电子商务模式。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电商人才的紧缺,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某些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电商企业与高校在当地政府的带动和引导之下,加快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育,加快构建政产学协同育人模式[1]。本文旨在提升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岗位要求。
胜任力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绩效与效益水平[2]。但是,工作绩效无法直观感受出来,需要借助相关的数据进行量化并挖掘衍生出的关联要素,即评价指标。本文对胜任力的指标内涵予以优化,包含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动机等。
政产学协同下的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框架,逻辑上包括内、外两个系统[3]。内部系统主要指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针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课程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组织管理结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体验与实训平台的创设。外部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府提供的创业支持与制度保障。
内外系统协同下,各主体共同构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协同的创业人才与职业岗位胜任力培训模式。
与传统外贸企业相比,跨境电商企业在运营模式、交易方式、产品管理、运行效率等方面均实现了质的突破。企业亟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营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从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方向来看,需要对其适应行业岗位的人才胜任力评价指标予以明确[4],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新型市场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反之,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高效、稳定培养跨境电商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进行政产学协同下的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分析十分必要。所谓政产学,即政府、企业、高校为了实现多方位融合而形成的共同性群体,具有合作联盟的性质[5]。政产学各主体围绕着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通过资源、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训操作等,实现对接耦合的创新型育人,旨在增强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岗位胜任能力[6]。为了更好地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应加快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各应用型高校也应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完善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增强专业课程与跨境电商的联系,为校内学生创设新的平台与职场转型、实习实训环境。
现阶段,复合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尽管各应用型高校加快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育与输送,但依然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为了引进高素质新型人才,积极主动与各应用型高校合作。
在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加强了课程与资源的整合[7]。目前,专业学生缺少实践与应用操作的渠道和机会,学校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等方面保障性与整体性均明显不足,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与实际电商运营接轨。因此,政产学协同的育人体系与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针对企业对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基本能力素质的要求,提取和归纳出现频率较多的指标如下:
(1)知识技能,主要包含目标客户挖掘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调研分析能力、跨境电商信息素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税收政策掌握程度和跨境电商服务能力。
(2)社会角色,主要包含职业认知、跨境电商业务碎片化服务素质。
(3)自我认知,主要包含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
(4)人格品质,主要包含创新动力、心理调适能力、国际商务价值观及风险管理能力。
(5)选择动机,主要包含就业计划、就业执行力及电商运营能力。
在对197名在校大四学生开展针对性调研统计后,借助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法进行评价。基于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顺序,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累加,客观了解相关专业学生选择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计算出上述5个维度各自的公因子方差,即各指标方差的累计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越高,说明该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代表性就越强,整体影响效果也就越强。反之,水平越低,说明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并测算出各维度指标的权重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对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创业胜任力维度评价(N=197)
从表1可知,知识技能、选择动机权重最高。知识技能,包括信息素养、营销能力与运用能力、服务水平与营销技巧等;选择动机,包括就业动力、就业规划、就业执行力等。
2.2.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知识技能的提升:依据知识技能学习需求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
(1)结合整体评价及调研情况来看,跨境电商对人才的需求,最直接的能力素质要求体现在从业者对产品及服务流程的熟悉及其技巧掌握程度方面[8]。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要清楚认识到在跨境电商贸易过程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竞争。产品必须要“打响”,才能被市场认同。在跨境电商发展中,品牌溢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另外,跨境电商服务水平的提升,产品品牌、企业形象的塑造,核心竞争力还是体现在产品方面,以产品质量、优质服务来取胜。因此,对于跨境电商行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首要的是必须对产品熟悉、对市场熟悉,具备较强的产品分析能力。
(2)在政、产、学协同育人模式下,跨境电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与平台操作能力。平台操作能力强,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3)外贸出口还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可以应用在内部运营(预测需求、优化网站、深度学习)、外部营销(渠道优化、营销信息准确推送)和高层决策等方面[9]。电商企业应充分利用获得的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动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跨境电商人才胜任力能力素质要求中,“知识技能”占比46.55%,大学生个人的创业动机、条件、执行力以及自我规划定位等,占比也超过了22%。因此,专业知识技能、个人的动机与创业能力是跨境电商企业优秀人才胜任岗位的关键因素,应当重点改进和优化。
(4)需要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税收、法律法规等政策。完善相关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平台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品质等层面,可以通过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等来辅助强化。
2.2.2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就业动机的产生:政产学协同下因势利导,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双创”人才
学生就业动机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在协同育人中,企业、学校和政府较为关注的是创业成果及其转化率。学校、企业、政府需要为在校学生创设有利的就业模拟环境,即“跨境电商创意创新创客创业”全链条扶持[10]。同时,进行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跨专业、跨学科合作,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研究发现,在政府—企业—高校创业协同扶持框架下,学校的优势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课程创设,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11]。在日常教学中,以创新驱动为要旨,先行先试。政府部门应结合应用型高校现状、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动态开放的就业机制[12]。
3.2.1 学校方面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用型高校应加强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学校应积极加强与跨境电商、外贸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升级[13]。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而且学生的技能与未来工作紧密结合,针对性更强,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2.2 政府方面
政府需要参与制定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最终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政校企三方都得到了切实的发展;利用政策的扶持,校企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政府部门将各应用型高校设为重点扶持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3.2.3 企业方面
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依照政府提供的政策加大资金及技术投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大学生就业[14],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